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三讲 审美的研究 康德
第三讲审美的研究:康德一、美学的父亲与教父二、美感的特征三、审美的原则四、美的秘密五、康德给我们的启迪六、优美与崇高一、美学的父亲与教父1.“美学教父”鲍姆加登:“Asthetik”(1750年)观点: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2.美学之父:康德:《判断力批判》a.美学领域的“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把从古希腊罗马以来美学的出发点和方法论都颠覆了。在康德以前,人们都认为美学应该先回答“美是什么”,然后才能回答“审美是什么”、“美感是什么”。康德却把美学的出发点放在了审美和美感上,把美学地基本问题从“美是什么”变成了“审美是什么”。b.审美即“鉴赏判断”审美判断和事实判断、感官判断、逻辑判断、道德判断在本质上完全不同。(《判断力批判》中所谓批判,就是追问知识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具体到美学,就是追问审美是否可能和如何可能。)康德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生于东普鲁士的格尼斯堡(该地自1945年以后,成为前苏联和现在的俄罗斯的领土),康德的著作以1770年为界,分前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批判时期的著作又分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的著作。理论哲学的著作有《纯粹理性批判》和它的简写本《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等。理解真理有四个主要障碍理解真理有四个主要障碍,它们妨碍着每一个人。无论人们如何学习,也无法获得真正的智慧和学识。这些障碍是(1)靠不住的、不适当的权威的榜样;(2)习俗的长期性;(3)无知民众的意见;(4)以虚夸的智慧掩饰无知。每一个人都陷入这些困难,人们的状况靠它们维持,因为每个人在生活、学习和职业活动中都用下面三种糟糕的理由达到相同的结论,即(1)这是我们前辈树立的榜样;(2)这是习俗;(3)这是共同信念,因此必须坚持它。可见,纵使这三种错误被理性令人信服地驳倒,人们还可以原谅他们的无知,第四个障碍总是出现在眼前或嘴边:虽然他不知道任何有价值的东西,但还是无耻地夸大所知道的一切。这样,他压制并避开真理,满足于可悲的愚蠢。——RogerBacon(1214—1292)帕斯卡尔:我们的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用不着整个宇宙都拿起武器来才能毁灭;一口气、一滴水就足以致他死命了。然而,纵使宇宙毁灭了他,人却仍然要比致他于死命的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他知道自己要死亡,以及宇宙对他所具有的优势,而宇宙对此却是一无所知。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正是由于它而不是由于我们所无法填充的空间和时间,我们才必须提高自己。因此,我们要努力好好地思想;这就是道德的原则。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他在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两方面都做出了巨大贡献。几何学上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帕斯卡尔三角形,物理学上的帕斯卡尔定理等均是他的贡献。他还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制作了水银气压计。他同时还是概率论的创立人之一。1670年《帕斯卡尔思想录》一书在法国首版。该书以其论战的锋芒、思想的深邃以及文笔的流畅而成为世界思想文化史上的经典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被认为是法国古典散文的奠基之作。我会告诉你我会做什么和不会做什么。我不会服侍我不再相信的东西,不管那是我的家﹑我的祖国或我的教会;我要尽可能自由地﹑完整地以某种生命或艺术的模式来表达自我,用我容许自己使用的仅有的武器—沉默、放逐、狡诈—来自我防卫。