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玉米病虫害诊断孙吴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付文刚高级农艺师玉米病害诊断玉米疯顶病由大孢指疫(Sclerophthoramacrospora)引起,又称丛顶病,是一种毁灭性玉米病害。1974年在我国山东省首次发现,近年该病发展迅速,可侵染玉米、小麦、水稻、高粱等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疯顶病上部叶簇生雄穗小花叶化疯顶病雌穗叶化病植株超高不育疯顶病雌穗多穗状雄穗畸形绣球状症状病株6~8叶开始显症,可形成分蘖,有时一株有6~10个分蘖,叶片变窄,质地坚韧,叶鞘表面呈疣状。典型症状发生在抽雄后,有多种类型:①雄穗畸形:全部雄穗异常增生,畸形生长,小花转变为变态小叶,小叶叶柄较长,簇生,使雄穗呈刺头状;②雄穗部分畸形:雄穗上部正常,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不能产生正常雄花;③果穗变异:果穗受侵染后发育不良,不抽花丝,苞叶尖变态为小叶并呈45°角簇生,严重发病的雌穗内部全为苞叶;果穗分化为多个小穗,但均不结实;穗轴呈多节茎状,不结实;发病较轻的雌穗结实极少且子粒瘪小;④叶片畸形:上部叶和心叶共同扭曲成不规则团状或牛尾巴状,植株不抽雄;⑤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上部叶似簇生,叶鞘呈柄状,叶片变窄;⑥植株超高生长:有的病株疯长,植株高度超过正常高度1米,头重脚轻,易折断防治方法①玉米收获后及时清除田间病残体,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②加强种子检疫,避免从病区调种,杜绝病原传入。③常年发病地块选种抗病品种,并与非禾本科作物如棉花或豆类轮作。④搞好玉米健康栽培,平整土地,整治排灌系统,提高田间排水能力,防止苗期田间积水。⑤播前选用杀菌剂进行拌种,如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或4%杀毒矾(恶霜•锰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4%拌种均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发病初期用53%金雷多米尔锰锌水分散粒剂400~600倍液均匀喷雾。玉米大斑病是大斑突脐孢菌(Exserohilumturcicum),有性态为大斑刚毛球腔菌(Setosphaeriaturcica)引起的以叶部产生大型病斑症状为主的玉米病害,又称条斑病、煤纹病,主要分布在北方春玉米区大斑病又有回升趋势,一般减产10%左右,严重地块达到30%-50%。症状主要危害玉米叶片,严重时苞叶和叶鞘上也可见连片病斑。常由植株下部叶片先开始发病,向上扩展。发病初期,叶上出现水浸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梭形大斑,一般大小为50~100毫米×5~10毫米,有些病斑可长达200毫米。叶片上病斑多时,常导致整叶枯死。湿度大时,病斑在叶正反两面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斑能结合连片,使植株早期枯死。大斑病早期症状大斑病典型症状大斑病后期症状大斑病病斑上的黑色霉层大斑病后期田间症状发生规律玉米大斑病的流行除与玉米品种感病程度有关外,还与当时的环境条件关系密切。温度20~25℃、相对湿度90%以上利于病害发展。气温高于25℃或低于15℃,相对湿度小于60%,持续几天,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在春玉米区,从拔节到出穗期间,气温适宜,又遇连续阴雨天,病害发展迅速,易大流行。土壤肥力差,玉米孕穗、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低洼地、密度过大、连作地易发病。防治方法①种植抗病品种。根据各地的优势小种选择抗病品种。②减少菌源。发病初期,及时摘除病株底部病叶并带出田间销毁;秋收后清除田间遗留的病残体,集中烧毁,或深耕深翻,压埋病原,促进植株残体腐烂。③加强田间管理。增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科学排灌,合理安排株行距提高田间通风透光能力,降低田间湿度,促使玉米健壮生长,增强抗病力,有助于延缓病害发生过程。土壤有机质含量低、通透性差的单作田及玉米多年连作田有利于该病发生。④化学防治。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800倍液,或40%克瘟散乳油500~800倍液,农抗120水剂200倍液,于玉米抽雄期喷1~2次,每隔10~15天喷l次。