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工程监理 > 0910第九章-清代前中期文学批评5+5
第九章清代前中期文学批评(一)桐城派的古文理论(重点):识记:方苞的义法论。义法分开来讲,义字指文章的内容材料,法指表现手段。是指文章的特定思想内容与特定的表现方式的统一。姚鼐的义理、考据、文章三结合论。姚的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是想融合三者之间的矛盾冲突,力图融宋学、汉学和唐宋古文为一炉。应该说明的是姚的三合一,但重点仍放在文上面。文之精粗说神理气味者,文之精也;格律声色者,文之粗也;理解:刘大櫆的以音节求神气说。为了给初学者揣摩领悟文章“神气”指出一条具体的,便于把握的途径,刘大魁提出了以音节求神气的主张。这种由字句音节求神气的方法,以后成为桐城派的衣钵。注意通过朗诵来揣摩古人之作,这种经验对于提高散文艺术水平有一定的帮助,但是并不能解决创作的真正出路。应用:翻译简评概括姚鼐的阳刚、阴柔论。姚指出在艺术上存在着刚与柔两种美的境界,而造成这两种美的原因是作者气质个性与艺术风格统一,他还指出,作文于两者可以有偏胜,但必须相互结合,尽管他自己的写作与方苞一样偏于阴柔,但文中的论点更倾心于阳刚之美,可以看作是姚对他当时文风的有意矫正。姚从美学角度把桐城派古文理论上升为一个哲理化的体系,在文学批评史上作了重要贡献。(二)王士祯的神韵说(次重点):理解:王士祯神韵说的基本内涵。在创作上主要吸取的是王维、孟浩然一派山水田园诗的经验,理论上则继承了司空图“韵外之至”和严羽兴趣说的主旨,他所评论的诗歌大都为绝、律短诗,以五言为主,在艺术上崇尚自然超妙,含蓄隽永,王对诗歌艺术形象和意境的分析有一定的独到之处,但其神韵说的主要倾向是引导人们专注于欣赏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陶醉于美妙的艺术境界而不去激发悲愤感情和抗争时弊,不去反映重大的社会现实适应了当时的统治者的政治需要。(三)叶燮的《原诗》(重点):识记:叶燮的源流正变,和,沿革因创说。《原诗》大力的批驳模拟复古的陈腐观点,同时也批评了否定传统的偏激之见,指出诗歌的发展史是连续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其间有正也有变,有盛也有衰,因此提出。源、流、正、变是指诗歌的历史发展;沿、革、因、创则是指诗歌发展中的继承与创造的关系。《原诗》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及全书概况。分内外篇共四卷,以推究诗歌的本原、反对复古主义为主要内容。是我国古代诗话中最有系统性和理论性的一部著作。理解:叶燮的理、事、情与才、胆、识、力说。应用:结合所举作品实例,谈其所谓理、事、情的特点。叶燮在《原诗》中还着重探讨了诗歌反映的对象与如何反映对象的问题。他用理事情三者概括客观世界的事物,以“才胆识力”四者说明诗人创作的主观条件,指出创作是主客观结合的产物。他认为“才胆识力”四者是互相发挥作用的,然而起主导作用的是“识”。“高城秋自落”等杜诗,逐字论之说明作者如何做到“虚实相生,有无互立,取之当前而自得,其理昭然,其事的然”。(四)沈德潜、翁方纲、袁枚的诗论(一般):识记:沈德潜格调说。翁方纲肌理说所强调的是“理”与“学”。理是义理与文理的统一。袁枚性灵说。“性灵”即“性情”“灵机”的结合而且以前者为主,也就是自然的、风趣的书写个人的真实情感。(五)李渔的戏曲理论(重点):识记:李渔对戏曲结构的基本要求。理解:李渔所谓立主脑的含义。简评李渔的虚实观。应用:李渔戏曲理论主要观点述评。1结构第一,元明以来的戏曲理论大都从音律入手,而李渔把结构提到首位。他还从作家处理生活素材的角度,指出戏曲结构有两特点一是针线紧密,二忌头绪繁杂。2立主脑,结构的谨严有赖于内容的精炼,故李渔在结构第一之后接着提出“立主脑”的问题。