----乔伊斯《一个青年艺术家的肖像》康德语录1不能期待国王哲学化或者哲学家成为国王,而且也不能这样希望,因为掌握权力就不可避免地会败坏理性的自由判断。但是无论国王还是(按照平等法律在统治他们自身的)国王般的人民,都不应该使这类哲学家消失或者缄默,而是应该让他们公开地讲话;这对于照亮他们双方的事业都是不可或缺的,而且因为这类哲学家就其本性不会进行阴谋诡计和结党营私,所以也就不会蒙有宣传家这一诽谤的嫌疑了。康德语录2一只轻捷的鸽子分开空气自由飞翔,感觉到了空气的阻力,它或许会想象,它在真空里将飞行得更为轻快。柏拉图正是如此离开了给知性以十分狭隘范围的感觉世界,凭依理念的羽翼冒险超出感觉世界,来到纯粹知性的真空里面。他没有注意到,他费尽了力气也没有前进一步—因为他根本没有遇到阻力,而阻力是他可以立足的支点,他可以凭此发力而使知性活动起来。康德语录3敬重始终只施于人,而决不施于物。事物能在我们心中唤起禀好,而且如果它们是动物(比如马、犬等),甚至唤起爱怜;它们也能唤起恐惧来,譬如一片大洋,一座火山,但是它们绝不会在我们心中唤起敬重来。某种与这个情感或许接近的东西就是赞叹,赞叹作为情绪,即惊异,也能够施于物,譬如高入云霄的山峰,天体的亮度和辽阔,譬如许多动物的强健和敏捷,如此等等。但是所有这些都不是敬重。一个人也能够是我爱怜、恐惧、赞叹的对象,但他并不因此就是我敬重的对象。他的诙谐有趣、他的勇气和强健,他的位高权重,都能够给我灌注同一类的情绪,但我总是缺乏对他的内在敬重。丰特奈尔说:在贵人面前,我的身子虽然鞠躬,而我的内心却不鞠躬。我还可以补充说一句:如果我亲眼见到一个寒微平民品节端正,而自愧不如,那么我的内心也要向他致敬,不论我愿意与否,也不论我怎样趾高气昂,使他不敢忽视我的高位。“哥白尼式的”革命到现在为止,大家都是认定我们的知识必须依照对象,在这个前提下进行了多次试验,……可是这些试验统统失败了。那么我们不妨换一个前提试一试,看看是不是把形而上学的问题解决得好一些。这就是假定对象必须依照我们的知识。这个假定就比较符合我们的期望,我们正是盼望能有一种关于对象的先天知识,对象向我们呈现之前,就确定了某种关于对象的东西。这个设想同哥白尼当初的想法非常相似,他原来认定整个星群围绕着观察者旋转,可是这样解释天体运动总是不能令人满意,于是他就想到换一个法子试一试,假定观察者者旋转而群星不动,看看是不是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解释。现在我们在形而上学里也可以用类似的方式在对象的直观问题上试一试。---------Kant康德批判哲学体系内心的全部能力诸认识能力诸先天原则应用范围认识能力知性合规律性自然愉快和不愉快的情感判断力合目的性艺术欲求能力理性终极目的自由二、美感的特征1.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2.审美快感不涉及利害,不等同于一般快感。3.审美判断不涉及概念,不等同于善。4.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结论:“审美趣味是一种不凭任何利害计较而单凭快感或不快感来对一个对象或一种形象显现方式进行判断的能力。这样一种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所以就质来说,美的特点在于不涉及利害计较,因而不涉及欲念和概念。因此,美感具有普遍性,“非概念而又有普遍性”,因为美是超功利的。2-1.审美判断是一种情感的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通常逻辑判断都离不开概念,例如“这朵花是美的”如果作为一个逻辑判断来看,主词“花”和宾词“美”都有一种抽象的涵义,即都是概念。康德把审美判断和逻辑判断严格分开,认为在肯定“这朵花是美的”这个审美判断中,“花”只涉及形式而不涉及内容意义,所以不涉及概念,“美”也不是作为一种概念而联系到“花”的概念上去,如逻辑判断那样,而只是作为一种主观的快感而与这快感的来源,即花的形式,联系在一起的,这朵花的形式引起我的快感,我就是从这个快感来判定花的美。所以审美判断不是一种理智的判断,而是一种情感的判断。这里主词“花”只作为单纯的形象而存在,宾词“美”也只作为主观的快感而存在,从审美判断中我们所得到的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感觉,所以“美”不是对象(花)的一种属性,属性是以概念的形式而认识到的。eg.“这朵花是美的”eg.“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以各门艺术为例证明美感是一种愉快感音乐:肖邦的夜曲绘画:吴冠中、林风眠的绘画书法:王羲之的《兰亭序》雕塑:罗丹的作品吴冠中、林风眠画作何绍基隶书2-2.