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中国钢企陷铁矿石困局的分析(doc14)(1)
中国钢企陷铁矿石困局的分析铁矿石又要涨3月初,印度政府对出口铁矿石征收300卢比/吨关税的消息在中国的钢铁企业内掀起了巨大波澜。经过短暂惊慌之后,中国贸易商采取“断食政策”(即暂时停止进口印度铁矿石)与印度矿石商进行谈判。随后,印度矿业联合会向印度国会提交了最新提案,准备将在本月内进行投票表决。但据最新消息显示,由于种种原因,印度国会还将再次推迟对铁矿石关税问题的表决。中印铁矿石起争端4月9日,中国五矿集团驻印度首席代表刘振刚表示,“由于各方利益错综复杂,印度国会再次推迟了对铁矿石出口关税问题的表决,预计将在5月份得出最终结论”。这是印度国会第三次将铁矿石关税问题的表决推后。而在这之前的2月28日,印度政府突然宣布对铁矿石出口征收300卢比/吨的关税,这相当于增加了7美元/吨的出口税,已经达到目前出口价格的10%-15%。消息传来,中国五矿化工商会专门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而印度铁矿石出口商则力主取消这一措施。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徐向春表示,在我国从印度进口铁矿石中,品位为60%-63.5%之间的占绝大部分,因此,如果印度最终以60%为界征税,对我国钢铁业的冲击非常之大。徐向春表示,我国中型钢厂对印度60%-63.5%的较低品位铁矿石需求量比较大,进口量大约占总进口量的70%。2006年,印度铁矿石的产量为1.55亿吨,其中我国约进口了7475万吨。而在印度出口的铁矿石中,含铁量63.5%的粉矿占84%,而低品位的块矿仅占约16%。3月6日,中国五矿商会召集100余家铁矿石进出口企业召开紧急会议,商讨应对措施。会议最终达成了五项决议:第一,拒绝印度方面以不可抗力作为理由要求涨价;第二,3月1日以前签订的合同坚持以原签订的价格执行;第三,关税征收开始后,印度方面提出的超高价位的报盘尽量不要接受,尤其是已经出港但临时解约的货盘;第四,政府相关部门、五矿商会、进口企业在相对应的渠道游说印度方面,在印度国会正式批准前协商出更合理的方案,是否征收,如何征税;第五,更新印度铁矿石供应商相关信用等级中的企业。为了表达中国方面的立场,会后的第一天,每年从印度进口最多铁矿石(1000万吨/年)的贸易商中钢集团宣布暂停进口印度铁矿石。3月16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集16家钢厂研究印度税收新政策的应对策略。与会钢厂代表表示,近期将不会继续采购印度铁矿。拒绝印度铁矿石单方面的提价行为,同时呼吁共同抵制印度方面提高铁矿石出口关税引发的一切不正常贸易行为。4月初,印度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调查铁矿石出口关税的影响,平衡各方利益,为原计划4月中旬举行的国会表决做准备。为此,印度政府本周还计划举行部长会议商讨此事。但是,以印度矿业协会和进出口贸易协会为首的铁矿石关税反对派,一直以影响印度地区乃至印度全国的经济为由,游说印度国会与政府,导致曾亲自宣布征收铁矿石关税的印度财政部长也不得不改口表示,“将考虑各方利益,做出最后的决定”。分析人士指出,中国钢铁企业在铁矿石供应商面前如此被动挨打,再次给民族钢铁企业敲响了警钟——资源不可再生,钢铁必须依矿发展,忽视资源就意味着死亡。因此,未来中国钢铁企业在选择重组对象时,资源将逐渐成为头号考虑因素。中国钢铁企业为何“被动挨打”中国地大物博,钢铁冶金业缘何受制于进口铁矿石?目前,中国已探明铁矿石资储量为581.19亿吨,居世界第四位。但是,铁矿品位低于世界品位11个百分点,平均品位为33%,已探明储量中97%为贫矿,品位大于50%的富矿仅占2.7%。因此,目前中国钢铁企业所需的铁矿石仍然要依赖于进口。2006年,中国铁矿石进口总量为3.26亿吨,较2005年增长18.6%;2007年,进口量将达3.55亿吨,约占总需求量的55%。分析人士认为,中国钢铁企业对于资源的态度问题直接导致了目前钢铁企业“受伤”的现状。从资源储备来看,“铁矿资源不可再生”,这是举世公认的真理,但是,中国钢铁企业储备资源的意识极其淡薄。在过去的50年里,国际铁矿业和钢铁冶金业同步发展,并逐渐走向集团化和垄断。特别是从2000年以来,铁矿企业进行了大规模兼并和收购,形成了巴西淡水河谷、西班牙力拓公司、澳大利亚必和必拓公司三分天下的局面;印度、俄罗斯等国家都在制定措施保护本国资源,相当一部分钢厂积极参股铁矿;日本、美国、法国、瑞典、韩国等国都建立了完备的矿产战略储备制度,其中,美国更是耗资几十亿美元储备了多达93种的矿产资源。