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第三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六节 解三角形 2
第三章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六节解三角形第2课时解三角形的综合应用(提升课)微考点·大课堂微考点·大课堂考点一三角形的实际应用【典例1】如图,为了测量河对岸A,B两点之间的距离,观察者找到一个点C,从C点可以观察到点A,B;找到一个点D,从D点可以观察到点A,C;找到一个点E,从E点可以观察到点B,C;并测量得到:CD=2,CE=23,∠D=45°,∠ACD=105°,∠ACB=48.19°,∠BCE=75°,∠E=60°,则A,B两点之间的距离为________。cos48.19°取23解析依题意知,在△ACD中,∠CAD=30°,由正弦定理得AC=CDsin45°sin30°=22,在△BCE中,∠CBE=45°,由正弦定理得BC=CEsin60°sin45°=32。因为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10,所以AB=10。答案10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步骤1.分析——理解题意,分清已知与未知,画出示意图。2.建模——根据已知条件与求解目标,把已知量与求解量尽量集中在相关的三角形中,建立一个解斜三角形的数学模型。3.求解——利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有序地解三角形,求得数学模型的解。4.检验——检验上述所求的解是否符合实际意义,从而得出实际问题的解。【变式训练】如图,嵩山上原有一条笔直的山路BC,现在又新架设了一条索道AC,小李在山脚B处看索道AC,发现张角∠ABC=120°;从B处攀登400米到达D处,回头看索道AC,发现张角∠ADC=150°;从D处再攀登800米可到达C处,则索道AC的长为________米。解析在△ABD中,BD=400米,∠ABD=120°。因为∠ADC=150°,所以∠ADB=30°。所以∠DAB=180°-120°-30°=30°。由正弦定理,可得BDsin∠DAB=ADsin∠ABD,所以400sin30°=ADsin120°,得AD=4003(米)。在△ADC中,DC=800米,∠ADC=150°,由余弦定理得AC2=AD2+CD2-2·AD·CD·cos∠ADC=(4003)2+8002-2×4003×800×cos150°=4002×13,解得AC=40013(米)。故索道AC的长为40013米。答案40013考点二正、余弦定理在平面几何中的应用【典例2】(2018·成都诊断)如图,在平面四边形ABCD中,已知A=π2,B=2π3,AB=6。在AB边上取点E,使得BE=1,连接EC,ED。若∠CED=2π3,EC=7。(1)求sin∠BCE的值。解(1)在△BEC中,由正弦定理,知BEsin∠BCE=CEsinB。因为B=2π3,BE=1,CE=7,所以sin∠BCE=BE·sinBCE=327=2114。(2)求CD的长。(2)因为∠CED=B=2π3,所以∠DEA=∠BCE,所以cos∠DEA=1-sin2∠DEA=1-sin2∠BCE=1-328=5714。因为A=π2,所以△AED为直角三角形,又AE=5,所以ED=AEcos∠DEA=55714=27。在△CED中,CD2=CE2+DE2-2CE·DE·cos∠CED=7+28-2×7×27×-12=49。所以CD=7。利用正、余弦定理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一般思路1.把所提供的平面图形拆分成若干个三角形,然后在各个三角形内利用正弦、余弦定理求解。2.寻找各个三角形之间的联系,交叉使用公共条件,求出结果。做题过程中,要用到平面几何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相似三角形的边角关系、平行四边形的一些性质,要把这些性质与正弦、余弦定理有机结合,才能顺利解决问题。【变式训练】(2017·浙江高考)已知△ABC,AB=AC=4,BC=2。点D为AB延长线上一点,BD=2,连接CD,则△BDC的面积是________,cos∠BDC=________。解析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ABC=BA2+BC2-AC22BA·BC=42+22-422×4×2=14。因为∠ABC+∠DBC=π,所以cos∠DBC=cos(π-∠ABC)=-cos∠ABC=-14。因为0∠DBCπ,所以sin∠DBC=1-cos2∠DBC=1--142=154。所以△BDC的面积S=12BC·BD·sin∠DBC=12×2×2×154=152。