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市场营销 > 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新
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结构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国际经济学需要解决的问题•为什么会产生国际贸易•怎样开展国际贸易•贸易利益如何分配•三大问题构成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基本框架重商主义的贸易观一、产生背景二、发展阶段三、基本观点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重商主义的贸易观一、产生背景15世纪初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重商主义的贸易观二、发展阶段(一)早期重商主义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Stafford)《关于英国公共福利的对话——对我国同胞某些控诉的评述》1、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2、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重商主义的贸易观(二)晚期重商主义16世纪后期至18世纪代表人物:托马斯.孟《英国得自对外贸易的财富》1、贸易差额论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2、货币产生贸易,贸易增加货币托马斯·孟说:如果我们只看到农夫在播种时节在田里抛撒下许多谷物,我们会把他看成疯子而不是农夫。但是,如果我们在收获季节考虑到他的劳动成果时,我们就会看到他的行为的价值以及这种行动带来的增益。国内金银太多还会造成物价上涨,出口减少,影响贸易差额。因此认为保存金银的最好办法是输出金银,用来从事更多的国际贸易。这不但不会使金银消失,而且使金银增加。现在的输出是为了将来更多的输入。重商主义的贸易观三、基本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财富来源于流通领域。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多卖少买,奖出限入,保持贸易顺差,是获得财富的基本原则。鼓吹经济民族主义,实施扩张战略。国家干预经济。重商主义的贸易观四、对重商主义的评价1、积极作用重商主义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对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尤其是资本原始积累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促进了世界航海业的发展,因为当时欧洲各国都竞相在海外寻求殖民地,以增强自己的国家实力,在15-17世纪长达300年时间内,对世界特别是欧洲的经济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重商主义的贸易观2、不足1)重商主义者认为商品不是财富,只有金银才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标志,这显然是肤浅和片面的,因为从本质上讲金银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只是在具有一般等价物性质后,可以用来交换任何其他商品,它也只是财富的一种形态而已。2)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是流通领域创造的,因而在国际贸易中实行“奖出限入”的政策,实际上,财富是在生产和流通两个领域创造的,这种观点是不科学的。3)贸易建立在一国之所得,必为另一国之所失的基础上即零和博弈(Zero-sumGame)。国际贸易关系是不可能长期发展的。因此,这种解释是相当原始和粗陋的。4)重商主义者主张政府采取严格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限制了国际贸易的发展,这种策略对国际贸易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破坏作用。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1723—1790)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了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又称《国富论》),书中对重商主义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提出了绝对优势理论。斯密所处的时代背景是:英国资产阶级的原始资本积累已经完成,经济力量得以壮大,不再需要实行保护贸易政策,重商主义严重阻碍着资本主义的自由发展,代表先进生产力的资产阶级要求实现自由竟争和自由贸易。斯密的学说正是当时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政治主张的反映。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绝对优势理论国际贸易产生于各国之间生产商品的技术水平的绝对差别;贸易是建立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之上的;参加贸易的国家都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采用2×2×1模型,即两个国家A和B,每个国家均能生产两种产品X和Y,都使用一种要素(劳动)。一、理论分析的假定条件(1)生产过程中只投入一种生产要素————劳动力;(2)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中国和美国;(3)这两个国家都能生产两种产品————小麦和布;(4)劳动力在一国范围内各部门间自由流动;(5)劳动力在部门间转移时机会成本不变;(6)生产要素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7)两国经济资源都充分利用;(8)贸易平衡;(9)没有运输成本和其它交易成本。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二、绝对优势理论的内容贸易前的情况:中国美国(1)投入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50米布或25公斤小麦40米布或100公斤小麦(2)国内交换比价1米布=0.5公斤小麦1米布=2.5公斤小麦1公斤小麦=2米布1公斤小麦=0.4米布(3)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组合20米布和15公斤小麦12米布和70公斤小麦(4)各国消费20米布和15公斤小麦12米布和70公斤小麦(5)全世界生产32米布和85公斤小麦(6)全世界消费32米布和85公斤小麦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机会成本:生产两种产品时,增加一单位某种产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产品的价值或数量。两国的机会成本就是在封闭条件下小麦和布的国内比价。两国进行贸易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参加贸易的直接原因在于两国同种商品价格有差别,这种差价使参加贸易的双方有利可得。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两国以什么样的价格相互交换产品?(即国际比价是怎样确定的?)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两国以什么样的价格相互交换产品?