玉米瘤黒粉病该病病原为玉蜀黍黑粉菌(Ustilagomaydis),属于担子菌亚门。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玉米病害,在我国各地发生普遍,且春播区较夏播区更为严重。一般减产10%~30%。近年来,随着玉米种植面积连年扩大、重茬地块增多、旱涝交替、气候异常等因素影响,该病的发生呈加重趋势。2007年在东北春玉米区病株率高于丝黑穗,感病严重的品种病株达10%以上。由于形成的黑粉瘤消耗大量的植株养分或导致植株空秆不结实,因此减产严重。症状玉米瘤黑粉病可以发生在玉米生长的各个阶段和玉米地上部的任何部位,植株地上幼嫩组织和器官均可发病,被侵染部位产生形状各异、大小不一的瘤状物。病瘤初呈银白色,有光泽,内部白色,肉质多汁,并迅速膨大,外露,表面变暗,略带淡紫红色,内部则变灰至黑色,失水后当外膜破裂时,散出大量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果穗发病可部分或全部变成较大瘤体,叶上发病则形成密集成串小瘤,同一植株上常可多处生瘤,也可在同一位置上有数个病瘤聚集在一起。瘤黒粉病果穗症状瘤黒粉病茎症状瘤黒粉病叶片及叶腋症状瘤黒粉病气生根症状瘤黒粉病新叶扭曲弓状瘤黒粉病雄穗症状瘤黒粉病雄穗症状发生规律病菌以冬孢子在田间土壤中、地表、病残株上以及混在粪肥中越冬,成为来年主要初侵染源,种子表面带菌,对病害的远距离传播有一定的作用。在玉米的生育期内可进行多次侵染,在抽穗前后一个月内为玉米黑粉病的盛发期。一般杂交种比其亲本自交系或一般品种抗病力强,果穗的苞叶厚而紧的较为抗病,耐旱的品种也较为抗病。距村较近的地块由于有较大量的菌源,一般发生较重。连作地块发病重,合理轮作有助于减少病菌侵染。在较干旱少雨的地区,缺乏有机质的沙性土壤中残留在田间的冬孢子易于存活,病害发生较重。雨水多和湿度大利于发病。少雨干旱的年份也常发生较重,因为微雨、夜露就可以满足黑粉病菌孢子萌发和侵染的需要。防治方法①减少菌源。在病瘤成熟破裂前及时割除并深埋;玉米收获后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并将带病瘤茎秆深埋销毁;秋季深翻土壤,促进病残体腐烂,减少初侵染菌源。②选用抗病品种。一般甜玉米最易感病,耐寒和果穗苞叶长而薄的品种较抗病;马齿型玉米较抗病,杂交种一般较自交系抗病。尽管迄今未发现免疫品种,但不同品种间的抗、耐病性差异明显,可选择发病轻或果穗不发病的品种。③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施用充分腐熟有机肥,平衡施肥并增施含锌硼微肥,防止过量施氮,灌溉要及时,特别是在抽穗前后易感病的阶段,必须保证水分的充分供应。④轮作倒茬。发病重的地块可以采用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作物三年轮作的方法。⑤及时防治虫害。如玉米螟、蓟马、蚜虫等,减少由于虫害而造成的伤口感染。⑥药剂防治。用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以种子重量的0.2%拌种,或20%粉锈宁(三唑酮)乳剂200毫升拌种50千克,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5%-0.7%拌种;在玉米抽雄前喷50%的多菌灵或5%福美双,防治1~2次,可有效减轻病害。由于玉米瘤黑粉病初侵染时间长,而药剂残效期短,所以玉米生育期间喷药防治效果往往不太理想。玉米丝黑穗病俗称乌米、哑玉米,是玉米的主要病害。病原为丝轴团散黑粉菌(Sporisoriumholcisorghi)。该病遍布世界各玉米产区。此病自1919年在我国东北首次报道以来,扩展蔓延很快,每年都有不同程度发生。症状此病属芽期侵入、系统侵染性病害。病原菌由玉米幼芽侵入,扩展到幼苗生长点后,随植株生长扩展到全株,一般在穗期表现典型症状,主要为害雌穗和雄穗,一旦发病,往往不能结实。受害严重的植株苗期可表现症状,分蘖增多呈丛生型,植株明显矮化,节间缩短,叶色暗绿挺直,有的品种叶片上则出现与叶脉平行的褪绿黄白色条斑,有的幼苗心叶紧紧卷在一起扭曲呈鞭状。成株期病穗分两种类型:①黑穗型:受害果穗较短,基部粗顶端尖,不吐花丝,除苞叶外整个果穗变成黑粉包,其内混有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②畸形变态型:雄穗花器变形,不形成雄蕊,颖片呈多叶状;雌穗颖片也可过度生长成管状长刺,呈“刺猬头”状,整个果穗畸形。田间病株多为雌雄穗同时受害。丝黑穗病雌穗黑穗型丝黑穗病雌穗畸形变态型丝黑穗病雄穗黑穗型发生规律玉米丝黑穗病菌以冬孢子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里或沾附在种子表面越冬。