审美快感不涉及利害,不等同于一般快感。美感不能与一般快感完全相同。康德认为一般快感都要涉及利害计较,都只是欲念的满足,主体对满足欲念的东西只关心到它的存在而不关心它的形式。单纯的快感,作为欲念的满足,还是实践方面的事。审美活动却不能涉及利害计较,不是欲念的满足,对象只以它的形式而不是以它的存在来产生美感。审美只对对象的形式起观照活动而不起实践活动。美感起于对形式的观照而不起于欲念的满足。所以美感不等于一般快感,美在性质上也不等于愉快。一个审美判断,只要是掺杂了丝毫的利害计较,就会是很偏私的,而不是单纯的审美判断,人们必须对于对象的存在持冷淡的态度,才能在审美趣味中做裁判人。——康德林风眠原名林凤鸣,生于广东梅县,自幼喜爱绘画,19岁赴法勤工俭学。他先在蒂戒美术学校进修西洋画,后又转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校深造。1925年回国后出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兼教授。1927年林风眠受蔡元培之邀赴杭州创办国立艺术院(后来的浙江美术学院)任校长。解放后,任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林凤眠于70年代定居香港,1979年在巴黎举办个人画展,取得极大成功。1999年病逝于香港。林风眠擅长描写仕女人物、京剧人物、渔村风情和女性人体以及各类静物画和有房子的风景画。从作品内容上看有一种悲凉、孤寂、空旷、抒情的风格;从形式上看一是正方构图,二是无标题,他的画特点鲜明,观者一望即知。他试图努力打破中西艺术界限,造就一种共通的艺术语言。他无愧于是一位富于创新意义的艺术大师,对许多后辈画家产生过极深远的影响。林风眠是整个20世纪中国美术界的精神领袖。林风眠林风眠《琵琶女》林风眠《张飞》吴冠中《花花世界》陈逸飞《丽人行》陈逸飞《浔阳遗韵》2-3.审美快感不涉及概念,不等同于善。美也不等于善,因为善是意志所向往的目的,要涉及利害计较的实践活动,和愉快的东西还是类似的。“要把一个对象看作善的,我们就必须知道这对象是应该用来做什么的,对它就必须有一个概念。在对象中见到美,就无须对它有什么概念,花卉、自由的图来画,以及没有目的地交织在一起的线条(即所谓“叶状花纹”)都没有意义,不依存于明确的概念,但仍产生快感。”(Kant)愉快的东西使人满足,美的东西单纯地使人喜爱,善的东西受人尊敬(赞许),即被人加上一种客观价值,无理性的动物也可以感到愉快;美却只是对人才有效,“人”指既具有动物性又具有理性的东西,不单纯作为理性的东西(例如精灵),也作为动物性的东西;善则一般只对具有理性的人才有效。……在这三种快感之中,审美的快感是唯一的独特的一种不计较利害的自由的快感,因为它不是由一种利益(感性的或理性的)迫使我们赞赏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在三种快感之中,第一种涉及欲念,第二种涉及恩爱,第三种涉及尊敬。只有恩爱才是自由的喜爱。一个欲念的对象,以及一个由理性法则强加于我们,因而引起行动意志的对象都不能让我们有自由去把它变成快感的对象。一切利益都以需要为前提或后果,所以由利益来做赞赏的原动力,就会使对于对象的判断见不出自由。——《判断力批判》第五节2—4.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地使人愉快的“如果一个人觉得一个对象使他愉快,并不涉及利害计较,他就必然断定这个对象有理由叫一切人都感到愉快。因为这种愉快既不是根据主体的欲念(或是其它意识到的利害计较),而是感觉到在喜爱这个对象中自己完全是自由的,他就会看不出有什么只有他才有的私人特殊情况,作为他感到愉快的理由,因此,他就必然认为可以设想:产生这种愉快的理由对一切人都该有效,相信他有理由去假定一切人都能感到同样的愉快。因此,他会把美说成仿佛是对象的一种属性,把审美判断也看成仿佛是逻辑判断(即通过对象的概念来得到对于对象的认识),尽管它只是审美判断,只涉及对象的形象显现和主体之间的关系,他之所以这样看,是由于审美判断毕竟和逻辑判断有些类似,可以假定它对于一切人都有效,但是这种普遍性不能来自概念,因为不能由概念就转到快感或不快感,……因此审美判断既然在主体意识中不涉及任何利害计较,就必然要求对一切人都有效。这种普遍性并不靠对象,这就是说,审美判断所要求的普遍性是主观的。”——第六节世界最大穹顶―中国国家大剧院保罗
本文标题:第三讲 审美的研究 康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07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