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冶金工业 > 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新搞)
1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讨论稿)信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2010年10月12日“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也是在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历史机遇下,我市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攻坚期。科学编制我市“十二五”规划,对于妥善处理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三大跨越、建设魅力信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关于规划的现实基础和时代背景(一)“十一五”规划的顺利实施,使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十一五”期间,全市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三大跨越”和“三大建设”,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探索“三化”协调发展之路,启动实施了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河南省2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发试验区和15个产业集聚区建设,出台了信阳复合型新区建设总体方案,推动产城融合和产业集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妥善应对各种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人民生活持续改善,社会大局稳定。预计“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可望基本完成。经济综合实力稳步提升。预计“十一五”末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1100亿元,年均增长13%左右。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0亿元,年均增长3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30亿元,年均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30亿元,年均增长20%左右。工业主导作用初步呈现。截至2009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07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60.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2.4倍。自2008年开始,全市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同时超过一产和三产,在2006-2009四年中,工业分别拉动经济增长5.2、6.1、5.4、4.8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显著加强。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200万亩左右,粮食产量连续5年保持在百亿斤以上;十五座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五大灌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工程进展顺利;2009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416.5万千瓦,比“十五”末增长40.7%;龙头企业发展到3800多家,转化了80%左右的农副产品,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显著提高。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通过实施中心城区带动战略和“六城联创”,加速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截至2009年3底,全市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370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4.1%,四年累计提高6.7个百分点。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面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十五”末的42.5%提高到当前的76%,中小学校安全工程进展顺利;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不断壮大。就业规模持续扩大,预计五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40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覆盖面和保障水平均有所提高。基本医疗保障覆盖面继续扩大,城镇职工和居民参保率及农民新农合参合率均达到90%以上。改革开放取得新的成就。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稳步实施。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顺利推进,在土地流转、金融创新、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探索,实现了重点突破、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发展平台初步搭建。对外开放稳步推进,预计五年间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10亿美元,年均增长26%左右;招商引资成效明显,与央企的战略合作不断加深,预计累计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分别达到4亿美元和272亿元。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些长期性、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严峻,发展水平与全省平均水平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突出体现在:一是经济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指标的赶超压力较重。人均生产总值、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均居民储蓄存款、人均财政收入、城乡居民人均收入、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化率等指标均居全省后5位;二是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的引擎性支撑能力不强。“十4一五”期间,我市二三产业发展滞后,结构欠优,层次偏低的基本市情未获实质性转变。2009年工业化率为34.1%,比全省平均水平低16个百分点。工业中电力、冶金、化工、建材等比重较大,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高,同时科技研发投入不足,自主创新能力差,转变发展方式压力大;三是发展的承载力量不足,传统性制约仍较严重。城镇化水平不高,中心城区、县城综合经济实力弱,城市管理水平差;要素市场发育慢,公共服务投入少、保障水平低;农业基础薄弱,“三农”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外开放水平低,外需带动弱。特别是“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二三产业比重、城镇化率、经济对外开放度等指标完成难度较大,且远低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十二五”期间着力加以解决。(二)“十二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阶段性特征、发展环境和条件分析1、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总体判断,我市仍处于“三化”初步发展阶段,实现“三大跨越”目标的任务还很艰巨,但已进入加快推进阶段。一是进入了由工业小市向工业大市加快跨越的新阶段。2009年信阳人均GDP约折合2117美元、工业占比达到34.1%,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生产增加值的比重为49.4%。根据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人均GDP相当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初期的水平,制造业发展处于工业化初中期水平,工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最重要的组成成分,均表明信阳已经进入向工业大市跨越加快推进的阶段。5二是进入了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加快转变的新阶段。