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概述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历史分期,按照以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中心,结合历史发展阶段特征和文学创作发展状况的原则,分为五个时期:一、先秦——萌芽产生期;二、汉魏六朝——发展成熟期;三、唐宋金元——深入扩展期;四、明清——繁荣鼎盛期;五、近代——中西结合期。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先秦时期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纯粹的、单一的。“《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文质彬彬”第二,先秦时期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和哲学、政治思想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各种有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派别都是从著名的哲学、政治思想派别中派生出来的,不少重要的文艺思想甚至是蕴涵于哲学、政治思想体系之中,而不是以论述文艺的形式表现出来的。儒家的“仁政”学说——“与民同乐”美学思想——“风雅比兴”与“实录”原则。庄子关于“虚静”、“物化”的论述,关于“有无”、“形神”关系的沦述,关于言意关系的论述,都成为后代文艺创作理论的重要依据。第三,先秦时期的文学思想和艺术思想、文学理论批评和艺术理论批评,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难以截然分开,而且很多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都是从艺术思想、艺术理论批评中引申出来的。“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在先秦找到渊源。第二章儒家的文学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荀子:《乐论》、《天论》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1.文艺与道德修养、政治外交活动的关系《论语·泰伯》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3.论文学的社会作用《论语·阳货》篇记载道:“子日: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是就文学作品的审美作用而言的,故而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四一书章句集注》)“观”,是就文学作品的认识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郑玄注说:“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说:“考见得失。”“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论语集解》引孔安国云:“群居相切磋。”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是“和而不流”。“怨”,是就文学作品的于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引孔安国说:“怨刺上政。”“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以意逆志”《万章》篇: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两种说法:一是“意”指读诗人之“意”,即是读诗人自己对诗篇内容的理解,由此出发去求诗人之志。后汉赵岐说:“志,诗人志所欲之事。意,学者之心意也。”“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是为得其实矣。”朱熹于《四书章句集注》中也说:“当以己意逆取作者之意,乃可得之。”二是清代吴淇认为,此“意”乃系指客观地存在于诗篇中之“意”。《六朝诗选定论缘起》:“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为舆,载志而游,或有方,或无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诗论诗,犹之以人治人也。”第三节荀子对儒家文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荀子直接沦述文学的言论并不多,但是他有反对墨子《非乐》篇思想、专门论述音乐理论的《乐论》,后来代表儒家文艺美学思想的经典文献《礼记·乐记》,就是在荀子《乐论》的基础上形成的。所以荀子的文学思想也是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派生物。他的文艺思想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天行有常”的自然观对他的文学思想的影响。《天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架亡。”“制天命而用之”突出强调人在文艺创作上的主观能动性。《劝学》篇中说:“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故诵数以贯之,思索以通之,为其人以处之,除其害者以持养之,使目非是无欲见也,使耳非是无欲闻也,使日非是无欲言也,使心非是无欲虑也。”第三章道家的文学观老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庄子:“无乐之乐”、“解衣般礴”、“言意之表”第二节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无乐之乐”“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秋水》《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这种哲学观点反映在义艺美学方面,就形成崇尚天然、反对人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创造原则。故绝圣弃知,大盗乃止;擿玉毁珠,小盗不起;焚符破玺,而民朴鄙;掊斗折衡,而民不争;殚残天下之圣法,而民始可与论议。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师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绝钩绳而弃规矩,攦工倕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故曰:大巧若拙。《胠箧》庄子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文艺美学思想“解衣般礴”《田子方》篇云: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儃儃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臝。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言意之表”从运用语言文字来写作的文章(包括文学在内)来说,即要不受语言文字局限,而求之于“言意之表”,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妙理”。