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公司方案 >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LOGO目标1、明确工作要求:项目分类、工作分级、评价模式、参数选取、勘察实验……2、掌握工作方法:工作程序、各种资料的获取、调查监测勘察、资料收集……3、了解“工作”思路:水质、水位定量预测工作。主要内容适用范围规范性应用文件术语和定义总则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一地下水环境影响工作分级二地下水环境影响技术要求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四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五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与对策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专题文件的编写要求附录A(资料性附录)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识别附录B(资料性附录)典型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附录C(资料性附录)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半径的确定附录D(资料性附录)废水入渗量计算公式附录E(资料性附录)环境水文地质试验方法附录F(资料性附录)常用地下水评价预测模型术语和定义1、包气带/非饱和带地表与潜水面之间的地带。2、潜水地表以下,第一个稳定隔水层以上具有自由水面的地下水。3、承压水充满于上下两个隔水层之间的地下水,其承受压力大于大气压力。建设项目分类根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的特征,将建设项目分为以下三类。Ⅰ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的建设项目;Ⅱ类:指在项目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的各个过程中,可能引起地下水流场或地下水水位变化,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建设项目;Ⅲ类:指同时具备I类和Ⅱ类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特征的建设项目。根据不同类型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影响程度与影响范围的大小,将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分为一、二、三级。Ⅰ类:通常的工业企业项目,公用水源或自供水量不大时,特殊情况除外;2、Ⅱ类:供水工程、水利工程。附加条件导致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可推用至Ⅰ类;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Ⅰ类)Ⅰ类建设项目工作等级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五个方面因素划分1、包气带防污性能:强、中、弱;2、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易、中、不易;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4、污水排放量:大、中、小;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中等、简单。根据以上五种因素、十五种情况列出了18+1+20种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级别。一、二、三级评价包含了以上所有情况的组合。------怎样确定这些因素是关键!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Ⅰ类)1、包气带防污性能包气带岩土的防渗性能强—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中—岩(土)层单层厚度0.5mMb1.0m,渗透系数K10-7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岩(土)层单层厚度Mb1.0m,渗透系数10-7cm/sK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弱—岩(土)层不满足上述“强”和“中”条件。(10-7cm/s=0.0001m/d:高于纯粘土;10-4cm/s=0.086m/d:亚砂土~亚粘土)注:“岩(土)层”:指基础下第一岩(土)层。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Ⅰ类)2、含水层易污染特征易---潜水含水层埋深浅的地区(≤5m?);地下水与地表水联系密切的地区(有明显水力联系?);不利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稀释、自净的地区(水力坡度小的平原区?);现有地下水污染问题突出的地区(几项超标或一项严重超标?)。中---多含水层系统且层间水力联系较密切(有水力联系?)的地区;存在地下水污染问题的地区(水质指标有逐年增加趋势?)。不易---以上情形之外的其他地区。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Ⅰ类)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除生活供水水源地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它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较敏感---生活供水水源地(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地,在建和规划的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以及分散居民饮用水源等其它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不敏感---上述地区之外的其它地区。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Ⅰ类)4、污水排放强度分级污水排放总量(m3/d)大10000中1000~10000小10005、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复杂--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中等--污染物类型数≥2,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简单--污染物类型数=1,需预测的水质指标<6。当根据污水中污染物类型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和根据污水水质指标数量所确定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不一致时,取高级别的污水水质复杂程度级别。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Ⅱ类)根据建设项目场地的以下四个方面因素划分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大、中、小;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大、中、小;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中等、弱。根据以上四种因素、十二种情况列出了8+1种组合,分别对应不同的评价级别。