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看好隐私锁好门文件加密方法全解析作者:中关村在线刘菲菲责任编辑:刘建【原创】CBSi中国·ZOL2011年09月29日本文导航第1页:文件加密的分类第2页:通过属性设置给文件加密第3页:利用Win7自带BitLocker功能加密磁盘第4页:使用组策略工具锁定磁盘第5页:用图片当密码给文本加密第6页:利用压缩软件为文件加密返回分页阅读文章文件加密的分类编者按:保护隐私的话题其实从很早就开始了,自从摄影爱好者陈老师的艳照门事件之后,各种“门”就成了隐私泄露的代名词。其实每个人的电脑、移动硬盘、U盘或手机里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不希望别人看到的东西,例如自己的照片,当然,不一定是艳照,只是那些拍的不够美又舍不得删掉的生活照;又或者是记录了某些秘密的文档等等。那么,究竟如何存放这些文件,才能锁好隐私这道“门”呢?看好隐私锁好门文件加密方法全解析想要让电脑硬盘、移动硬盘、U盘或手机里保存的文件不被别人看到,方法无非是给文件加密、文件夹加密或整个磁盘加密这几种。但是如果加密方法没选对,不但起不到保密作用,甚至还会让文件受损,导致数据丢失。文件加密的分类一般来说,文件加密可以按加密方法分为两大类:一是通过系统自带功能进行加密;二是使用第三方软件进行加密。其中,使用第三方软件进行文件加密,又可以分为“驱动级加密”和“插件级加密”。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讲,文件加密还可以按加密算法分为三类:对称IDEA算法、非对称RSA算法、不可逆AES算法。如此多的文件加密方法和种类,到底哪种最好用?哪种最安全?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几种不同的文件加密方法,希望通过阅读本文,帮助大家选择一种最适合自己使用的文件加密方法。通过属性设置给文件加密通过属性设置给文件加密从Win2000开始,Windows系统中都配备了EFS(EncryptingFileSystem,加密文件系统),可以帮助用户为文件和文件夹执行加密操作。利用这种方法加密过的文件如果被别人拿到,没有解密的密钥是无法使用的。简单来说,EFS加密就是基于系统登录身份来实现的。在多账户的电脑中登录其中一个账户,通过EFS加密方法为文件或文件夹设置加密后,使用其它账户登录的用户则无法访问这个文件或文件夹,而且无法复制和剪切该文件,甚至不能通过IM工具传送它。操作方法:首先确保要加密的文件或文件夹所在的分区格式是NTFS格式,FAT32分区里的数据是无法加密的。鼠标右键单击要加密的文件或文件夹,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最后一项“属性”。在属性对话框中,点击“高级”按钮,打开高级属性设置。打开文件夹高级属性选中高级属性设置中的最后一项“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然后点击“确定”按钮保存并关闭“高级属性”和“属性”设置对话框。选择加密内容以便保护数据加密后的文件或文件夹,名称会变为绿色。使用给文件加密时登录的账户,可以对加密文件进行任何操作。而使用其它账户操作时,就会被系统拒绝。其他账户访问加密文件时,系统会提示“拒绝访问”。拒绝访问的提示对加密文件进行复制和剪切操作时,系统会提示“需要权限才能执行操作”。操作权限不够的提示通过IM工具发送加密文件时,系统提示“包含无效文件”。无法发送的提示修改加密文件的高级属性时,系统提示“需要提供管理员权限”。操作权限不够的提示这种文件加密方法的优点是操作简单,但安全性却并不高,如果使用Administrator“超级管理员”账户登录,使用此方法加密的文件夹就失去了效果。而且虽然不能访问、复制或移动,但其他账户却可以删除加密文件!安全系数:★★操作系数:★★★★利用Win7自带BitLocker功能加密磁盘利用Win7自带BitLocker功能加密磁盘其实在Vista系统中就已经具备了BitLocker安全功能,但Win7的BitLocker功能会更强大些,用户不再需要进行修改组策略等繁杂的设置,只要以管理员身份登录到Win7系统就可以使用。BitLocker加密方法可以用在电脑硬盘、移动硬盘、U盘甚至是存储卡上,为整个磁盘或磁盘分区加密。这里我们以U盘为例,详细介绍一下如何使用Win7自带的BitLocker功能进行加密。插好U盘后,在“计算机”中右键点击该U盘,在弹出菜单中选择“启用BitLocker”。启用BitLocker此时会弹出一个“BitLocker驱动器加密”向导,根据需要选择解锁驱动器的方式,小编建议大家选择“使用密码解锁驱动器”。连续输入两次密码后(密码最少为8位字符),点击“下一步”。选择解锁方式为了防止把密码忘掉,BitLocker会让创建一份恢复密钥保存到其它驱动器或打印留存,如果选择保存密钥,将得到一个文件名“BitLocker恢复密钥***.txt”的文本文件。