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学佛的基础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刚晓法师世親菩薩造玄奘法師譯《大乘百法明門論》讲記之一刚晓法师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一切法者。略有五種。一者心法。二者心所有法。三者色法。四者心不相應行法。五者無爲法。一切最勝故。與此相應故。二所現影故。三位差別故。四所顯示故。如是次第。第一心法。略有八種。一眼識。二耳識。三鼻識。四舌識。五身識。六意識。七末那識。八阿賴耶識。第二心所有法。略有五十一種。分爲六位。一遍行有五。二別境有五。三善有十一。四煩惱有六。五隨煩惱有二十。六不定有四。一遍行五者。一作意。二觸。三受。四想。五思。二別境五者。一欲。二勝解。三念。四定。五慧。三善十一者。一信。二精進。三慚。四愧。五無貪。六無嗔。七無痴。八輕安。九不放逸。十行舍。十一不害。四煩惱六者。一貪。二嗔。三痴。四慢。五疑。六不正見。五隨煩惱二十者。一忿。二恨。三惱。四覆。五誑。六諂。七驕。八害。九嫉。十慳。十一無慚。十二無愧。十三不信。十四懈怠。十五放逸。十六昏沈。十七掉舉。十八失念。十九不正知。二十散亂。六不定四者。一悔。二眠。三尋。四伺。第三色法。略有十一種。一眼。二耳。三鼻。四舌。五身。六色。七聲。八香。九味。十觸。十一法處所攝色。第四心不相應行法。略有二十四種。一得。二命根。三衆同分。四异生性。五無想定。六滅盡定。七無想報。八名身。九句身。十文身。十一生。十二住。十三老。十四無常。十五流轉。十六定异。十七相應。十八勢速。十九次第。二十時。二十一方。二十二數。二十三和合性。二十四不和合性。第五無爲法者。略有六種。一虛空無爲。二擇滅無爲。三非擇滅無爲。四不動無爲。五想受滅無爲。六真如無爲。言無我者。略有二種。一補特伽羅無我。二法無我。在要說這部《大乘百法明門論》之前,我私下裏瞭解了一下我們大家對唯識宗的所知究竟有多少,還不錯,大家對唯識宗基本上已經有了一個宏觀的、系統的瞭解,這樣呢,我們就不必多費時間,直接述說這《大乘百法明門論》。按照一般的習慣,先要說題目,我們現在也不免俗。這部論的題目叫《大乘百法明門論》,大乘這兩個字呢,其梵文爲Mahāyāna,音譯則爲摩呵衍那。“大”字不必要多說,它一般指範圍、程度等比與之相比較的物件廣、深。“乘”是運載工具,即四匹馬拉一輛車。佛教自西元前二年(或西元六十七年)傳入中土,直到唐宋,各種經論基本定型了,而此間呢,中國一般的交通工具,最豪華最高級的就是馬車,翻譯佛教經論時就用“乘”字了,它表示最殊勝的運載工具。(這裏當時說得不太嚴謹,其實yana的本義就是車子,就是說我把本義車子說成了引申義)與大乘對應的是小乘(Hinayānā,希那衍那),即小的、較劣的運載工具。深一點兒,則是大乘法門可以運載較多的衆生,使之脫離生死輪回到達涅槃彼岸;小乘呢,相對來說所度的人就較少。小乘修四諦十二有支等,以達到阿羅漢、辟支佛爲最高目標,自利爲主。大乘則修六度、四攝等,以成就佛果爲最高目標,廣利衆生。小乘就象自行車、摩托車、小舟,以自己乘爲主,最多還可以帶有限的幾個人,而大乘則象汽車、火車、巨輪,就可以運載很多的人了。而且大乘可以包容小乘,就象相對論可以把牛頓力學包容進去一樣。另外,“乘”呢,既是一種工具,那就還有一個意思,什麽意思呢?佛曾說過這樣一個事兒:一個人要過河,他就乘了船,過去河後他想,船這麽有用,我怎麽能丟掉它呢?于是他就背著船繼續上路,這是不是很愚痴?也就是說,工具在用過後就該丟掉了,你不要背著它,不然的話,工具就成了障礙。現在“乘”既是工具的意思,也就是說,“乘”含有“捨弃”的意思在裏邊兒。整個佛法都是工具,這樣,也就是說捨弃!這樣一來,大家就該記住,乘有兩意,一個是運載,一個是捨弃。百法,這個“百”是數目字,一百。這“法”字呢,梵語爲Dharma,讀作“達摩”,意思是一個東西,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內,保持一定的自相。比如這個答錄機,它有一定的相貌,這麽大的體積,這麽大的質量,這麽個顔色,由此相貌我可以知道它與這個黑板擦不是同個東西。