国际比价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进行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比价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可能退出国际贸易。这就意味着,任何一方卖出的商品的价格不能等于或低于本国同一商品的卖价,否则厂商在本国市场销售商品,而不出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际贸易是“非零和”的利益分配。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贸易后的情况:中国美国(7)各国专业化生产量50米布100公斤小麦(8)假设国际价格1:1(9)各国消费30米布和20公斤小麦20米布和80公斤小麦(10)各国比贸易前多消费10米布和5公斤小麦8米布和10公斤小麦(11)全世界生产比贸易前增加18米布和15公斤小麦(12)全世界消费比贸易前增加18米布和15公斤小麦国际分工以及由此带来的各国技术优势的发挥,是国际贸易利益的根本来源。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花费的代价比在家里生产时花费的小,人们就永远不会在家里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裁缝不想自己制作鞋子,而向鞋匠购买。鞋匠不想制作他自己的衣服,而雇裁缝裁制…….他们都感到,为了他们自身的利益,应当把他们的全部精力集中使用到比邻人处于某种有利地位的方面,而以劳动生产物的一部分购买他们所需的任何其他物品。如果每一个私人家庭的行为是理性的,那么整个国家的行为就很难是荒唐的。如果外国能以比我们自己制造还便宜的商品供应我们,那么我们最好就用自己有优势的商品同他们交换。”——亚当.斯密,1776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绝对技术差异论的图形说明中国美国布布小麦小麦505010040252015302002:11:1S0C’0201208070S0’C’11:2.51:1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三、绝对优势理论的观点1、国际贸易的目的交换是人类的天性。分工可以产生效率,而分工促进效率提高受限于市场的扩大。2、国际贸易的原因劳动生产率差别产成本差别商品价格的差别国际贸易3、按照绝对优势分工。在某一种商品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则一国在这种产品生产上具有绝对优势。从事自己占有绝对优势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四、对绝对优势理论的基本评价积极意义:1)第一次从生产领域阐述国际贸易的基本原因。2)首次明确肯定国际贸易可以为参与的双方都带来利益,从而为消除各国的贸易障碍和开展自由贸易提供了理论基础。3)斯密的劳动价值理论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将劳动价值观念扩展到国际范围,使世界资源达到合理利用是斯密的重大贡献,他为世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规律提供了理论基础5)利用各国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进行国际贸易,揭示了国际贸易及其收益产生的真正原因第一节绝对优势理论•不足:1)绝对优势理论是以机会成本不变作为前提条件的,这在现实中是不可能的,因为当生产要素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机会成本是一定会发生变化的,并且这种变化会引起国际分工结构的变化和分工程度的变化,调整经济结构的目的就在于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力。2)这种理论没有解释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都不具有优势时能否进行国际贸易,如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有没有贸易可能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是指,在两国都能生产同样两种产品的条件下,其中一国在两种产品的生产上劳动生产率均高于另一国。该国可以专门生产优势较大的产品,通过国际分工和贸易,双方仍然可以从国际贸易中获得利益。“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1815年,英国实施《谷物法》,禁止粮食进口;围绕《谷物法》存废展开的激烈论争;既然英国能比他国更便宜地生产粮食,何需进口?李嘉图1817年出版《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他建立起了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以分配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并提出了“比较成本”的贸易分工思想。大卫李嘉图(1772—1823)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李嘉图发现斯密的绝对成本论在解决下列问题时将面临困境:如果一个国家在两种商品或者所有商品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地位,那么国际贸易还能否发生呢?如果能,那么国际贸易是否对双方都有利呢?这些问题显然已经超出了斯密理论的范畴。在斯密的理论中,鞋匠有制鞋的绝对优势,裁缝有做衣服的绝对优势,两者的分工比较明确。但假如两个人都能制鞋和做衣服,而其中一个在两种职业上都比另一个人强,那么应该怎样分工呢?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加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之间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都一样。•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一、比较优势理论的假设1)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它们只生产两种产品。2)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产品成本以单位劳动时间计算,而且所有的劳动都是同质的,没有熟练与非熟练之分。3)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不会因产量的增加而发生变化,即生产是在产品成本不变的基础上进行的。4)当资源从一个部门转移到另一个部门时,其机会成本不变。5)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包括资本、劳动力在内的全部生产要素得到充分利用。生产要素在国内可以完全自由流动,但不可以在国际间流动。6)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即自由贸易不影响一国公民的相对收入水平。7)没有运费。8)不存在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没有任何发明,也没有新产品的出现,国际经济是静态的。第二节比较优势理论二、比较优势理论的基本内容贸易前的情况:中国美国(1)投入每单位劳动时间生产60米布或20公斤小麦80米布或60公斤小麦(2)国内交换比价1米布=0.3公斤小麦1米布=0.75公斤小麦1公斤小麦=3米布1公斤小麦=1.3米布(3)封闭条件下的生产组合30米布和10公斤小麦20米布和45公斤(4)各国消费30米布和1
本文标题:第二章 比较优势理论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815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