全市粮食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00亿斤以上,农业增加值比重为24.3%,从业人员占全市的40%以上,农产品商品化率接近50%,农业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根据国际经验,人均生产总值在1000美元以上,农业增加值比重在30%以下,农业劳动力占比在30%以上,农产品商品率在40%左右,就步入了农业现代化的起步加速期。三是进入了由中等城市向区域性中心城市加快跨越的新阶段。我市产业集聚区、复合型新区、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和鸡公山文化旅游综合开放区的推进,城市框架迅速拉大,提供就业与吸纳人口的能力大幅增强。2009年全市城镇化率34.1%,预计2010年底将接近36%,比1999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中心城区面积接近70平方公里,人口接近70万人,表明我市已经步入城镇化中期(城镇化率30%-70%)快速发展时期。2、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一是我国仍然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为我市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十二五”期间,各国的反危机措施将促使世界经济在调整中恢复增长。我国作为世界经济重要引擎的态势已初步显现,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继续推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趋势不会发生根本改变,这将为我市加快发展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等重大战略,为我市创造了重大的政策机遇。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崛起力度,河南省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等战略的实施,客观上增强了“十二五”期间中部地区和我省继续保持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较快增速的预期,相关的发展部署6将带动我市的农业、装备制造业、能源工业以及交通运输业等相关行业加快发展。三是全球正在酝酿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提升我市的生态等资源优势。当前世界范围内普遍加强培育新兴产业,强调发展的科技性、绿色性、创意性。这种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有利于信阳发挥生态、水、非金属矿等禀赋优势,培育新的战略支撑产业和经济增长点。四是近年来我市一些积极因素的积累,将增强我市的内生性增长动力。即将跨入的人均生产总值3000美元新阶段,是实现经济转型、消费升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工业化、城镇化加速发展,将带来一系列趋势性变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加速成长阶段。此外,基础设施投入不断加大,体制环境不断完善,有利于激发信阳经济的发展活力。3、面临的挑战和不利因素一是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能力有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加大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投入,提高就业,加强社会保障,增加居民收入,而我市是吃饭财政,财政收入远低于财政支出,这其中的巨大缺口主要依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因此调控经济和改善民生的能力相对有限。二是跨越式发展难度较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要想在中原崛起中成为后起之秀,客观上要求我市的发展速度要高于全省的平均水平,但全国和全省“十二五”期间经济发展的重点是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7发展,强调经济增长的质量要重于高速度,金融危机期间实施的大规模投资刺激经济政策难以延续,使我市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经济较高增速的难度加大。三是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三次产业结构欠优,工业拉动增长乏力,农业资源开发受阻,服务业发展的动力削弱;外需带动力弱、消费贡献少,经济增长过分依赖投资拉动,但投资增速已连续四年出现下降;中心城区辐射有限、县域经济水平不高;投资结构欠优,效率较低,工业投资不足。这些结构性矛盾弱化了我市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束缚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四是面临较大的竞争压力。从省外看,地区发展理念正高度趋同,面对新的机遇,各地都在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全力以赴调整结构、转型升级,优化生产力战略布局,打造发展的新平台,培育下一轮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抢占发展制高点,对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的争夺更趋激烈。从省内看,我市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的位次比较落后,其它市快速发展的态势逼人,且我市不属于全省发展的核心区,有被边缘化的风险。二、关于规划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综合分析我市市情和内外环境,“十二五”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的初步考虑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国家加大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力度和河南省以战8略重点向谋划中原经济区建设倾斜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促进跨越式发展,继续推动“三大跨越”,持续探索不以牺牲农业、粮食和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路径;以复合型新区、产业集聚区、专业园区为载体,以优化增量、提升存量促进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在发展中促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以改革开放为动力,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积极承接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着力打造全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建成全省农村改革发展的先行区;坚持生态优先,加快生态示范市建设,努力实现绿色增长;以“实现发展为人民”为目的,加快社会事业建设,着力改善民生,努力实现共建共享。(二)战略定位积极依托信阳的生态、区位和资源禀赋,抢抓中部崛起和中原崛起重大机遇,夯实农业基础,强化工业支撑,抢占三产高地。推动农产品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生态安全、优质高效农业,将信阳打造成为面向周边各大城市群的现代绿色食品基地和供应中心;重点发展装备制造、新型建材等战略支撑产业,优先发展新能源、新医药、文化创意等战略新兴产业,培育以旅游文化和现代物流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区域性品牌,将信阳打造成为豫南重要的装备制造基地、新型建材基地、旅游文化中心和现代物流中心。经过5至10年的发展,努力把信阳建设成为“一极三心”型的现代化区域性中心城市,即联结周边各大城市群的绿色增长极、9南北过渡带人文习俗展示中心、全国生态城市休闲度假与养生体验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三)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持续发展。必须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第一要义,用发展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以发展促调整、促转型、促提升,加强对经济运行调节,构建扩大内需拉动增长的长效机制,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二是坚持协调发展。着力调整城乡结构,促进中心城区、县城、小城镇和新农村的协调发展,不断提升城镇化的水平和质量,带动“三化”协调推进;着重调整产业结构,优农业、强工业、促服务业,推进三次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增长;着手调整需求结构,保投资、扩消费、增出口,促进三大需求协同拉动经济增长。三是坚持创新发展。推进人才兴市,全面提高经济建设者和劳动者的素质,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推进科教立市,提高科技水平和科普氛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创新强市,坚持制度创新、组织创
本文标题:信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基本思路(新搞)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199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