《秋水》篇说:“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焉。”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司马迁继承了孔子“诗可以怨”的思想,结合西汉今文经学理论,在评论屈原的作品基础上扩展为“发愤著书”说。司马迁所谓的“愤”,有时就是“怨”;他认为在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上,真正伟大的优秀的作品,大都是作家坚持自己进步的理想或正确的政治主张,在遭到反动势力迫害后,为了反抗这种迫害而坚持斗争的产物。“发愤著书说”开创了中国古代文论中特有的“诗穷而后工”的思路。对后来的一些重要文艺家如白居易、韩愈、欧阳修、王世贞、李贽、金圣叹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礼记·乐记》在文学批评史的地位和内容《礼记·乐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音乐美学著作,由于诗乐关系极为密切,实际上也是一部重要的文学理论著作,是儒家文艺思想的纲领性文献。作者是毛苌。第一,音乐的本源在人心感物。“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旎,谓之乐。”这里提出了“物一心一声一音一乐”的音乐本源论。第二,音乐对社会政治有重大的反作用。它说:“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提出的是“声—音一乐一心—物(社会政治)”的音乐作用论。第三,《乐记》强调了音乐表现感情的特点,同时指出音乐创作必须有高度的真实性,应当是人的真实感情的自然流露。其云:“是故情深而文明,气盛而化神,和顺积中而英华发外:唯乐不可以为伪。”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价值曹丕的《典论·论文》乃是由经学时代转向玄学时代,在文艺思想发展和文学理论批评方面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篇纲领性文献。它宣告了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经学时代文学理论批评的暂时告终,以玄学思想为主导的新的文学理论批评时期的开始。第三节陆机《文赋》论文学的构思与创作陆机的《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一篇名作。它沿着《典论·论文》的方向,着重探讨文学的内部规律,第一次全面系统地研究了文学创作的基本理论,后来两晋南北朝的文学理论批评是按《文赋》的路子继续发展的。《文赋》的中心是论述以构思为主的创作过程。陆机在《文赋》的小序中对《文赋》的写作目的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曾作了明确的叙述。“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嵇康等人的文学批评思想嵇康的文艺批评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声无哀乐论》一文之中。在这篇文章中他主要表达了“音乐的变化和美与不美,与人在情感上的哀乐是毫无关系的”这一思想对两汉以来把音乐简单等同于政治,完全无视音乐的艺术性,甚至要它起到占卜作用等方面具有巨大的进步意义。文心雕龙的体例刘勰在《序志》篇中清晰的说明了本书的创作构架。《文心雕龙》全书由50篇论文组成,是一个自觉而严密的理论体系:(1)、前五篇《原道》、《征圣》、《宗经》、《正纬》、《辨骚》,是全书的总论,即刘勰自己所说的“文之枢纽(关键)”(2)、从第六篇《明诗》到第25篇《书记》,是20篇文体分论,即刘勰自己所谓的“论文叙笔”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钟嵘基本的文学思想《诗品》每卷卷首各有一篇序言,因其内容贯通,今本多合为一文,列于书前。其中阐发了钟嵘基本的文学思想,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关于诗歌的本质、特征以及诗歌创作与鉴赏批评的理论,概言之就是:感情论、自然论、风骨论、滋味论。感情论——诗歌的本质是表现人的感情“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诗品序》“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月祈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嘉会寄诗以亲,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上有解佩出朝,一去忘反;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诗品序》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唐宋金元时期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的基本特点1.唐宋金元时期在文学的审关特征的研究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对以意境和韵味为中心的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理论,从各方面作了相当深入的研究2.出现了大量“诗禅合一、韵味无穷”的诗歌意境3.提出了“为民请命”和“不平则鸣”的创作原则4.出现了大量的诗话和词话的批评形式杜甫的诗歌理论杜甫的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传神,为此文学作品需要具有以下几点特征,方能具备传神品格。1.文学艺术创作都必须写出风骨,方能传神。2.杜甫认为真实、自然是艺术作品传神的关键。3.艺术作品传神的效果是艺术家长期创作经验的积累与对艺术创作技巧转精心钻研的结果。4.要达到神化的水平,诗人只需要有充沛的灵感,需要具备深厚的学问。第三节殷璠的兴象论和王昌龄的诗境论殷播,丹阳(今江苏丹阳县)人,大致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代表作《河岳英灵集》殷璠的文艺思想以提倡“兴象”为中心,深入地论述了诗歌的风骨、声律和神、气、情等问题。“兴象”是殷播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它是指诗歌中完整的市美意象,不过,这种,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然而它又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元和体元和体是当时人们对元稹、白居易诗歌创作中和新乐府不同的另一部分诗歌的称呼。第二节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论和梅尧臣的“平澹”论欧阳修在文学思想上最有价值的是他发展了韩愈“不平则鸣”的思想,提出了“穷而后工”的重要见解。欧阳修认为,诗人在政治上不得志,受到排挤,借诗文来寄托其济世安民的壮志,抒发心中苦闷、忧思、感慨之情,往往能产生深刻优秀的文学作品。予闻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夫岂然哉?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也。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簸水涯。外见虫鱼
本文标题: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25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