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商业计划书 > 第六章电视纪录片案例
第六章电视纪录片纪录片是电视节目中最能体现电视媒体特点的一种样式,也是被许多电视人所公认的一种最有魅力的样式。电视纪录片是运用电视手段,以纪实手法摄制的、真实记录客观生活,传达创作者对生活独特理解的一种艺术形态。一、何谓纪录片?在1979年,美国四所大学电视系联合编撰的电影术语词典有这样的表述:纪录片,是指一种排除虚构的影片,它具有一种吸引人的、有说服力的主题和观点,但它直接取材于现实,并用剪辑和声音增进主题思想。我国电视界对纪录片的界定则是:以摄影或摄像手段,对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自然和历史事件等作一种比较系统完整的纪实报道,并给人以一定审美享受的影视作品。二、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纪录片所要求的真实是一种无假定性的真实,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生活真实,这和现在电影、电视剧中所强调的艺术真实是有很大区别的。纪录片不允许虚构,不允许造假,不允许导演摆布。它必须到现实生活中去发现和寻找具有艺术内涵的生活内容,并通过真实的纪录,来表现真实的事件、真实的人物、真实的场景和真实的生活过程。纪录片是纪录真实和真实纪录的统一。纪录真实:纪录的内容要真实真实纪录:纪录的方式要真实三、电视纪录片的特点1、真实性。作为纪录片特点的真实性包括两个层次的真实:第一是取材的真实,即记录真实环境、真实时空里发生的真人真事;真人真事意味着排斥虚构、扮演,真实环境、真实时空意味着实景实拍。真实性的第二个层面是指艺术的真实,艺术的真实首先是生活本质的真实。《鸟与飞行》对于为何选择拍摄纪录片,雅克·贝汉回答说因为纪录片最为真实,他拍摄的目的是想获取真实、获取自然最美好的瞬间。在拍摄过程中,他们与鸟成为朋友。拍摄期间要跨越险峻的高山和飞越太平洋、大西洋。所涉足的地域,由南至北,穿梭的国家超过三十个,拍摄时间,由春至冬。画面不但展示了候鸟的生活习惯,更把大自然的各种地理环境幽美景色摄入镜头。沙漠、冰川、湖泊、森林、平原、河流、悬崖、岛屿以至繁华都市皆一一尽入眼底。”沙丘鹤在漫天风沙中追寻出路,要面对酷热天气的考验,也要抵御大风沙的摧残,全都默默承受,挺着胸与大自然作战到底,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找到出路,活出精采。这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历时四年,跨越七大洲40多个国家,消耗460公里胶片,这正是影片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候鸟迁移过程艰辛万分,既要克服长途飞行的辛劳,亦要克服大自然严峻的挑战。那种面对逆境不屈不挠的精神,甚是值得人们学习,实为现今人生应有的态度。故事重点环绕候鸟南迁北移的旅程,讲述候鸟如何克服自然环境,在大风沙中寻找出正确方向、在冰天雪地中如何保护自己、在汪洋浩瀚海洋中如何猎食…如此困窘,候鸟都要逐一克服,逐一面对。这正是戏中想要表达的意思,大天鹅要飞越1200公里的长途旅程,它那份对生命的坚持,对子女的照顾,叫人尊敬。《最后的山神》《最后的山神》是一部记录片,它记录了大兴安岭鄂伦春人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生活,它让我们走进了一个游牧民族的内心世界”——“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这部记录片表面上只是记录了他们夫妇的生活,但是从中却反应了一个民族的没落,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正在接受各种潮流,各种文化的冲击。总会有一些东西被这种冲击所淡化。人类在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人们思想的变化。那种原始的生活方式正在走向没落,被那些所谓先进的;文明的东西不断的销蚀,会跳萨满舞的也只剩下那么几个老辈的人了。而不同代的人对森林的感情也在变化,新一代的人们对森林早已不再有那种神秘的崇拜,森林在他们眼中就是一片森林。早已没有了他们的神灵;他们的崇拜。他们不在认为生活的美好是神灵的赐予,更不会在去向他们的老一辈那样,在一棵树上刻出一副神的面孔而去顶礼膜拜。2、思维性。