这里的主脑,并非一般地指我们今天所说的主题,就文章来说,它是作者立言之本意,而就戏曲来说则是剧中的一人一意,也是剧中的主干情节。3重创新,李渔还很重视传奇的创新问题,他提出“脱窠臼”也就是要求剧作家在创新上下功夫,反对抄袭。他又提出了“戒荒唐”就是指所写应该合乎人情物理。4审虚实,李渔在审虚实一节中提出了对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处理问题,但他对虚实的认识又存在着片面性,他认为历史题材必须真实,写现实题材可以虚拟假设,这种把虚实对立起来的看法是不对的。5人物的形像塑造,他认为好的剧本,人物应有鲜明的性格,而要塑造出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就要注意语言行为的个性化描写,还要符合人物性格的逻辑,他说“传奇无实,大半皆寓言耳”这些见解是相当精辟的。6词采实白。李渔十分重视戏剧创作中的戏曲语言,他提出戏曲语言应该“贵浅显”“重机趣”。而贯穿在这些语言主张中的一个基本精神,就是戏曲语言应该明白晓畅,通俗易懂,尤其是个性化,针对前人特别是前人写剧重曲而不重白的问题,他还特别强调实白的重要性,这些意见都是很有见地的。(六)金人瑞的《水浒》评点(重点):识记:金人瑞的澄怀格物论清代文艺批评家金圣叹基于对客观生活第一性的认识,提出了这个理论,所谓格物就是接触外界事物,这种格物的前提必须澄怀,也就是不带偏见,不存杂念,这才是普通客观地“格物”金圣叹认为,文章的好坏就决定于作家的澄杯格物。因文生事因缘生法论。因文生事不等于胡编乱造,应因缘生法,依据因果关系和客观规律去描写人物和事件。写出人物行为与事件发展的必然性。理解:金人瑞评《水浒》的矛盾性。他自幼喜欢读《水浒》,认为“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但是却对水浒中鼓吹“犯上作乱”的内容加以明确的否定。金圣叹总体上存在着否定农民起义与同情人民疾苦的矛盾。金批《水浒》表现出的进步观点。1、肯定了《水浒传》暴露黑暗、批判现实的创作精神。2、指出宋江等人的犯上作乱,是在无道之世中被高俅之辈贪官污吏逼出来的。3、在具体的点评中对受迫害的人民及其某些反抗斗争表示了一定的同情和赞美。应用:分析评论金人瑞对《水浒》艺术成就的评点为中国小说美学作出的贡献。1、首先,他对《水浒传》得人物形象塑造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着重分析了作品通过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得高超技巧。2、通过《水浒传》的点评,在中国小说理论史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总结了小说创作中得一些具体方法和技巧。例如:倒插法、夹叙法、草蛇灰线法、绵针泥刺法、弄引法、獭尾法等。虽然不免有拘泥穿凿的成分,但是不少是深得作者之艺术匠心的,是他对中国小说美学的卓越贡献。3、他还注意研究创作过程的奥秘。他在肯定现实生活第一性得基础上提出了“澄怀格物”。还提出作家塑造人物必须“动心”,即把自己得思想感情融合到所描写得人物上,设身处地地体会人物得精神个性,才能使人物活现于纸上。这些意见对于今天的我们还有启发参考价值。(七)曹雪芹的小说理论(次重点):识记: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中表达的小说理论主张。历代野史、风月笔墨,佳人才子第十章近代文学批评(一)黄遵宪、梁启超与诗界革命(一般):识记:黄遵宪诗界革命理论对口语化的提倡。理解:黄遵宪《人境庐诗草自序》阐述的诗歌创作原则。“诗之外有事”是强调诗歌反映广泛的社会现实;“诗之中有人”是说诗歌要表现作者自己的个性。梁启超《饮冰室诗话》对诗歌革新的论述。鼓吹诗歌为政治服务,指导诗歌创作走反映现实、大胆创新的道路。诗歌革命的关键在于具有新的理想和意境。(二)刘熙载《艺概》的词论(次重点):理解:刘熙载对诗词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要求。