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PPT
金沙县特殊教育学校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王金军二0一三年八月培训内容一、怎样修订的二、修订了什么三、今后怎样做一、怎样修订的1.实验稿课标的出台•1997年11月,《北京文学》发表一组文章,其中有一篇《误尽苍生是语文》,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语文教育大讨论。•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按照“先立后破”、“先试验、后推广”的工作原则,提出了许多先进的理念和方法。2.课程改革中暴露的问题•实验稿的课标,理念性的内容居多,具体性的指导很少,可以理解为是理想课程,在理想课程转变为现实课程的改革实验过程中,一些问题就暴露出来了。比如,为了在课堂上呈现新的学习方式,在学生还没有认真阅读文本的情况下,有的教师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四人一组的讨论;有的老师误解了“尊重学生个人的理解”的本义,对学生的任何观点表达都予以简单的肯定,忽视了对学生学习的有效引导;有的老师把“对话”形式化,由满堂讲变成了满堂问;有的老师依然习惯于预设答案,对一些本可以引发学生深入体验和思考的问题,步步设问,竭力诱导学生按照自己设想的答案去表达;有的老师曲解了激励性评价,课堂上夸奖不断,掌声不断,……3.2011版的修订(1)8年修改、完善•修订工作从2003年开始,2003年5月和2007年上半年,教育部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实施情况进行大规模调研,覆盖全国29个省、直辖市、自治区11.7万多人。修订组还从近几年报刊杂志的有关文章中搜集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的意见,并直接到中小学开展调查研究。(2)充分吸纳了10年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的经验与教训。•如,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定位,实验中一直存有争议和歧义。修订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对10年课程改革实验成果的吸纳与借鉴,还更集中地反映在“实施建议”部分。课标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写及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几方面进行了重新的撰写,更新或补充了相当的案例。相比“实验版”,2011版的课程标准提供的案例和对实施的建议无疑更加成熟,具有鲜明的引领性和针对性。(3)多方征求意见•修订工作结束后,教育部又再次向全国32个省级教育行政部门、16个大学课程中心以及11家出版社教材主编征求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此外,教育部还向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以及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等征求了意见,就文科课程标准向中宣部、外交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征求了意见。•2011年12月28日,修订后的课程标准颁布实施。二、修订了什么•2011版课标改动很大,新增内容152处,删除内容87处,调整的词句、标点200多处。•(一)不变的——八个坚持•(二)变动的——五个强化1.坚持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价值追求。•“影响”“化育”,•强调“工具性“人文性”以及二者的统一必须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目标与内容的核心——语言文字的运用,将知识、能力的教育与立人教育融为一体。2.坚持“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课程目标系统。3.坚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即全面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素养,在语文教育中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良好发展。•“语文素养”是指学生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听说读写能力修养,以及在语文方面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和文风、情趣、价值观等人格修养(其实就是三维目标的基本要求)。4.坚持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正确把握本学科的特点——人文性、实践性、本国通用语言文字教学的特点、汉语言文字特点以及课程的综合性,积极探索语文教育的规律。5.坚持推进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评价方式的转变,积极吸收当代教育的新理念,使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提高人文修养和创新能力。6.坚持“素养—养成”的课程基本模式,力求改变片面追求熟记学科知识和熟练操作技能的教学模式。素养是目标,养成是过程。养成的过程,的确要展开技能训练,使学生熟练地运用语言文字,掌握语言运用的规范、书写的规范,但是不能把它当作唯一的学习方式。要“倡导启发式、讨论式、探究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要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纸笔测试和平时的行为观察与记录、问卷调查、面谈讨论相结合,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7.坚持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认真吸取以往的成功经验,在学习语文的各种环节中,把读书放在头等重要的位置;注重积累、感悟和实践,注重整合各种可利用的课程资源。8.坚持不断探索语文课程的创新发展,使语文课程保持“开放”的态势,避免故步自封,能根据需要不断更新与发展,始终适应时代的发展与变化。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语文课程中的渗透,这一思想贯穿整个课标。•学科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对母语教育课程是否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给予特别的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本次修订,不单是语文课标,其它学科的课标也都在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的问题。不过,在语文课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之外另加一项内容,而是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将思想情感的教育,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之中,融入到课程实施的方方面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不能采用说教的方式,而是应该精心选择阅读、表达的内容,通过“熏陶感染,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2.