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理论•保护贸易理论2自由贸易理论•古典自由贸易理论–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H-O理论(要素禀赋论)•当代国际贸易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偏好相似理论–不完全竞争理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3保护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的传统依据–主要流行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理论•幼稚保护工业论•改善国际收支论•改善贸易条件论•增加政府收入论•民族自尊论–主要流行于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理论•保护就业论•保护公平竞争论•社会公平论•国家安全•贸易保护的新理论–分享外国企业的垄断利润–“战略性”贸易保护政策–国内市场失灵论4•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第2章古典国际贸易理论52.2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论•代表人物–亚当·斯密(AdamSmith,1723~1790),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代表作《国富论》(1776年,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TheWealthofNations)被翻译成十几种文字,全球发行。而他本人也因此被奉为现代西方经济学的鼻祖。62.2.1基本概念所谓绝对优势(AbsoluteAdvantage)是指,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相反,劳动生产率低的产品,就不具有绝对优势,即具有绝对劣势。绝对优势可间接地由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该国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反之则具有劣势。72.2.2基本观点•1国际分工是建立在一个国家所拥有得自然优势和获得这种优势的基础上的•优势--绝对优势或绝对利益•“如果一件东西在购买时所费的代价比在家内生产时所费的少,就永远不会想在家生产,这是每一个精明的家长都知道的格言。“•2主张自由贸易•自由贸易→资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加→通过贸易,双方的消费量也增加82.2.3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模型为了进一步理解“绝对优势”贸易理论,我们用一个简单的模型来说明。91、模型的基本假设假设1:两个国家和两种可贸易产品;假设2:劳动是唯一的生产要素并且是同质的;假设3:不同国家的技术水平有差异,但各国的技术水平不变;假设4:劳动在国内自由流动,但在国际间不能自由流动;假设5:生产成本不变,即生产单位商品的劳动时间不变;假设6:经济体充分就业,商品和劳动力市场是完全竞争市场;假设7:无运输成本等交易费用。102、生产和贸易模式根据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各国应该专门生产并出口其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不生产但进口其具有“绝对劣势”的产品;11ⅰ用劳动生产率,即用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率来衡量:ⅱ用生产成本,即用生产一单位产品所需的要素投入数量来衡量:LQjjLjQLa(1)绝对优势的衡量有两种办法:12(3)关于互惠的国际贸易交换比率互惠的国际贸易的交换比率要在参加贸易的两个国家贸易前的两种商品的国内交换比率之间,否则其中一国就会退出贸易。上例中中国和美国之间互惠贸易比率范围是:1/2W<1R<1.25W。同时国际交换比率即贸易条件越接近于一国贸易前的国内交换比率,则该国参与国际贸易的利益就越小,反之,则贸易利益越大13(4)理论的局限性表2-4中国和美国的生产可能性(2)Rice(Qr)Wheat(Qw)China10050US150100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生产大米和小麦上都不具有绝对优势根据斯密的绝对优势贸易理论,国际贸易也就没有可能。142.3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论•代表人物–大卫·李嘉图(1772-1823),DavidRicardo,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完成者,近代国际贸易理论的的奠基人,坚定的自由贸易论者。代表作:1817《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ThePrincipleOfPoliticalEconomyAndTaxation)。15•比较优势(比较利益):更大的绝对优势和更小的绝对劣势。•绝对利益的前提:两个国家、两种商品的贸易模式中,双方必须各有一种低成本(绝对优势)的商品•若:一个国家连一个绝对优势产品都没,另一个国家两种产品都具有绝对优势,•则:双方还会发生贸易?即使进行贸易,双方都能获利吗?各国还会实行自由贸易吗?162.3.1基本概念所谓比较优势(ComparativeAdvantage)是指,一国在所有商品上的劳动生产率都要低于另一国,即所有商品的生产均处于绝对劣势,但是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较之那些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而言,即具有比较优势。(例子)17(1)基本假设比较优势模型的假设与绝对优势模型基本一样,除了强调两国之间生产技术存在相对差别而不是绝对差别之外。2.3.2比较优势模型18(2)生产和贸易模式即使一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较之另一国均处于劣势(即无绝对优势),仍有可能有互利贸易,一国可以专门生产、出口它的绝对劣势相对小一些的商品(即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同时进口其绝对劣势相对大的商品(即具有比较劣势的商品)。也就是中国古训所云:“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19产品的比较优势的衡量:a.相对劳动生产率:产品A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A/L)产品A的相对劳动生产率=-----------------------------------------(相对于产品B)产品B的劳动生产率(人均产量:QB/L)20b.相对成本:单位产品A的要素投入量(aLA)产品A的相对成本=-------------------------------(相对于产品B)单位产品B的要素投入量(aLB)21c.机会成本:减少的小麦产量大米的机会成本=---------------------------------(相对于小麦)增加的大米产量复习两个基本概念22机会成本的三种情形机会成本不变;机会成本递增;机会成本递减。23“绝对优势”学说v.s.