纪录片的思维性从根本上拉开了它与新闻的距离,从而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品格。《最后的山神》纪录片的思维性首先体现为创作主体对生活的独到发现,独特理解;其次,体现为创作者独具慧眼的选择;巴拉兹:纪录片是选择的艺术。再次,体现为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态度。龙脊该片拍摄于1994年,记录了龙脊所在地广西桂林龙胜小寨村发生的故事。以三个小孩日常的学习、生活为主轴,向大家展示了这个偏远山区如龙的脊梁般坚韧的性格与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人类智慧的结晶梯田。小寨自然环境恶劣,资源短缺,勤劳善良的红瑶人民在这里已经生活了三百多年,大山隔断了他们与外界的联系,也隔断了文明的辐射。但是,这里的孩子们却没有因为贫穷而放弃对知识的渴望。尽管条件艰苦,设施简陋,但多数孩子还是依然留在校园中。为了能够供孩子读书,家长们节衣缩食,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就去勤工俭学。本片在1995年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得大奖。3、纪实性。纪实性和真实性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真实性主要就内容而言,而纪实性却更多的是一种方法,是如何将创作者所确定的真实内容朴实地、原原本本地、没有歧义地传达出来的问题。(1)再现客观生活,使之具备生动鲜活的真实感,这是纪实性的基础。真人真事、真实时空、真实细节、同期声,这是纪录片的前提条件。(2)纪实性并不排斥创作者的主体意识,所以,再现仅仅是一种策略,纪实手法只是一种外在的表象,在再现的包装下,纪录片需要实现的是不动声色、不露痕迹的表现。4、审美性。当纪录片作为艺术而存在,当纪录片创作作为艺术活动而展开的时候,纪录片便无可争辩的具有了审美的特性。一方面来自创作者与现实生活的关照关系;一方面来自接受者(观众)与作品之间的关照关系。《舌尖上的中国》二定位为一部美食纪录片,并将延续第一季的主题,探讨中国人与食物的关系。150多个人物,300余种美食,一张张餐桌,见证生命的诞生、成长、相聚、别离。通过美食,使人们可以有滋有味地认知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5、随机性。纪录片的选题内容和纪实风格是可以把握的东西,但纪录片拍摄过程中那些进行时态的东西,每一种突发的情况都在考验着创作者的判断能力。四、纪录片的叙事手段纪录片本质上还是一种影视作品。所以,为了艺术地表现这种生活真实,它需要用到很多的叙事手段来纪实。这些手段如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种:1、长镜头所谓的长镜头,就是那种延续时间比较长、连续不间断的运动镜头。这种镜头的最大优点是时空不会分割,比较完整一致,所以不仅能给人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而且也可以较好地记录原生态的生活。愚公移山是伊文思于70年代在中国大陆拍摄的大型纪录片。放映长度为12小时。其中最长的《上海电机厂》为131分钟,最短的《秦教授》为12分钟。1972年-1975年伊文思偕法国电影工作者罗丽丹在中国拍摄大型系列纪录片《愚公移山》。摄制组的足迹遍及大庆、上海、南京、青岛、新疆等地,广泛接触了我国的工人、农民、渔民、教授、学生、解放军战士、售货员、演员、手工艺艺人。《愚公移山》由12部各自独立的影片组成:《大庆油田》、《上海第三医药商店》、《上海汽轮机厂》、《一个妇女,一个家庭》、《渔村》、《一座军营》、《对一座城市的印象》、《球的故事》、《秦教授》、《北京京剧团排练》、《北京杂技团的训练》、《手工艺艺人》。在《愚公移山》的整个拍摄过程中,伊文思始终忠于自己的感受,并尽一切努力保持拍摄的独立性,——这是整个拍摄过程中他所关心的最大的事情。影片的资金来源于法国国家电影中心,以及后来他们个人的追加款,拍摄的方法是以“民主”的电影方式让“人民”说话,“在这个意义上,影片超越了我们”。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一直毫不妥协地与中国行政机关对他们拍摄与剪辑的干涉进行斗争,拒绝拍摄完美无缺的“大寨”和被排练的喀什街景,宁愿把不能用的胶片扔到垃圾桶里去,拒绝执行文化部提出的61条修改意见。