进一步突出语文课程的核心目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开设语文课程的目的不是要让学生个个成为精通“语言”“文字”性质、要素、结构、特点、规律之类专门学问的学者。而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或者说“驾驭”语言文字这种工具,是要通过运用语言文字的范例和实践,学习如何在生活中、在本课程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中,并准备将来在不同工作领域里,运用好语言文字。3.进一步突出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不仅要让学生懂得这方面的道理,而且还应该在阅读、表达的活动中,通过引导,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激励、感染,让这种意识成为自觉的行动。•语文课程作为一门实践课程,必须要求学生在阅读、表达的实践上下功夫,应避免围绕知识条文、概念、定义耗费精力。关于“非连续文本”的新要求: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第三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所谓“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以句子和段落组成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多以统计图表、图画等形式呈现。它的特点是直观、简明,概括性强,易于比较,在现代社会被广泛运用,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须臾不离,其实用功能十分明显。学会从非连续性文本中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阅读能力。语文学科也应高度重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语文课程中,应该逐渐改变“告诉式”的教学方式,积极引导学生学会探究,学习从习以为常的语言现象和事实中发现问题;在自己的表达中,努力摆脱模式化的套路,寻求语言运用的创新。问题意识!4.进一步增强课程目标的切合性和教学实施的可操作性。•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习语文的特点,修订组经过系统的梳理以后,着重对相关内容的目标、建议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对原先设定目标难度过高的部分适当降低;有的进行了补充说明,强调改变繁琐的教学过程和过于理性、抽象的要求;有的修改了对“目标”、“建议”的表述,力求使各学段目标的梯度和层次及有关表述更加清晰。读书是语文学习的第一要务。•语文课程的建设应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注重读书、积累和感悟,注重整体把握和熏陶感染。•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关注学生通过多种媒介的阅读,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优秀的阅读材料。加强对课外阅读的指导,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营造人人爱读书的良好氛围。提倡要高度重视积累•阅读、诵读可以帮助学生增强积累,但是还要指导学生用好积累的工具,掌握积累的方法,激励和督促学生养成这方面的习惯,并且引导学生在语文运用中充分调动自己的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还要加强梳理,每隔一个阶段进行一次“盘点”,边学习,边温习,并且将所学内容条理化,盘点领悟知识、经验和各种新信息之间的联系,逐步把握语文学习和语文运用的规律。纠正实践上的偏差•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善于通过合作学习解决阅读中的问题,但也要防止用集体讨论代替个人阅读。•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但也要防止逐字逐句的过深分析和远离文本的过度发挥。5.针对语文教学和社会语言文字运用中的突出问题,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增强了改革力度。•汉字教育,急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错别字情况严重;书写质量普遍偏低;小学低年级学生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要转变汉字教育的理念,不能简单地把识字写字的学习当作阅读、写作的附庸。学习写字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规范意识、书写技能、习惯、性格养成的过程,是体会和认识民族文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增强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提高审美感受力。(1)关注写字姿势和习惯,注重书写的育人功能。•修订后从第一学段到第四学段始终强调“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强调书写的规范和质量。修订后的“教学建议”中也指出“按照规范认真写好汉字是教学的基本要求,练字的过程也是学生性情、态度、审美趣味养成的过程”。这充分体现了对写字过程的重视,也反映出了对写字教学功能认识的深化,体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适当降低第一、二学段识字写字量的要求。•如,第一学段识字量由“1600—1800”改为“1600左右”,写字量由“800—1000”改为“800左右”。。第二阶段写字量由“1800”改为“1600”。(3)针对识字写字学习负担过重的问题,在“教学建议”中进一步强调“多认少写”的教学原则,希望扭转多年来形成的每学一字必须达到“四会”要求的教学观念和做法。(4)在“附录”中新增了两个字表:《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为写字教学、教材编写和教学评估等提供依据。不同的字学习难度不尽相同,不同的学习阶段识字写字的难度也不相同。《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的作用在于,让学生在初级阶段熟练掌握300个“基本字”。选出的这些高频字里面包含了汉字的各种笔画类型和基本间架结构类型,在学生多花一些工夫认识、体会并且练好这些字以后,学习其他字可以少花时间和力气,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统计,2500个左右的汉字可以覆盖95%以上的现代阅读材料,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早期先学习这一部分字,有利于较早地顺利开展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中的表一就是要求在初级阶段的教学中尽可能先安排学习这些字。《标准(2011年版)》要求学生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汉字。《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表一和表二共列出3500个常用字,将这一学习要求的内容具体化,可以给教科书编写和识字写字教学的评估提供参考。此次修订还根据字表的设计,补充了关于识字写字教学的建议。“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建议先认先写字表中的300个字,逐步发展识字写字能力。”还特别强调,“第一、
本文标题: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培训-PPT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557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