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第8章 唐代法律制度
第八章隋唐法律制度主讲人:姜鑫内容介绍第一节隋代立法概况第二节唐代立法概况第三节唐律的内容第四节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第五节唐代的司法制度第一节隋代立法概况一、《开皇律》隋文帝(一)制定(二)突出成就1、篇章体例2、封建制五刑3、公罪与私罪4、特权法5、“十恶”罪(三)意义二、《大业律》第二节唐代立法概况一、立法指导思想(一)德本刑用(二)约法省刑,务在宽简(三)严格守法与执法二、主要立法(一)《武德律》(二)《贞观律》1、加役流2、兄弟连坐3、类推※[苏味道侵毁墓田案]唐武则天长安四年(公元704年)二月,宰相苏味道因父亡而归故乡赵州娈城,安葬父亲。武则天下诏令该州及县供给他丧事所需的东西。苏味道因而侵毁了乡人的墓田来盖他父亲的陵墓,而且役使丁夫超过了规定。被监察御史萧至忠弹劾。唐律规定:凡盗耕他人墓田者,杖一百;伤他人之坟者,徒一年;葬尸于他人田者,笞五十;葬于他人墓田者,罪加一等,皆令移葬。苏味道依势侵毁他人墓田而营建其父的陵墓,性质同盗耕他人墓田。苏味道被贬为坊州刺史。(三)《永徽律疏》1、内容2、地位《唐律疏议》※(四)《唐六典》三、法律形式(一)律(二)令(三)格(四)式(五)典历史资料中国的历代帝王如秦始皇等多达七十二个帝王,登山封禅的都是泰山。惟独唐代女皇武则天独树一帜,登山封禅不封泰山而封嵩山。女皇武则天曾10次登嵩山。唐武后垂拱四年(公元685年)武则天登嵩山,改嵩山为神岳,封其为天中王,配有天灵妃。武后天册万岁元年(公元695年),她在嵩山峻极峰建筑登封坛,次年,又登嵩山峻极峰,加封中岳封天中王为天中皇帝,天灵妃为天中皇后并在峻极峰的东南边立碑。碑文的内容是武则天的自我歌功颂德,名曰:“大周升中述志碑”,并在县城以西万羊岗建筑祭坛,封中岳后在这里接受群臣的朝贺。为了纪念封中岳这一盛大典礼,当年,武则天令改嵩阳县为“登封县”。改阳城县为“告成县”,当年年号改为“万岁登封元年”,后又改为“万岁通天元年”。到了公元700年,武则天再次携群臣在嵩山峻极峰投金简一通,内容为:“上言大周国主武曌好乐真道,长生神仙,谨诣中岳嵩高山门,投金简一通,乞三官九府,除武曌罪名。”1982年5月,登封一采药农民捡到武则天当年投下的金简,这为研究武则天封嵩山提供了“黄金佐证”。金简现收藏在河南博物院。第三节唐律的内容一、唐律总则—《名例律》※(一)五刑制度1、死刑2、流刑3、徒刑4、杖刑5、笞刑(二)十恶3、破坏封建伦常的犯罪1、政治性犯罪2、威胁封建秩序的犯罪(三)特权法制度1、八议八种特权人物死-流-减一等2、请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八议者期以上亲、五品以上官吏死罪上请皇帝裁决,流罪以下,例减一等3、减上请者亲属,七品以上官吏流罪以下,例减一等4、赎八议、上请、减者,九品以上官吏,七品以上官吏的亲属流罪以下可以钱赎罪5、官当6、免官私罪——五品以上,一官当徒两年;九品以上,一官当徒一年;公罪——加一年当[崔湜、郑愔受财枉法案]唐中宗时,宰相崔湜与吏部侍郎、同平章事郑愔,同掌吏部铨选。二人媚附权要,收受贿赂,受人钱而与人官,以至官缺不足。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四月,侍御史靳恒与监察御史李尚隐当廷弹劾崔湜、郑愔二人,中宗命将二人下狱,令御史台立案审理,由监察御史裴漼主审。崔湜、郑愔都是安乐公主党羽,崔湜又与上官昭容私通,于是安乐公主等暗中要裴漼从宽发落二人。裴漼当朝弹劾安乐公主请托之事。崔湜、郑愔二人利用职务收受贿赂而曲法授与官位已构成“监临主司受财枉法”罪,二人所受之财,大大超过十五匹。后按照唐律,御史台判处二人死刑。其年五月,安乐公主和上官昭容等人求情,中宗免二人死罪,崔湜被贬为江州司马,郑愔被流放到吉州。