生成恢复密钥最后点击“启动加密”,BitLocker就开始为你的U盘加密了,这个过程需要的时间将由被加密U盘的容量和存储文件大小决定。BitLocker正在加密驱动器加密完成后,再回到驱动器列表中就可以看到我们的U盘已经被“上锁”了!U盘加密完成以后再将该U盘插入电脑后,会首先弹出一个“BitLocker驱动器加密”的提示框,只有正确输入密码后才能正常使用该U盘了。输入密码解锁U盘在Win7下使用BitLocker加密后的U盘插入XP系统的电脑中时,同样可以受到BitLocker的加密保护,与Win7不同的是在XP下可以先打开U盘,但里面的文件需要正确输入密码才能以“BitLockerToGo阅读器”的方式打开,所以没装Win7的朋友也不用担心无法使用被加密的U盘。安全系数:★★★★操作系数:★★使用组策略工具锁定磁盘使用组策略工具锁定磁盘还有一种加密磁盘的方法是使用“组策略”工具,把存放隐私资料的硬盘分区设置为不可访问,虽然安全性比不上BitLocker,但操作过程要简单得多。操作方法:Win7用户在开始菜单底部的搜索框中输入“gpedit.msc”并按回车,XP用户要先点击开始菜单中的“运行”,再输入“gpedit.msc”并按回车,打开“本地组策略编辑器”。在编辑器左侧导航中依次找到“用户配置-管理模板-Windows组件-Windows资源管理器”,从右边的设置列表中找到并双击“防止从‘电脑’访问驱动器”。打开组策略编辑器在打开的对话框中,将左上角的“未配置”改为“已启用”,然后在下方的选项下拉列表中选择想要限制的驱动器,最后点击“确定”按钮保存设置。启用驱动器访问限制设置完成后,再打开Win7中的“计算机”,或XP中的“我的电脑”,双击刚才限制的驱动器,系统就会弹出“本次操作由于这台计算机的限制而被取消。请与您的系统管理员联络”的提示框。被限制驱动器无法访问种加密方法操作比较方便,但是安全性很低,只能用来对付一般用户,遇到高手就会被马上识破。而且,这种方法只能限制从“我的电脑”访问驱动器,不会防止用户通过程序访问。安全系数:★★★操作系数:★★★用图片当密码给文本加密用图片当密码给文本加密这是一种有点“另类”的加密方法,可以将文本文档中的所有内容隐藏到图片当中,即不会影响图片的查看效果,又能非常巧妙地将重要的文本信息作加密(隐藏)操作,是一般人想都想不到的方法,更不要说破解了。操作方法:将一个以“U”或“U:”开头的“*.txt”文本文件(U后面的文档将全部作为加密内容),与密码图片放到同一个文件夹下。此时,图片文件的大小是4.43K。创建一个以U开头的文本文件将图片与文本文件放在同一文件夹里在“开始-运行”中输入CMD,打开Dos命令窗口,将当前目录定位到存放文本和图片的文件夹下,然后输入“copy图片全名/b+文本全名/a新图片全名”命令并按回车键。看到“已复制”的提示,就说明已经将文本中的内容加到图片中了。执行dos命令关闭dos窗口,可以看到刚才的文件夹中已经多出了一张新图片,与原来的图片一模一样,但文件大小变成了4.59K。生成新图片想要查看加密后的文本内容,可以将图片拖到记事本中打开,在“賃:”后面显示的文字,就是文本文件中的内容。查看加密内容这种方法可以称之为一种“文本隐身术”,是利用DOS命令的合并文件功能实现的。这样一来,以后凡是重要的文本信息,只须将其存入记事本文件中,然后输入一条命令,就可以将其隐藏到庞大的图片库中。对于不知道这个秘密的用户来说,可能永远也想不到如何破解,但是对于电脑高手来说,如果能想到这个方法,那就相当于完全没有秘密了。安全系数:★★★★操作系数:★利用压缩软件为文件加密利用压缩软件为文件加密第三方加密软件有很多种,但是要想确保加密有效,就要让这些软件的进程时刻保持后台运行,天知道它们有没有“留后门”!但是对于一般用户来说,以上几种连密码都不用的加密方法实在是很没有安全感,因此,这里就教大家用平时最常使用的压缩软件来给文件或文件夹加密。操作方法:鼠标右键点击要加密的文件或文件夹,选择“添加到压缩文件...”。打开压缩设置在弹出的压缩文件对话框中,切换到“密码”选项卡。输入两次要设置的密码,点击“确定”按钮即可开始压缩。设置压缩文件密码生成的压缩文件看上去与一般压缩包没有任何区别,但是在解压的时候,就会弹出输入密码对话框,只有输入正确的密码才能完成解压。输入密码解压文件基本上所有压缩程序都可以进行带密码压缩,常用的有WinRAR、WinZip、好压、360压缩等。压缩软件采用的是单向加密,而单向加密是不可以被破解的,因此,只要把隐私文件打成一个包,并且加上密码就可以很安全了,任何黑客和电脑高手都无法窃取到隐私,除非使用最不经济,而且几乎已经灭绝的穷举法进行“暴力”破解。安全系数:★★★★操作系数:★总结:以上介绍的五种文件加密方法,安全系数和操作系数各不相同,大家可以根据自己要加密文件的类型和重要程度选择不同的方法,甚至可以将其中的几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用,最大程度提升加密文件的安全系数。
本文标题:文件加密方法全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525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