与此相对的是,中国的个别地方政府和钢铁企业仍然忙于“…年,冲刺…万吨”、“…年,创利…万元”、“再过…年,实现…跨越”,为了眼前利益和暂时的成绩忙得不亦乐乎,有的企业对千万吨级储量的资源都毫不在乎。从钢铁产业秩序来看,中国钢铁企业的被动是由于国内钢厂乱象丛生的现状所决定的。目前,我国钢铁行业规模分散、产能过剩、秩序混乱。据统计,“十五”期间,我国钢铁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00亿元,是2000年之前中国钢铁工业48年(1953-2000年)总投资的1.3倍,已经远远偏离了健康的投资秩序,是极其不理性的。在这样的情况下,钢价下滑、矿价上涨是必然趋势。权威人士分析,“依照常规,钢材价格下跌,铁矿石理应随之下跌,但是,产能过剩,将正常的价格机制扭曲了,将这个原本有利于中国钢铁业的筹码,变成了不利因素。印度的铁矿石品位低,其价格依然能比长期合同价高出20%-80%,就是众多中国的民营企业给抬上去的。”专家还指出,“在国际铁矿石供应走向垄断的时候,国内钢铁业却忙于‘内斗’,开始了新一轮钢铁建设的热潮。甚至在钢铁价格下滑、世界许多钢铁厂争相减产的时候,国内钢铁企业还在大幅增加产量。布局的混乱最终导致谈判立场的混乱,这无异是自废武功。”从铁矿采掘业现状来看,我国铁矿石的回采率低,不仅低于国际水平,也低于国内设计的要求,很多矿一看采出来“不划算”,就放弃开采甚至重新埋入地下。特别是近年来,伴随国际铁矿石价格的上涨,我国铁矿石的乱采滥挖现象严重,导致目前的回采率仅为1/3。专家指出,正是这种对资源的无节制浪费,导致了国内铁矿石的自给率越来越低。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钢铁企业究竟该扮演什么角色?是单纯依赖进口铁矿石,吊在一棵树上与国际铁矿石巨头持续扭打,还是以积极的姿态、科学的方式投入到“铁矿石资源的控制和保护”的神圣使命当中?是“过一年算一年,赚一把是一把”,还是面向全球、面向未来做好资源储备?怎样投入?怎样储备?值得中国钢铁企业深刻思考。铁矿石涨价,日本为何不着急“事实上,近几年以来,中国钢铁企业在面对铁矿石原料涨价的时候,总是比较被动。”业内人士表示。据了解,澳大利亚是世界上铁矿石最高产的地区,同时会有多家铁矿开采项目进行招标,由于中国近年铁矿石需求的快速增长,不仅带动全球铁矿石价格上涨,更使澳大利亚铁矿开采业进入前所未有的“垦荒”时代。“今年以来,去澳大利亚开采铁矿石,中国和日本的动作都很大。”一位常年参与中国铁矿石海外投标工作的人士表示,“几乎每个招标项目都可以看到中、日资本竞标的场景。”2006年在澳大利亚一个招标的项目中,有来自全球的8家公司同时竞标。其中,中国企业1家,而直接或间接以日资为背景的企业则有4家。中、日资本间的竞争不可避免。最后,由于中日企业间的相互叫价,最终中国的钢铁企业无奈地退出了竞争。分析人士称,事实上,目前中国和日本都面临着能源价格问题的尴尬。但同样的尴尬,日本的钢铁企业却能相对比较从容。日本每年铁矿石需求量超过1.3亿吨日本作为一个岛国,矿产资源极为贫乏。据日本通产省资源厅的数据,日本有储量的矿种只有12种。除石灰岩、叶蜡石、硅砂这三种极普通矿产的储量较大外(日本煤炭储量较大,但开采成本极高,不具经济利用价值),其他重要矿产的储量均极少。特别是油气、黑色和有色金属等,几乎全靠进口。日本对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为99.7%,煤92.7%,多种有色金属平均在95%以上。相对于日本每年进口1.35亿吨铁矿石来说,其铁矿石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据日本财政部门统计,1997年共进口价值717亿美元的矿产品,占日本总进口量的35.5%。日本国内矿产稀缺,但作为一个经济强国,其大多数矿产品的需求量均居世界前几位。如石油,位居第二位(第一位是美国);铜、铅、锌、铝、镍这些主要金属日本需求量占全球的比例分别为12.7%、7.9%、12%、13.1%和19.8%,每年铁矿石需求量超过1.3亿吨。从某种意义上说,离开世界丰富、低廉的矿产原材料的供应,日本的经济就会陷入瘫痪。在这样的前提下,日本钢铁冶金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取得了巨大的发展。钢产量由1950年的500万吨,增至1980年的15000万吨。