在△BDC中,因为BD=BC,所以∠BDC=∠BCD,所以∠BDC=π-∠DBC2,则cos∠BDC=cosπ-∠DBC2=sin12∠DBC。又因为cos∠DBC=1-2sin12∠DBC2=-14,而0∠DBCπ,所以sin12∠DBC0,所以sin12∠DBC=104,因此cos∠BDC=104。答案152104解析:求△BDC的面积同上述解法。先在△BDC中,由余弦定理,得CD2=BC2+BD2-2BC·BD·cos∠DBC=22+22-2×2×2×-14=10,所以CD=10。取CD的中点E,连接BE。因为BD=BC,所以BE⊥CD。在Rt△BDE中,因为BD=2,DE=12CD=102,所以cos∠BDC=DEBD=104。考点三三角形中的最值与范围问题【典例3】设△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a=btanA,且B为钝角。(1)证明:B-A=π2。解(1)证明:由a=btanA及正弦定理,得sinAcosA=ab=sinAsinB,所以sinB=cosA,即sinB=sinπ2+A。因为B为钝角,所以A为锐角,所以π2+A∈π2,π,则B=π2+A,即B-A=π2。(2)求sinA+sinC的取值范围。(2)由(1)知,C=π-(A+B)=π-2A+π2=π2-2A0,所以A∈0,π4。于是sinA+sinC=sinA+sinπ2-2A=sinA+cos2A=-2sin2A+sinA+1=-2sinA-142+98。因为0Aπ4,所以0sinA22,因此22-2sinA-142+98≤98。由此可知sinA+sinC的取值范围是22,98。解三角形问题中,求解某个量(式子)的取值范围是命题的热点,其主要解决思路是:要建立所求量(式子)与已知角或边的关系,然后把角或边作为自变量,所求量(式子)的值作为函数值,转化为函数关系,将原问题转化为求函数的值域问题。这里要利用条件中的范围限制,以及三角形自身范围限制,要尽量把角或边的范围(也就是函数的定义域)找完善,避免结果的范围过大。【变式训练】(2018·荆州一检)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若sin32B+π4=22,且a+c=2,则△ABC周长的取值范围是()A.(2,3]B.[3,4)C.(4,5]D.[5,6)解析因为sin32B+π4=22,且角B为三角形的内角,所以32B=π2,所以B=π3。又b2=a2+c2-2accosB=(a+c)2-3ac=4-3ac≥4-3a+c22=1,当且仅当a=c=1时,取等号,所以b≥1,所以a+c+b≥3;又a+c=2b,所以a+c+b4,所以△ABC周长的取值范围是[3,4)。故选B。答案B考点四三角形与平面向量的综合应用【典例4】(2017·石家庄一模)在△ABC中,内角A,B,C的对边分别是a,b,c,且sinCsinA-sinB=a+ba-c。(1)求角B的大小。解(1)因为sinCsinA-sinB=a+ba-c,由正弦定理得ca-b=a+ba-c,所以c(a-c)=(a+b)(a-b),即a2+c2-b2=ac。又因为a2+c2-b2=2accosB,所以cosB=12。因为B∈(0,π),所以B=π3。(2)点D满足BD→=2BC→,且线段AD=3,求2a+c的最大值。(2)在△ABD中由余弦定理,知c2+(2a)2-2·2a·c·cosπ3=32,所以(2a+c)2-9=3·2ac。因为2ac≤2a+c22,所以(2a+c)2-9≤34(2a+c)2,即(2a+c)2≤36,当且仅当2a=c,即a=32,c=3时取等号,所以2a+c的最大值为6。三角形与平面向量的结合主要是在三角形中正、余弦定理与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数量积运算的综合。其方法是把线性运算和数量积运算转化为三角形的边角关系,然后再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变式训练】(2017·山东高考)在△ABC中,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b=3,AB→·AC→=-6,S△ABC=3,求A和a。解因为AB→·AC→=-6,所以bccosA=-6,又S△ABC=3,所以bcsinA=6,因此tanA=-1,又0Aπ,所以A=3π4。又b=3,所以c=22。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得a2=9+8-2×3×22×-22=29,所以a=29。
本文标题:第三章 三角函数、解三角形第六节 解三角形 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64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