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0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1)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表现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马克思恩格斯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种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马克思主义始终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也是马克思主义具有彻底的科学性的根本原因。因此,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表现在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以实践为检验真理性认识的标准,通过概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的成果,揭示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通规律。2)马克思主义革命性的表现。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就是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利益。马克思主义的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就是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体现为它的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理论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将之与无产阶级和全人类解放的实践结合起来,成为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鲜明旗帜。3)马克思主义既具有严格的科学性,也具有高度的革命性,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是无产阶级争取解放的伟大旗帜。02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这个定义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坚持了世界的可知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03为什么说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在由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一系列规律、范畴构成的唯物辩证法的体系中,对立统一规律是其实质和核心。这是因为: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发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04简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1)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唯一性。即离开了实践,再也没有另外的标准。2)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则是指实践对认识真理性的检验的条件性。即任何实践都受到一定具体条件的制约,因而都具有一定的局限。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统一。05为什么说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不可知论否认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或者不可能完全认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认为实践是驳斥不可知论的最有力的武器。因为:第一,实践能够使人的认识的正确性受到确实可靠的验证,只要实践的结果达到了预期的的目的,就能证明了世界的可知性。第二,实践能够不断创造出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日益深入地、无止境地认识和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06根据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联结、相互渗透。任何真理的相对性都包含着绝对性的成分、颗粒;任何真理的绝对性都是寓于相对性之中并且通过相对性表现出来的,无数相对真理之和构成绝对真理。(2)真理的相对性不断向绝对性转化。真理是一个不断由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的无限过程,二者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随着实践和认识的不断演进,人们在某一历史阶段获得的真理性认识就会突破原来的范围而向绝对性转化。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1)马克思主义是完整的科学体系,是真理的绝对性好相对性的统一。其绝对性体现在它正确解释了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一般的规律,并且为社会实践所反复证明了它的真理性、正确性,因而不能也不会被推翻。其相对性体现在它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没有也不可能解决人类认识的一切问题,它还要与时俱进,随着客观历史条件的变化和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而不断扩展、深化和完善。(2)因此,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是:因为其有绝对性的一面,我们要坚持;因为其有相对性的一面,我们要发展。要在坚持中发展,在发展中坚持。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反对二种错误倾向:一要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成僵死不变教条的教条主义倾向;二要反对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否定它的真理性和指导作用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倾向。07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说明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1)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方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第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更必然引起上层建筑的变革,并决定其变革的方向。另一方面,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会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反之,就会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消极力量。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我国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客观依据。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和法律,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但是,原有的政治体制,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进行,逐渐暴露出一些弊端,如官僚主义、权力过分集中、家长制、干部领导职务终生制等现象,又是和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相矛盾的,只有改革原有的政治体制,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扫清道路,才能巩固经济体制改革的成果,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08为什么说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一切是商品都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体。第一,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互相排斥的,这表现在:(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的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关系;(2)使用价值是一切有用物品所共有的属性,是一个永恒范畴,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属性,是历史范畴;(3)商品对它的生产者而言,只具有价值而不具有使用价值,商品对消费者而言,只具有使用价值而不具有价值,因此,就同一商品而言,无论商品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不能既占有它的价值,又占有它的使用价值。第二,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存在着缺一不可、不可分割的联系,这表现在:(1)凡是商品都必须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缺一就不成为商品;(2)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凡是没有使用价值的东西就不会有价值;(3)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存在于使用价值之中。09.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什么?为什么?私有制基础上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贯穿于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全过程,是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是因为:他决定着商品经济的本质及其发展过程。商品经济事宜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交换体现了商品经济的本质。而商品经济的交换本质正是由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决定的。它是商品经济的其他一切矛盾的基础。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存在着诸多矛盾,如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只有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这意味着商品的价值得到实现,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的矛盾得以解决。他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售卖过程,是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的过程,这个过程进行的是否顺利,决定着商品生产者的经济利益甚至命运。10简述不变资本可变资本的含义以及二者划分的依据和意义。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中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叫做不变资本。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创造出自身的价值,而且还创造出一定量的剩余价值。以劳动形式存在的这部分资本价值是一个可变的量,所以叫做可变资本。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及有重要意义。第一,它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剩余价值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产生的,而是由可变资本产生的。第二,为考察资本主义剥削程度——剩余价值率,提供了科学依据。11.如何理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以及其实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发展,是科技进步和生产社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的产物,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首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在更大范围内被分配,从而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无法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为了维护和巩固垄断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然要做局部的调整和变革,客观上要求通过国家的力量来建设基础设施,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服务。其次,经济波动和经济危机的深化,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科技革命的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提高,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经济危机的频繁发生、发展和加深,靠私人资本的力量已经根本难以对付,这就要借助国家的力量,借助政府的各种反危机措施,来对付危机,消除危机到来的影响。最后,缓和社会矛盾,协调利益关系,要求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诞生。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收入分配和财产的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阶级矛盾不断尖锐化,而这势必引起社会的不安定,继而危及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稳固。为了加强垄断资本主义的统治,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矛盾,也要求资本主义国家介入国民收入的再分配领域,进行私人垄断资本所不能承担的调节利益在分配的活动。1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功绩及其局限性是什么?19世纪初期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直接思想来源,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1)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贡献:第一,深刻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及其产生的一系列弊端;第二,对未来社会提出了许的合理的主张和天才的猜测;第三,初步认识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性和规律性,其历史观中包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合理因素。(2)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局限性:由于历史条件、阶级地位和唯心史观的限制,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中也存在这一列根本缺陷。第一,支持理性支配世界和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从抽象的理性出发设想出种种社会改革方案,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规律;第二,不能正确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找不到埋葬资本主义的阶级力量,把改造世界的希望寄托在各国统治者身上;第三,找不到通往理想社会的现实道路,拒绝一切政治行动,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幻想用情感和理性感化资产阶级,用和平方式实现社会主义。13.货币与资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实践是人类能动性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具有以下特征:(1)客观物质性。实践的主体、客体和中介都是可以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广度、深度、过程以及结果都受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的积极主动的满足自己需要的物质性活动。(3)社会历史性。实践的主体是社会现实中的人,实践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社会条件下进行的。实践总是要受到每个时代的限制的,从而呈现出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运动过程。时间由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其中生产劳动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形式。14.运用理论和实践关系的原理,说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1)理论和实践的关系是:实践是理论的基础,对理论具有决定作用;实践需要理论的指导,理论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的理论能够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理论能够把实践引向失败。(2)党中央总结了二十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功经验,
本文标题: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37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