长期以来,美国的钢铁厂家一直以其高劳动生产率闻名于世,随着日本钢铁产业的崛起,美国受到了极大的冲击。直到60年代中期,美国仍领先于日本,当时,美国钢铁企业每万人小时平均产钢7吨,而日本只有5吨,但是在此后10年间,日本钢铁企业的劳动生产率为每万人小时产钢9吨,而美国只有8吨。另外,钢铁企业职工工资的增长率,日本比美国高出2.5倍,但是每吨钢成本的工资含量日本为45美元,低于美国的47美元。美国的钢铁企业从60年代初期就受到日本方面越来越大的威胁。日本通过自己的努力使本国钢铁厂家的竞争能力胜过美国,日产钢铁源源不断地出口到美国,对美国钢铁企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在美国钢铁企业的压力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控制对日本钢铁的进口。2003年以来,日本钢铁业对中国的汽车用钢板和建筑用钢材出口大幅增长,利润大幅增加。日本最大钢铁公司新日铁和第二大钢铁公司JFE控股的税前利润分别为1728亿日元和2183亿日元,同比分别增长150%和108%。日本用30年完成铁矿石战略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日本政府把钢铁工业作为发展的优先目标。从1963年到1970年,日本的钢铁生产增长了3倍,这不仅能够满足日本国内经济迅速发展的需求,同时也使日本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钢铁出口国。考虑到日本是一个资源稀缺的国家,钢铁工业所需的原料都不得不从其他国家进口,这一发展格外引人注目。1973年能源危机之后,出现世界性的钢铁供过于求。由于日本的钢铁工业具有最先进的工厂和最低的运行成本,因而能够继续生存下去,而其他国家的钢铁工业,不是急剧收缩就是靠政府的补贴来维持。二战以后,日本不得不转换方式,一方面,通过“经济/技术援助”等措施改善与资源国的关系;另一方面,组建“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等促进性机构,制定和执行鼓励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国矿业经营(包括各种直接和间接的财政、金融、税收和技术、信息服务等手段)以及通过财团参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重新挤进各资源国;同时建立战略矿产储备,以备不时之需。日本以这种方式,建立起了多条渠道、多种方式的保障矿产资源长期稳定供应的机制和体制,促进了市场机制与海外矿产勘查开发工作结构的完善和优化,实现了有效获取海外矿产原料的目标。主要措施包括:建立海外矿产资源风险勘查补助金制度、对海外有前景的矿产地加强直接投资,签订长期供应合同等。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日本钢铁企业就打起了国际铁矿石的注意。30年来,日本钢铁企业通过各种方式,直接或间接地参股了巴西、澳大利亚、加拿大、智利乃至印度的铁矿。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铁矿中,8家有日本公司作为重要股东,其余16家铁矿也都有日资参股。据初步统计,日本新日铁、三井、住友控制罗布河公司43%的股份;三井控制MBR公司50%的股份;JFE与CVRD各控股50%合资开发FabricaNova矿山;三菱控制加拿大IOC公司28%的股份;三井在BHP的Newman和Jimblebar矿山分别占有10%和4.2%的股份。通过多年的努力,日本钢铁企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上游资源产品走势,从而为挟制中国及其它亚洲国家钢铁企业创造了先决条件。30年后:从铁矿石涨价风潮中受益进入21世纪以后,日本的钢铁企业从铁矿石贸易中坐受渔翁之利。2004年,中国钢材产量暴涨28.57%,达到2.7亿吨,由钢坯的进口国变为出口国;2005年,铁矿石价格谈判中,日本在没有与中国沟通的情况下,就接受了CVRD71.5%的涨
本文标题:中国钢企陷铁矿石困局的分析(doc14)(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86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