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走近杜甫杜甫(712~770),唐代伟大诗人,字子美。祖籍湖北,生于河南。也有人称他杜少陵,杜工部。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年间,杜甫先后游历过许多地方,还在洛阳与李白结为好友。次年秋分手后再未相会,后来杜甫有过不少怀念李白的诗作。杜甫此期诗作以《望岳》为代表。天宝五年至十四年,杜甫穷困潦倒。他不断奔走于权贵门下,以求一职,但没有什么结果。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一个小官职。他认识到了统治者的腐败,人民的苦难,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写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的警世之句。安史之乱最盛之时,杜甫也和普通百姓一样尽历艰危,但创作成就很大。写出了《春望》、《北征》等传世名作。760年至770年间的11年里,杜甫在四川住了八年,湖北、湖南三年。760年春,他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断断续续住了五年。765年,举家离开成都。他生活的最后两年,居无定所。大都生活在江上的船中。770年冬,杜甫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年59岁。时代背景:安史之乱造成时局动荡,百姓颠沛流离。公元759年底,为了躲避“安史之乱”,杜甫来到成都。第二年,杜甫在成都涣花溪畔营建了一座草堂,后世称“杜甫草堂”。《春望》(被安史之乱判军所俘,带回长安)安乱时期《石壕吏》“三吏”“三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安史之乱平息)《蜀相》《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成都时期《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杜甫的诗歌:青年时期《望岳》(25岁,现存最早的杜诗)老年时期《登高》《登岳阳楼》《江南逢李龟年》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注释】①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这里指战争。②三月:时间很长,非确指。③白头:指白发。④浑:简直。⑤不胜簪: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简析】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现存杜甫诗歌1400多首,代表作有《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三吏”、“三别”。《春望》、《春夜喜雨》、《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登高》等。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全貌,杜甫也被后人尊为“诗圣”。
本文标题:40走近杜甫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585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