他们坚持要让在摄影机后面的必须是一个中国人:“他们中的一个”,而不是一个欧洲人,为此不惜耗费了几乎两个月的时间和八千米的胶片来培养中国的摄影师。在无法被西方商业渠道所接受的情况下,他们自己组织和完成了一切影片的发行和放映。因此,不能认为《愚公移山》是宣传,因为在《愚公移山》中我们看到了与当时的宣传完全背道而驰的立场和观点,它包含了对当时中国的很多怀疑和不认同,比如他对清华大学生的批评:“对世界上发生的事一无所知,他们是在这种空白的环境下长大,生活的。他们对自己的历史不了解或所知甚少,他们只会依照学到的教条来和我们谈论长征、延安、解放前的中国、资本主义、修正主义等。”纪录片的第一生命是真实。纪录片的真实性不仅要靠有真实的画面,还要靠有真实的声音。2、同期声同期声也是纪录片的重要表现手段。同期声是指在拍摄过程中,与画面同步记录下来的和事件相关的人物语言与现场音响。因为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视听统一的世界,如果纪录片中只有画面而没有同期声,那么所有的一切都值得怀疑。纪录片运用同期声有什么作用呢?一、同期声直接揭示主题:1.同期声可“以小见大”。纪录片的同期声往往有多个层次,有多种用途。对小的题材进行联想式思考或者对有代表性的人物进行挖掘式的同期声,可以从中引申出一个较深的主题来,即“小”声音见“大”主题。2.同期声可“一针见血”。同期声往往能够一语道破主题,带给观众深思。孙增田获得亚广联大奖的纪录片《最后的山神》,以真实的画面纪录为主,客观而有限的背景解说,通过人物的行动和场景画面纪录,表现了我国北方大兴安岭鄂伦春族一户人家的生活。片中的孟金福是鄂伦春族最后的萨满,每年去森林中打猎、祈祷、敬山神。这个纪录片包涵了现场自然音响、音乐和同期声,但这些声音因素只是作为人物活动的伴生物,在不同的场景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孟金福说,“山上舒服,在家里不行,三天两头就感冒,在外头不感冒。”像这样富有个性的同期声并不多,但却是孟金福自己的话。宝岛台湾纪录片《歌舞中国》中,通过不同时代的舞者的同期声,很好地体现了不同时代舞者“为梦想追逐”的主题。——导师梁一是上一辈子的人,跳舞,是他一生的梦想。“……从那一天开始,也就是1949年的8月份,现在也是8月份,整整51个年头。这51年,我没有断过,我天天跳!”这句同期声道出了片子的主题:他用一生去追求自己的舞蹈梦。——扬扬是上海人,从小喜爱舞蹈,立志成为中国最优秀的爵士舞者。“当我收到大学的通知书的同时,我也收到了我老师的一封信,他希望我能继续跟他学习舞蹈。我几乎连考虑都没有,就跟着梁一老师学艺。”这段同期声揭示了扬扬坚持梦想的决心。其中的同期声娓娓道出了片子的主题:他们在下定决心要追求梦想的时候,是破釜沉舟的,他们愿意燃烧生命追寻梦想。获广东新闻奖的纪录片《西南出海大通道》第二集《向往大海》,片中小学老师说:“第二课是《小站》。《小站》这课的内容主要让你们了解车站是怎么样理解的……”在中国西南边远山区,孩子们没见过火车,更没见过大海,只是从书本上知道通过一个个车站的连接就能把他们带到大海的怀抱。短短两句话,就道出西南边远山区严重闭塞的状况。山里的老人守候着铁路大桥一天天长高长大,等待着大桥修好后能把他带到很远很远的地方。片中老人说:“海边?太想去了,去到大海看看,看看世界上的事情。世界有多大呢?世界嘛,没去过。”这些让人啼笑皆非的话语,道出了长年居住在几乎与世隔绝的西南边远山区老人的蒙昧与梦想,强化了打造西南出海大通道,加快大西南开放建设,造福西南人民这个大主题。二、同期声直接构成纪录片主体内容各类型的现场声效和人物同期声逐渐取代不必要的冗长解说,已成为电视纪录片的新时尚。穿插在现场纪实画面之间的同期访问谈话,直接向观众叙述,不仅提供了背景材料,发表了议论,又避免了编导的主观介入,使作品更加客观、公正和可信。三、同期声叙事推动情节发展同期声参与叙事结构,推动情节发展最明显的是表现在调查类的纪录片中。央视《新闻调查》有一集《眼球丢失的背后》,是说北京的一名医生为了救病人,没有经过死者家属同意就到太平间私自偷取眼球。在眼球丢失的背后还隐藏着什么?这样的行为是否触犯了法律?片子中死者的丈夫、医生、医生以前的病人、医院的其他工作人员、有关的医学界和法律界权威人士等的同期声表述参与片子的结构,推动情节层层递进。记者:“你觉得医生的动机是什么?”死者丈夫:“我觉
本文标题:第六章电视纪录片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151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