這個答錄機即可稱“一法”,這黑板擦也可叫“一法”。我這個人、這支粉筆、那盆花、這座房子等等都可以叫一法,具體的如此。再比如,大清帝國這個朝代,組成它的,有其人民、土地、政治、經濟等關係,存在了二百九十五年,這也可以叫一法。故,法即是世間的森羅萬物,用規範的話說叫做“任持自性,軌生物解”。這是常用的說法,我現在給大家加一點兒,“法”是自相與共相的緊密結合,就是“一合相”。可是,世間的萬物到底數目有多少呢?無限,然而世親菩薩認爲這一百種可以做爲代表,比較重要,所以這兒就提出來稱百法。“明門”的“明”字,即明白,知道得清清楚楚了。明白了什麽呢?明白了“門”,“門”就是門徑。在一個屋子中,你若找不到門,就只能被困在裏邊,現在你明白了“門”在哪兒,問題就解决了。這“門”也就引申爲方法,這是個比喻,這個娑婆世界中,三界火宅,六道輪回,牢牢地困住了我們,使得我們不得快樂,于是世親菩薩的這部《大乘百法明門論》就是讓我們明白出路何在,明白解决生死輪轉的方法是什麽。與“明”對應的還有一個“無明”,在十二有支中講得最清楚。這“明門”就是知道了覺悟真理的門路,你只要學習了這百法,依之修行,就可以開啓智慧,覺悟真理。“論”是佛教三藏之一,三藏是“經、律、論”。“經”字按中文的意思是:被尊崇爲典範的著作,它是一種理論體系的基石。比如,基督教的《新舊約全書》,它是基督教教義所依據的根本大典;《資本論》是馬克思主義的基石;佛教呢,《法華》、《華嚴》、《般若》、《深密》等是其基石,它是指導我們修行的航標燈,用航標燈來對照,隨時修正航向,才能保證舟船安全到達目的地,用《法華》等來隨時對照我們的行爲,看是否修行有偏差才能保證我們出離生死苦海。而“經”,它的梵語爲Sūtra,中文叫修多羅,爲契經,有好幾個意思,其中之一即貫穿,憑經把整個佛法貫穿起來,才有系統、有條理,讓我們明白、瞭解。“律”是我們的規矩,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論”叫“阿毗達磨”。爲了解脫生死,出離六道輪回,所以要用智慧來觀察一切,看哪是善的,哪是惡的,善的努力去做,惡的一定斷除;看哪是因,哪是果,努力在因上下手修行,別在果上幹打轉。然後得到真理,明白“諸法無我”。接著我們來說著作者世親菩薩和翻譯者玄奘大師。我們凡夫都有很强烈的分別心,比如說我說了一句話,你們不一定服,但若是老和尚所說,你服氣的成份就大一些,若是祖師大德、諸佛菩薩所說,你可能就會口服心服。前一段時間,《甘露》上登了一系列幾篇肉身和尚,剛開始就有人懷疑,問那些事兒,是真的還是編出來的。那些肉身都是已死多年的人了,編他們何苦呢。因爲是常人寫的,就可以懷疑。是否真有其事兒呢?說不清,我只是聽別人介紹後,如實地記下來。悟禪老和尚講了不少,別人說那是悟禪老和尚編的,悟禪老和尚幷沒有讀過幾天書,說話還顛三倒四,他若真能編出有頭有尾的故事,太高看他了。于是,在《無瑕禪師》、《大興和尚》中,我就全然注明了出處:這一件事兒是某本書上的,這件事兒是在碑上抄的,這件事兒是某個人說的等都注明了。凡人有這分別心,于是告訴,這著作者、翻譯者都不是平凡的人物,是了不起的祖師大德、大菩薩。佛陀入滅百年左右,五師傳承,法水一味,漸漸地,隨著各人的見解不同,出現了各個部派……問得好,佛陀在菩提樹下,所悟得的這無一無二的宇宙人生之真理,爲什麽傳承下來會走樣變形呢?正如“人生就象一條河,流著流著就成渾湯了”。爲什麽會這樣呢?第一,語言文字有其局限性。其實祖師大德們早就注意到這個問題了,“諸佛妙理,非關文字”,比如在中國,爲什麽其他宗派都是氣息奄奄,唯禪宗獨興呢?其他宗派教理繁複,而禪宗呢,“不立文字,直指人心”,“達摩講堂,一聲不響,看誰能悟”。第二,魔力干擾正法。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立了大願:“我若不成正覺,終不起此座”,此願驚動了六欲天魔王波旬,波旬用盡手段來擾亂太子,被太子一一降伏,波旬說,我對付不了你,就以後對付僧團,佛陀不屑,波旬說:“我是讓我的人,披上你們的袈裟,吃你的飯,專幹壞事”。佛陀就流泪了:“這是衆生的業力”。也就是說,自從佛教創立這一天起,魔子們同時就來了,他們也如僧人外形一樣。