安乐公主、上官昭容和武延秀又向中宗求情,再次改以崔湜为襄州刺史,郑愔为江州司马。(四)刑罚适用原则157080109071、“累犯”加重2、老、幼、废、疾减刑16-69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第一等流罪以下,适用赎刑第二等反逆杀人应死,上请;盗及伤人收赎;余皆勿论第三等完全不承担刑事责任3、自首原则4、共同犯罪处罚原则5、类推原则↓《贞观律》7、“化外人”处罚原则外国商队大食商人陶俑二、唐律分则1、名例律57条总则2、卫禁律33条警卫皇帝、保卫宫殿等3、职制律59条职官管理与惩戒4、户婚律46条户籍、土地及婚姻家庭5、厩库律28条牲畜及仓库管理6、擅兴律24条确保皇帝控制军队7、贼盗律54条惩治贼盗犯罪8、斗讼律59条斗殴(六杀)9、诈伪律27条有政治危害的诈骗伪造犯罪10、杂律62条社会治安与市场管理11、捕亡律18条逮捕、监禁、稽送人犯12、断狱律34条审判程序与法官责任(一)“六杀”(二)“保辜”制度第四节唐律的特点和历史地位(一)以刑为主,诸法合体一、唐律的特点※产生原因自然经济主导地位民事关系不发达传统礼制调整手段1、民法的发展既无可能,也无必要2、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司法机关严厉镇压强化刑事立法3、德主刑辅主导地位影响律学发展阻碍和推迟了法律部门的划分和独立(二)科条简要,刑罚适中秦律繁于秋荼、网密于凝脂《九章律》由繁入简《北齐律》十二篇949条唐律十二篇500条最为简要、精炼的一部秦律严刑峻法汉律废肉刑三国两晋南北朝废宫刑隋朝确立封建五刑唐律得古今之平刑制量刑(三)依礼制律,礼法合一一准乎礼定罪量刑法律注释立法※唐律发展到成熟完备阶段的标志(四)立法技术空前完善法典体例律文内容从内容到形式高度完美统一二、唐律的历史地位秦汉立法成果汉晋律学成就唐律宋元明清承前启后在中华法系中的地位朝鲜日本越南第五节唐代的司法制度大理寺司法机关刑部御史台最高审判机关最高司法行政机关最高监察机关皇帝一、司法机关唐代中央或地方发生重大案件时,由大理寺、刑部和御史台的长官会同审判,称为“三司推事”。三司推事二、诉讼审判制度(一)诉讼制度1、逐级起诉2、直诉制度3、限制告诉登闻鼓(二)审判制度1、口供—刑讯2、具引律令正条3、死刑复核制度4、执行5、回避制度※《贞观政要》载:相州人李好德平常就有疯癫病,经常妖言惑众,妄议朝政。贞观五年,唐太宗李世民下令将他逮捕收监。大理寺卿张蕴古闻知此事,劝谏说李好德早就有病,依法不应治罪。唐太宗认为有理,答应宽宥。张蕴古偷偷把这个消息告诉了李好德,不巧被一位大臣听到,就奏禀上去。唐太宗大怒,下令将张蕴古绑赴市曹立斩。刚杀过又后悔了,他对房玄龄等一班大臣说:“张蕴古身为大法官,与囚犯逗乐,泄露我的话,罪责不小,但依法不该处斩刑。我当时正在火头上,你们竟然都没有说一句话。执法部门不再向我报告一声就行刑了!”他要求:“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三复奏。”即三次上奏复核。张蕴古之死使唐太宗认识到了死刑复核的必要性。同年,唐太宗指出:“京城各部门现在上报的死刑判决,虽说是三次复核,但却是在一天内完成的,并没有仔细审查核实,三次复核有什么用?自今后,在京诸司奏决死囚,宜五复奏。”秋冬行刑[换推制度]唐代规定凡主审官与当事人系五服内亲属或姻亲、系师生关系,曾为本部行政长官,以及此前曾有仇嫌者,均应回避。本节课学习了唐律的特点以及历史地位,应掌握唐律在中国乃至世界法制史中的地位;学习了唐代的司法制度,应掌握唐代的一些特殊司法制度。小结课后思考题中华法系与其它四大法系相比,在思想内涵上有何根本区别?
本文标题:第8章 唐代法律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795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