冬孢子在土壤中能存活2~3年,甚至7~8年。种子带菌是病害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尤其对于新区,带菌种子是重要的第一次传播来源。近年丝黑穗病发生较重的原因一是北方呈暖冬气候,有利于病原菌越冬,同时,大面积多年连作也造成土壤大量带菌;二是玉米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大,病田大多种植的是感病品种;三是播种期低温、土壤干旱,种子在土壤中存留时间长,出苗慢,病原侵染机会增多;四是在病区推广的种衣剂中,多是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病害的药剂,针对性不强,或有效成分不足,对丝黑穗病防效差。防治方法①选用品种。选用抗病自交系,种植抗病杂交种。②调整播期和提高播种质量。适当推迟播期,播前选种、晒种提高种子发芽势。精细整地,适当浅播,足墒下种。这些措施均可促进快出苗、出壮苗,减少病原菌的侵染机会,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③采用地膜覆盖技术。地膜覆盖可提高地温,保持土壤水分,使玉米出苗和生育进程加快,从而减少发病机会。④拔除病株和摘除病瘤。发现病株、病瘤,及早拔除,要做到早拔、彻底拔,并带出田外深埋,减少菌源。⑤重病区实行3年以上轮作,施用净肥,有机肥要充分堆沤发酵。深翻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增强玉米的抗病性。⑥药剂防治。坚持在播前用药剂处理种子,最常用的种子处理方法是药剂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或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3%~0.5%拌种。也可用12.5%的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或2%戊唑醇拌种剂按种子重量的0.2%拌种。用15%腈菌唑EC种衣剂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防效优于三唑酮,具有缓释性和较长的持久性。生产中应注意含烯唑醇类种衣剂低温药害问题。玉米穗腐病玉米穗(粒)腐病主要通过造成果穗腐烂而直接引起减产,被产毒真菌侵染的籽粒不能做粮食或饲料,失去经济价值。此外,由于种子带菌还会引起田间大量死苗,曲霉菌中的黄曲霉(A.flavus)不仅为害玉米等多种粮食,还产生有毒代谢产物黄曲霉素,引起人和家畜、家禽中毒。该病是世界玉米产区普遍发生的严重病害,一般品种发病率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高达50%左右。症状症状因病原菌的不同而有差异,主要表现为整个或部分果穗或个别籽粒腐烂,其上可见各色霉层,严重时,穗轴或整穗腐烂。果穗及籽粒均可受害,被害果穗顶部或中部变色,并出现粉红色、蓝绿色、黑灰色或暗褐色、黄褐色霉层,即病原菌的菌丝体、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病粒无光泽,不饱满,质脆,内部空虚,常为交织的菌丝所充塞。果穗病部苞叶常被密集的菌丝贯穿,黏结在一起贴于果穗上不易剥离穗腐病灰霉菌穗腐病症状青霉菌穗腐病症状细菌性穗腐病症状赤霉菌穗腐病症状镰孢菌穗腐病症状木霉菌穗腐病症发生规律玉米穗(粒)腐病是一种气传性、局部侵染的病害,病原菌从玉米苗期至种子贮藏期均可侵入与为害,而霉烂损失主要发生在果穗成熟期和收获风干过程中。病菌以菌丝体、分生孢子或子囊孢子附着在种子、玉米根茬、茎秆、穗轴等植物病残体上腐生越冬,翌年在多雨潮湿的条件下,孢子成熟飞散,落在玉米花丝上兼性寄生,然后经花丝侵入穗轴及籽粒引起穗腐,有些病原菌还可通过疏导组织由根或茎传到穗轴。穗腐的发病程度受品种、气候、玉米螟等害虫为害、农艺活动、果穗(原粮、种子)贮藏条件等多种因素影响。收获期连续降雨及收获后遇阴雨天气,会加重籽粒的霉变,籽粒中霉菌毒素的累积量增大。防治方法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品种。在发病严重地区,应选种抗性强、果穗苞叶不开裂的品种。实行轮作,清除田间病株残体,加强田间管理,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地膜覆盖,适期早播,站秆扒皮促早熟。注意防虫、减少伤口。折断病果穗霉烂顶端,防止穗腐病再新扩展。充分成熟后及时采收,充分晾晒后入仓贮存。2)化学
本文标题:玉米病虫害诊断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398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