剛開始,佛陀的幾代弟子象迦葉、阿難,他們親自聽佛教誨,是證悟了的大阿羅漢,後來人不如他們,魔子的干擾力顯示了出來。娑婆世界中,佛、魔都有,比如一日二十四小時當中,日、夜都有,夏至日,白天長到極點,如同佛陀在世。漸漸地,白天短了,夜就漸長,如同佛陀入滅,魔力漸現。夏至那天,也有黑夜,如佛在世時,魔也有;到冬至日,黑夜最長,也有白天,如同佛入滅時,囑賓頭盧等十六羅漢常住世間。各派爭論起來時,有的說有,有的說無,龍樹菩薩起大悲心,示現于世,告訴說:這宇宙人生既不是有,也不是無,而是“空”。這個“空”與“四大皆空”的“空”是一個意思,就是“無自性”、“緣起”。龍樹、提婆他們在世時,其智慧無人可敵,空宗就弘揚開了。佛滅度九百年左右,北印度一個婆羅門家庭先後出生了三個孩子,都具大智慧,很了不起。老大叫無著,長大後出了家,當時空宗中觀學派呢,已經弘揚了幾百年,在龍樹菩薩入滅後,人們怎比菩薩,魔力卷土重現,使得人們對龍樹的“空”理解成爲“惡取空”,認爲修行也空,不修行也空,吃也是空、享樂也是空,既然都是一樣的空,爲什麽不選擇享樂呢,于是就不按中觀教理去真正體悟緣起的“空”。無著在彌勒菩薩幫助下開始弘揚瑜伽。無著的大弟叫世親,他比無著小二十歲左右,長大後在一切有部出家。哥哥當時已在大力弘揚瑜伽,而弟弟呢還抱著一切有部不放,誹謗大乘。無著想扭轉弟弟的觀點,于是,就捎信兒給世親,說我病得厲害,快要死了,臨終時想見見世親,雖然無著、世親是大菩薩,但他們示現的是凡人,既是凡人,故也有人情味兒(注意,隔世之迷),弟弟得到消息立刻去見哥哥。然當世親到無著那兒一看,無著正升大座講法,世親一見,心說:老兄,你自己連戒律也不守,打妄語,有什麽資格升座說法!但無著正在演說《十地經》,世親不能去搗亂,因世親一切有部守戒很嚴,惱聽法人的心神是犯戒的,世親就耐著性子等,等得無聊,就也坐下來聽,聽聽哥哥到底說的什麽。然而就這麽一聽,世親明白了,原來自己以前犯了大錯,是在謗法呀,就向哥哥求懺悔,拿出戒刀:以前我用舌頭謗法,現在我要把舌頭割去。無著攔住了:“你割舌頭有什麽用呢,以前用舌頭謗法,現在可以用舌頭弘揚教法呀~~”于是,世親轉回頭來,一生致力于弘揚大乘瑜伽教法,造下了許多著述,人稱“千部論主”。翻譯者玄奘大師呢,他十三歲出家,以後曆盡艱辛西行印度求法,在印度十七年,學成回國後,主要從事于譯經、講經工作,很少著述,他奠定了唯識宗在中國發展的雄厚基礎,他傳法給窺基後,唯識宗正式創立。下邊說論文。如世尊言,一切法無我,何等一切法,雲何爲無我。正如世尊所說的,諸法無我,什麽是一切法呢?又爲什麽說它是“無我”呢?“如”表示同意下面的觀點。“世尊”即佛,佛有十大尊號,就象一個人有好幾個名字一樣。魯迅用過一百多個名字,即使我們平常人,戶口本上也有姓名是什麽,曾用過什麽名字。佛不是一個,而是一類,是“自覺、覺他,覺行圓滿”的一類衆生,“世尊”與“佛”一模一樣。“我”字,一般來說,有以下幾義:①主宰,即可以自由支配。比如我喝水,水就不能不讓我喝;我拿粉筆寫字,粉筆不能不讓我寫;我要往東走,腿就不能不擡。②常,即存在,而且存在一段時間。比如張三,生于一九二一年,死于一九九五年,那麽你說一九二二年的張三是否就是一九九四年的張三?若說不是,舉個例子來說,張三二十歲那年殺了個人,當時潜逃,廿二歲時被抓住了,難道說二十歲時的張三不是廿二歲的張三,就不制裁了?若說是,爲什麽有幾年不見,老朋友也會認不出來,即變化著的存在。③唯一,只有一個。有個懷素和尚,書法極棒,然而你在佛教史上找,會找到好幾個懷素和尚,但書法家懷素只有一個,即可以同名,但本質不同。一種商品,都有自己的商標,不能重復,即“單獨一個,不可共有”。一般來說,“我”就有這三義,比如我剛曉,我要喝水,就可以喝;我從出生到現在,一直存在于這世上;只有我一個剛曉,若有重名的,本質也不同。這有很明顯的局限性,佛教說的徹底,徹底得
本文标题:《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学佛的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44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