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苏州最美古典园林---沧浪亭制作人:黄贝双,郭林娜,侯静怡,刘梦思,王雨洁目录沧浪亭历史由来园林与场所园林简介园林空间特点园林形体特征园林功能组织园林景观分析苏州城南三元坊附近,有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经翻修后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园林简介历史介绍•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面,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林与场所面水轩•面水轩的四面都设有落地长窗,视野开阔,往轩的东侧看去,在前方的假山上建有一座亭子,那就是著名的沧浪亭了。•复廊的北侧就是园外的葑溪,南面靠近园内的假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复廊的南半廊可以赏山景,北半廊可以看水色。在复廊的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这些漏窗含蓄精巧,即隐又漏。•漏窗造成游人视觉上的通透,复廊则是完全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了一起。漏窗所在的廊墙分隔园内外景色,廊墙上方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一起,这样就形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这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不仅拓展了园林的视觉空间,也更加丰富了赏景的内容,这样的造景手法也是苏州古典园林的绝佳范例。观鱼处•“观鱼处”,原名叫“濠上观”。“濠上观”的本意是取自于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问答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于事的清高境界。沧浪亭•在假山上的这座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沧浪亭。据园主苏舜钦《沧浪亭记》中记载:“构亭北碕,号‘沧浪’焉。前竹后水,水之隅又竹,无穷极。”从他的文章中我们可以知道,沧浪亭最初是建在水边的。康熙年间,当时的江苏巡抚宋荦因为仰慕苏舜钦,特地来这里想寻访苏氏的沧浪亭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他怀着景仰先贤的动机,在这假山上重建了这座沧浪亭。沧浪亭的建造位置也是很绝妙的,苏舜钦有首诗这样说到:“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沧浪亭的中心是假山,周围有一条条小路环绕着,再外面有走廊环绕,走廊连接着假山四周的所有建筑。假山的中心是亭,亭中心摆放着一张圆桌,桌的圆心正好是整个山亭的中心。四周建筑都是以亭子为中心,又因为亭子是唯一不与走廊连接的建筑,这样更能突出了山亭的中心地位。御碑亭••在沧浪亭园内主景山西侧,四角方亭,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东面缘石级而下,可达假山石壁之侧的水池,池水清澈,池旁有俞抛篆书石刻“流玉”。亭内有康熙御书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昙花明处长官清”。御碑题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而勤管官吏贤。”由御碑亭东望,土石假山似有“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意,满目苍翠、石亭隐约,深得幽远之趣。翠玲珑•五百名贤祠南,是几间平面曲折布置的小馆。取苏舜钦诗意“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为名。建筑以竹为主题,因沧浪亭是苏州园林中种竹最早、品种最多者,现存有近二十个品种的竹子,如答竹、苦竹、慈孝竹、毛环竹、湘妃竹、水竹、青秤竹、哺鸡竹、“黄金嵌碧玉”竹和“碧玉嵌黄金”竹。小馆长窗近地,窗外芭蕉掩映,竹影移墙,清风乍来,万竿摇曳,是文人雅士筋咏作画的佳处。室内桌椅均刻竹节图案,并有对联一副曰:“风重类长笛,流水当鸣琴”,点明了所处环境的优雅宁静五百名贤祠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贤祠堂内的三面墙上分别嵌有125块碑石,总计594幅历史人物的线刻头像,这些石刻都是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刻的。这594位历史人物都是自春秋到清朝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关的名士贤达,涉及到政治、军事、科技、文化以及忠孝、隐逸等各个方面。