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第四章 土地政策演变的一般规律
第一节土地政策演变的内涵处于特定生产力发展历史时期的人们,在既定资源与技术条件下,调整自身对土地资源合理配置的理性选择的规律。一、土地政策演变+0引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时间二、土地政策的过程概念输入-利益表达转换-利益综合输出-政策实施反馈-新的输入三、土地政策变迁与土地政策创新土地政策这一公共物品的替代、转换与交易过程,也就是土地政策不断创新过程淘汰旧的土地政策,创造新的土地政策的过程外部利润内部化技术消费偏好要素供给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分配最终产品需求要素的派生需求要素价格相对价格相对价格和偏好是政策变化的外部条件四、土地政策结构协调•土地政策系统的构成要素在时空上的排列组合的方式和相互作用的方式,是土地政策系统构成要素的组织形式和秩序。土地单元结构整体结构整体•土地政策协调分析方法:PEST分析法,就是对政策外部环境包括政治(Politics)、经济(Economy)、社会(Society)和技术(Technology)四大方面进行全面综合分析的方法SWOT分析法:S(Strengths)是指政策内部的优势;W(Weaknesses)是指政策内部的劣势;O(Opportunities)是指政策外部环境中的机会;T(Threats)是指企业政策环境中的威胁。国家政策:全力保障农业十四大重点工程大型粮棉油生产基地和优质粮食产业农村饮水安全沃土工程农村公路植保工程农村沼气大型灌区的节水改造、中部四省大型泵站改造;送电到村和绿色能源县种养业良种工程农村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动物防疫体系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农业四大投资主战场提高综合产能——粮食主产区产能建设、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节水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农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水、气、路、电”上做文章。安全饮水、大建沼气池、改建新建乡村公路、完善中西部地区农网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环境保护、发展卫生事业、义务教育、劳动力培训、文化事业,农村社会保障;五、土地政策移植与土地政策本地化外地或外国政策本地政策改造加工案例:政策的移植——德国的巴伐利亚实验•中国数以亿计的农村人口如何走上城市化道路,无疑是未来中国发展的一大难题。正在山东乡村实行的“巴伐利亚”试验,即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上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使农村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似乎为人们指出了另外一条可行的路径。•“平度农业职业教育中心”,始建于1990年,是德国赛德尔基金会和巴伐利亚州的在华援建项目之一,目前已成为教育部确定的国家级重点职业学校。•赛德尔基金会的希望是,在中国乡村寻找一块“试验田”,以推广他们在德国巴伐利亚州农村革新中的经验和城乡“等值化”的思想。所谓“等值化”,指的是不通过耕地变厂房、农村变城市的方式使农村在生产、生活质量而非形态上与城市逐渐消除差异,包括劳动强度、工作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居住环境等,使在农村居住仅是环境选择、当农民只是职业选择。“农民学校”与“等值化”思想南张楼试验•背景:南张楼村地处青州市北部,距青州城区约40公里,全村有1000余农户、4200多村民,原有地300余公顷。它的特点是明显的,一不靠城、二不靠海、三不靠大企业、四不靠交通要道、五无矿产资源、六人多地少,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落。项目开展前,该村无硬化道路,主要为草顶住房,人均年收入1000余元。而德方之所以最终选择南张楼,正是看中了它的这些“优势”。•从项目进展的10余年计算,基金会的直接出资额不足500万元,它更多的是通过改变村庄规划方法、乡村治理制度和村民观念来达到目的。•1、制定规划•通过山东省测绘局,南张楼村制作了全村土地1:1000和1:2000的远红处地图和布局图,这成为“土地整理”的重要依据。•由德国合作方对村庄实际情况进行了4个月的考察论证,征求全村各方面代表意见,制定出“南张楼村发展规划”。基础工作2、调整土地•为改善村民的生产条件,对土地的削高、填洼、整平。基金会提供的联合收割机、播种机等农业机械,使耕翻、播种、脱粒实现全过程机械作业,减轻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通过这次的土地整理、集中,使家庭、合作组(小队)成员间在播种、耕作、灌溉中可以相互配合,机械化使农民劳动强度大大降低,使解放出来的农业劳动力有时间条件到村里的企业工作。3、产业结构调整(农业、工业)•农业:专家指导村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反季节瓜菜、畜牧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等高产高效农业,推广生物病虫害防治和生物有机肥,定期化验农田土壤成分,指导农民科学施肥。•全村农业经济收入达到1亿元,农民由农业及农业延深产业中得到的收入明显提高。工业•为合理转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的剩余劳动力,通过土地整理调整出的150亩非农用地被用来建立农村企业。基金会帮助村里选项目,扶助发展农村中小企业,他们认为中小企业比大企业更容易度过经济萧条期,他们的职业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学会织布、钳工、车工。目前在南张楼自己的工业经济园区内,集中了石油机械、纺织印染、面粉加工、建筑安装、再生塑料回收、蔬菜加工保鲜等中小企业50余家,年工业产值1.8亿元,利税1000万元。这为有余力的农民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工作方式:“白天进厂,下班种田”。4、村庄革新•土地的整理和规划,还使南张楼村在农田外清晰地分为4个功能区:村南是工业区,村西是商业、手工业区,村北是文化教育区,村内是居住生活区。•村庄革新的重点在于这些功能区设施的配套和完善,放在已实现降低劳动强度、满足就业岗位需求、提高收入水平后,如何使生活条件、生活质量达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的目标上。5、基础设施建设•南张楼村十几年建了三幢教学楼,幼儿园、小学、初中的1100名师生搬进新教室。赛德尔基金会为学校配备了劳技室、微机室、实验室等先进的教学设施,分批对老师进行培训,它的素质教育模式,使学生具有了更多的实践能力。普通教育之外,他们在村民中开展文化培训,定期请专家讲课,提高村民科学文化素质。6、文化保护•南张楼村建立了自己的民俗博物馆。村主任袁祥生告诉记者,在他已去过几次的巴伐利亚州,几乎每个村庄都有自己村的博物馆,记录着这个村的历史文化和变迁。“它像使人有了根,”奴贝克说,“一个有了可以看到可以触摸的历史之根的人是不愿轻易离开的。”塞德尔基金会鼓励有了闲暇的村民参加村乐队、戏剧组、各种协会,并组织村民论坛,他们认为这些都能使村民不会轻易离开他熟悉的“组织生活”。10年里,南张楼还逐步有了自己的文化中心、图书馆、影院。经验总结•在南张楼村,经过10余年的土地整理和乡村试验,在取得可观的工农业产值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外,一个更为显著的特点是农村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涌入的状况扭转。•1997年起,流向比例开始变化,流向城市的8人、返回村子的26人,1999年这一比例是5:38,而2007年去潍坊等城市2人,返回南张楼工作生活的人数则是45人。劳动条件、就业机会、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的变化,使更多的农民愿意留在村里而不是涌向人口稠密区。第二节土地政策演变的诱因•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土地政策的变化发展生产力•二、土地政策效力的周期性土地政策效力时间释放需要一定过程随时间的推移和客观条件变化减弱三、土地政策变迁与创新是外部利润内部化的要求•1、政策创新使外部性内在化所带来的利润•2、政策创新降低交易费用而带来的利润•3、政策创新使政策减少不确定性和降低风险的功能更好发挥•4、由政策创新而形成的规模经济
本文标题:第四章 土地政策演变的一般规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8868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