“比较优势”学说大米小麦中国1.00.5美国1.51.0表2.7中美两国的相对劳动生产率(2)大米/小麦小麦/大米中国2.00.5美国1.50.67中美两国劳动生产率(2)比较优势学说在理论上更广泛论证了贸易的基础,在实践上部分解释了先进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贸易的原因24课堂练习如果中国可用1个工时生产2单位的X产品或3单位的Y产品,美国可用1个工时生产4单位的X产品或5单位的Y产品,假定劳动是唯一的投入,那么:A.中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B.美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绝对优势;C.中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优势;D.美国在两种商品的生产上均具有比较优势。B25(三)、贸易所得1、总体均衡分析贸易使贸易双方的国家的整体福利都增加,表现为社会无差异曲线的上升(CIC)P0=1/2S1CIC0CIC1中国美国C0(S0)YC0(S0)P1=1S1CIC1CIC0P1=1P0=1.25C1C1PPCE进口出口E进口出口封闭时均衡点贸易发生,分工后的生产点世界相对价格线中国相对价格线美国相对价格线Y贸易产生利益还有一个重要条件世界相对价格在发生贸易的两国国内相对价格之间2605070100503025P0=0.5CIC0CIC1小麦AP1=1P1=1BCCIC’0“交换所得”和“分工所得”----国际贸易总收益1、A点到B点,生产点没有改变,而交换条件发生变化,由P0—P1,使得达到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CIC’0,这是交换利益。S2、B点到C点,交换条件没有改变(P1),而生产点变化了,专业化生产大米,即在S点生产,使得达到更高的社会无差异曲线CIC1,B-C的变化为分工利益。大米272、局部均衡分析0.5大米相对价格PR/PW需求曲线0需求曲线1两国总需求11.25大米相对价格PR/PW图2.3贸易前后的各国大米市场供给曲线需求曲线0需求曲线1供给曲线中国美国405070100Q283080Q28李嘉图模型中贸易对一国经济的影响和所得(1)发生贸易后各国出口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没有比较优势的产品,造成出口产品的相对价格上升(2)相对价格的变化促进各国实行专业化分工,专门从事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的生产,不生产不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3)在新的生产贸易下,各国的社会福利水平提高。贸易所得来自于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有效配置。通过贸易,一国可以消费超出其生产能力的产品。29对于比较优势理论的评价(一)启示的一面:1、各国都能确定自己的相对优势2、价值规律的作用,在世界市场的背景下发生了重大变化。劳动生产率落后的国家有可能从国际贸易和国际竞争中获得利益。3、双方互利的程度是在一定范围之内。(二)不足的一面:1、李嘉图为了论证他的比较成本说,把多变的经济情况抽象成静态的凝固的状态,而忽略了动态分析。2、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不彻底。3、忽视了国际分工中生产关系的作用。30中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哪?•中国是全世界人均可耕地面积最少的国家之一。根据“比较优势”理论,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应该处于劣势,农产品对外贸易应该主要以进口为主。但是,事实却相反,中国的农产品出口每年都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以加入WTO前后几年为例,中国1999年的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216.3亿美元(出口为134.7亿美元),而2004年中国农产品进出口总额514.3亿美元(出口为233.9亿美元)。31“浙江现象”--深度思考浙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劳动力资源•环境资源•市场扩大资源•特色产业资源•经营机制资源32比较优势战略在我国实施的不适用性探析片面强调“比较优势”策略的困境——东亚国家的“三明治”经济332.1斯密之前的贸易思想:•2.1.1早期的分工交换思想“一个女奴隶等于四头公牛”“一个铜制的三角鼎等于二十头公牛”•2.1.2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2.1.3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342.1.2重商主义“就象守财奴一样,双手抱住他心爱的钱袋,用嫉妒和猜疑的目光打量着自己的邻居”——恩格斯35背景知识重商主义经济学时代:14世纪末到18世纪,这一时期正是资本主义经济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重商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及整个远东地区搜寻着黄金;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黄金也是白种人刚踏上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追求的头一项重要的东西”。36重商主义的贸易观点货币(金银)是财富的唯一形态,货币的多寡作为衡量一国财富的标准。国内贸易不会增加整个社会财富的总量,因为国内贸易是由一部分人支付货币给另一部分人,一些人之所得就是另一些人之所失;国际贸易可以改变一国的财富总量。一国可以通过出口本国产品从国外获取货币从而使国家变富,但同时也会由于进口外国产品造成货币输出从而使国家丧失财富。一国要使财富的绝对量增加,必须要在对外贸易中保持出口大于进口。37重商主义的两个发展阶段重商主义的发展可分两个阶段:从15世纪到16世纪中叶为早期重商主义,16世纪下半期到18世纪为晚期重商主义。38(1)早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斯塔福(WilliamStafford)政策主张:强调绝对的贸易顺差,主张多卖少买或不买,要保持每一笔交易和对每一个国家的贸易都实现顺差。采取行政手段,控制商品进口,禁止货币输出以积累货币财富。早期重商主义者的这种思想被称为货币平衡论。39(2)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ThomasMun)政策主张:在一定时期内的外贸逆差是允许的,只要最终的贸易结果能保证顺差,保证货币最终流回国内就可以。不一定要求对所有国家都保持贸易顺差,允许对某些地区的贸易逆差,只要在对外贸易的总额保持出口大于进口(顺差)即可。因此,晚期重商主义的思想被称为贸易平衡论。40重商主义的主要错误金银是财富的惟一形态;财富都是在流通领域中产生的;国际贸易是一种“零和游戏”,一方得益必定是另一方受损,出口者从贸易中获得财富,而进口则减少财富。41重商主义在21世纪仍然活跃!!!!!!422.1.3重农学派的贸易观点•背景:17世纪下半期开始,首先在法国出现了反对重商主义的政策,主张经济自由和重视农业的思想,由此逐渐形成了
本文标题:2国际贸易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69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