应用:简评刘熙载的词体正、变说。自从《诗经》有风雅之分,正统学者大多崇正而抑变,而在词论中,论者多以温庭筠,周邦彦的绮丽婉媚为词之正宗,而视苏东坡、辛弃疾的豪放词为变调,从而形成婉约为词之本色的传统看法,刘则明确指出,从词的起源看,晚唐五代的婉丽才是变调,而苏辛之词恰恰是返回正途,他的说法是合乎词类发展的,并有助于扭转词理上绮丽婉媚的风气。同时,词的本色论者往往强调音律的特殊性,把词作专注于审音协律,而刘却明确宣称律和声本于诗言志,给传统词论以有力的冲击,他还说赋当以真伪论,不当以正变论又说赋从变雅,变之正也,《离》亦变之正也,肯定感情真挚,直抒胸臆的作品词之正,这体现了刘词论的进步性。(三)王国维的《人间词话》(重点):识记:王国维的境界说。是王国维《人间词话》的理论核心,所谓境界是指诗词抒写情感和塑造艺术形象所达到的高度,王认为凡是能真实而生动地写出作者的心情感受,和展现客观事物神态的作品,便是有境界,《人间词话》就以此作为评价作品的首要标准。理解:王国维所谓造境与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有我之境不等于造境,它的重点是指作者在其所描写的景物上凝结着自己的浓郁的情感。无我之境也不等同于纯客观的写境,他是指以一种超脱的心态来面对平和宁静的自然景象,其主观情感比较平淡舒缓,所表达的意蕴具有某种程度的多义性和不确定性。应用:结合作品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别。评王国维的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说。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亲身体验,需要作者深入到生活中去,方能品味生活的底蕴、把握生活的脉搏,写出现实生活的虎虎生气。但是创作又绝对不能拘泥于对生活表面现象的质实描述,它需要作者时时置身于更高的角度去审视和剖析生活,这样才能写新意,写出高雅的风神韵致。王国维的这段论述,道出了艺术创作辩证法的真谛。对于任何作者的创作来说,都需要这种对生活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的修养磨练的功夫。但是他吧作者划分为“客观诗人”和“主观诗人”认为后者无需“阅世”,这样就把“入乎其内”与“出乎其外”割裂开来。反映了他创作思想中唯心主义的局限。(四)梁启超与小说界革命(重点):识记:小说界革命口号提出的背景。“变法”“第一个提出政治小说的概念”理解:《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对小说艺术特征的分析。熏、浸、刺、提说。这是梁启超对小说的四种艺术感染力的概括“熏”是指小说对读者的熏陶作用,浸是指小说使读者深入其境,其思想感情受到浸透而不断变化,刺指作品突然震憾动了读者的心灵,使读者情不自禁,受到感动,接受教育,提指作品产生了一种移入力量,使读者感情完全融化入小说中,与主人公合而为一。(五)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次重点)∶识记:王国维评论《红楼梦》的哲学与美学出发点。叔本华的悲观厌世哲学的基本立场出发,王国维论《红楼梦》之根本精神。“解脱”是《红楼梦》的根本精神。理解:王国维在《余论》中对文艺与学术区别的看法。这段话很值得重视。这段话,可以说接触到了艺术概括与典型性的问题。但是他的“人类全体之性质”是从普遍人性的角度立论的。此外,他的认为“美术之源,出于先天”也是一种颠倒文艺与现实生活关系的唯心主义说法。
本文标题:0910第九章-清代前中期文学批评5+5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6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