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Ⅱ类)1、地下水供水(或排水、注水)规模分级供水量(万m3/d)大1.0中0.2~1.0小0.22、地下水水位变化区域范围分级地下水水位变化影响半径(km)大1.5中0.5~1.5小0.5一、地下水影响评价工作分级(Ⅱ类)3、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同Ⅰ类建设项目)4、可能造成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强---产生地面沉降、地裂缝、岩溶塌陷、海水入侵、湿地退化、土地荒漠化等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含水层疏干现象明显,产生土壤盐渍化、沼泽化。中等---出现土壤盐渍化、沼泽化迹象。弱---无上述环境水文地质问题。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一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详细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10000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评价期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根据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开展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定量或半定量的预测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二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资料和环境现状调查,了解区域内多年的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基本掌握评价区域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大于或等于1/50000的相关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查明各含水层之间以及与地表水之间的水力联系,同时掌握评价区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丰水期的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补充必要的勘察试验,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对地下水水质、水量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和评价,对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进行半定量或定性的分析和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要求三级评价要求通过搜集现有资料,说明地下水分布情况,了解当地的主要环境水文地质条件(给出相关水文地质图件)、污染源状况、项目所在区域的地下水开采利用现状与规划;了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进行地下水环境现状评价;结合建设项目污染源特点及具体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有针对性地进行现状监测,通过回归分析、趋势外推、时序分析或类比预测分析等方法进行地下水影响分析与评价;提出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与评价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应遵循资料搜集与现场调查相结合、项目所在场地调查与类比考察相结合、现状监测与长期动态资料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的深度应满足相应的工作级别要求。当现有资料不能满足要求时,应组织现场监测及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对一级评价,还可选用不同历史时期地形图以及航空、卫星图片进行遥感图像解译配合地面现状调查与评价。对于地面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潜水含水层以及与其有水力联系的含水层,兼顾地表水体;对于地下工程建设项目应监测受其影响的相关含水层;对于改、扩建I类建设项目,必要时监测范围还应扩展到包气带(土壤)。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与评价范围Ⅰ类建设项目应包括与建设项目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必要时还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一级50km2;二级20~50km2;三级20km2。Ⅱ类建设项目应包括建设、生产运行和服务期满后三个阶段的地下水水位变化的影响区域,其中应特别关注相关的环境保护目标和敏感区域(平原地区),必要时应扩展至完整的水文地质单元(矿山疏排水),以及可能与建设项目所在的水文地质单元存在直接补排关系的区域(大型供水水源地)。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调查内容与要求1水文地质条件调查:a)气象、水文、土壤和植被状况。b)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貌特征与矿产资源。c)包气带岩性、结构、厚度。d)含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和富水程度;隔水层的岩性组成、厚度、渗透系数。e)地下水类型、地下水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f)地下水水位、水质、水量、水温。g)泉的成因类型,出露位置、形成条件及泉水流量、水质、水温,开发利用情况。h)集中供水水源地和水源井的分布情况(包括开采层的成井的密度、水井结构、深度以及开采历史)。i)地下水现状监测井的深度、结构以及成井历史、使用功能。j)地下水背景值(或地下水污染对照值)。(列出调查表,依表调查。)2环境水文地质问题调查:a)原生环境水文地质问题:包括天然劣质水分布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地方性疾病等环境问题。b)地下水开采过程中水质、水量、水位的变化情况,以及引起的环境水文地质问题。c)与地下水有关的其它人类活动情况调查,如保护区划分情况等。3地下水污染源调查:(略)4地下水环境现状监测:检测点数;取样深度;监测频率;取样要求(p12-13)。5环境水文地质勘察与试验:通常有抽水试验、注水试验、渗水试验(R、k)、浸溶试验、土柱淋滤试验、弥散试验(溶出物、吸附降解能力、a、D)、流速试验(连通试验)、地下水含水层储能试验(如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等。三、地下水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环境现状评价环境水文地质问题的分析区域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状况分析,应叙述地下水水位降落漏斗的面积、漏斗中心水位的下降幅度、下降速度及其与地下水开采量时空分布的关系,单井出水量的变化情况,含水层疏干面积,阐明地下水降落漏斗的形成、发展过程,为发展趋势预测提供依据。地面沉降、地裂缝状况分析,应叙述沉降面积、沉降漏斗的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年沉降量)
本文标题: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812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