知名人物有伍子胥、言偃、李白、白居易、范仲淹、欧阳修和苏轼、顾炎武、林则徐等。都是当时社会中既严守道德规范又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谓“德才兼备”的先贤名士。明道堂•在沧浪亭土石山南面,面阔三间、进深三间的卷棚歇山厅堂,全园的主体建筑。这里是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四周围廊周匝,南面经过一个正方形庭院可以到达小轩“瑶华境界”,庭中植梧桐两株、梅树两株,明快而宁静。堂北山峦若屏,竹木苍翠,古朴而幽深。堂之东西两侧,各有一个天井,植梅花梨树,修竹海棠,通过堂东西两面的窗洞,借景引入室内。堂内悬挂大理石挂屏四幅,深得自然之趣;东西墙上有砖额曰“东苗”、“西爽”,取自唐代诗人王维诗句,意指隐居农耕。室内装修采用五界回顶式草架顶棚装修,室内空间得以分出主次,增强了层次感。在古树、山石、庭院的衬托下,明道堂更显得宏敞、肃穆。!园林形体特征有人认为建筑、山石、水、花木为构成园林的四大要素,这足以说明山石在园林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园林中的山石是对自然山石的艺术摹写,为此,故又称之为假山,他不仅师法于自然,而且又凝结造园家的艺术创造,因而除神形兼备外,还具有传情的作用。园林特色•沧浪亭的造园巧于因借,精在休宜,园外借葑溪清流形成水迎客的独特风貌,园内古木参天,山幽林茂野趣十足,建筑造型别致,环山而造,复廊依山傍水,堂轩简朴无华,园内一百零八个漏窗图案精美生动,精巧变化无一雷同,为园中一胜。在众多的古典园林中,沧浪亭以城市山林的风格独树一帜。•沧浪亭面积约16.5亩,是苏州古典大型园林之一,具有宋代造园风格,是写意山水园的范例。•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亡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借景手法:•沧浪亭的门和漏窗,很好的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借景和框景的艺术特点。通过巧妙的布局或裁剪,修饰,使之成为园林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沧浪亭东北面的复廊,把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通过复廊互相引借,使山、水、建筑构成整体。该园原系一高阜,缺水,而园外有河,造园家因地制宜,石驳河岸,以复廊将园内园外进行了巧妙的分隔,形成了既分又连的山水借景,山因水而活,水随山而转,使园内的山丘和园外的绿水融为一体。游人在复廊临水一侧行走,有“近水远山”之情;游人在复廊近山一侧行走,有“近山远水”之感。通过复廊,将园外的水景和园内的山景相互资借,联成一气。园林空间特点园林用水有动有静,沧浪亭似乎有将此划为一体。集中而静的水面能使人感到开朗宁静,园中小池之水如镜,在山石的衬托下显得更是秀气。相较于此,园外葑溪河。独立的看,葑溪河又算做静水,透过复廊上的漏窗,可以感受到在市井的嘈杂下水面的平静。园林空间特点沧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布局和风格在苏州诸名园中独树一帜。苏州的其他园林,往往以高墙围绕,自在丘壑。沧浪亭则以不落同响,敢于破格,大胆借取外景,一反高墙深院的常规,融园内园外为一体,具有山林野趣,在苏州各园中尚属难得。园林功能组织园林布局庭院布局以山为主,水绕园外,成为外景,建筑绕山布置。因葑溪河绕远而过,故未入其园先借河成境。沧浪亭则外临清池,一泓清水绕园而过,河流自西向东,绕南而出,流经园的一半。此布局融园内外景于一半,借助“积水弥漫数十亩的水面,扩大了空间,造成深远的空灵的感觉园林功能组织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园林功能组织植物的运用沧浪亭在植物的运用上夜体现了不同的手法:孤植、对植、丛植、群植等。沧浪亭的东南部运用了孤植手法使得天空(背景)和院内空间形成图底关系,在入口大门的位置运用对植的手法形成呼应,不仅是对入口空间的强化,也是对此标志意义的恰当表达与呼应。在真山林上运用群植和丛植形成自的山林野趣,不致使山林又虚假之感•建筑特色:•沧浪亭大假山充分表现了北宋中期以前士大夫造园的特点,注重对山川景致、自然风光的赞赏,不事雕琢,只是对天然形胜之地稍加梳理整治,构筑修葺,营造一处城市山林。•沧浪亭廊壁上有众多漏窗,传为一百零八式图案花纹,无一雷同,仅在假山四周即有近六十式之多,为苏州古典园林园中一胜,极为独特。•中国的造园艺术与中国的文学和绘画艺术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特别受到唐宋文人写意山水画画的影响,是文人写意山水模拟的典范。苏州园林则以小巧、自由、精致、淡雅、写意见长。由于后者更注意文化和艺术的和谐统一,因而发展到晚期的皇家园林,在意境、创作思想、建筑技巧、人文内容上,也大量地汲取了私家花园的“写意”手法。L/O/G/O谢谢观赏!
本文标题:建筑园林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37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