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十八个必考文言虚词用法索引•1·而•2·何•3·乎•4·乃•5·其•6·且•7·若•8·所•9·为•10·焉•11·也•12·以•13·因•14·于•15·与•16·则•17·者•18·之而★★★★★①吾尝跂而望矣②弃甲曳兵而走(《寡人》)③项王按剑而跽曰……⑵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谓语,译为“着、地”或不译。1.作连词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③惑而不从师⑴表转折关系。然而、可是、却。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⑶表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①剑阁峥嵘而崔嵬。②蟹六跪而二螯。③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⑷表示并列关系。“又”、“和”或不译。①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②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⑸表示承接关系。“就”或不译。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所不在也。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②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⑹表示递进关系。而且、并且、更。⑺表示因果关系。因而、因此。2.作代词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②某所,而母立于兹。你,你的。⑻表示目的关系。来,用来。3.与其它虚词连用,构成复音虚词。①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③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④俄而百千人大呼⑤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⑥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寻而、既而、已而、俄而、继而】等,表示时间短暂。译为“不久、一会儿”【而已】在句末表限止语气,相当于“罢了”。【而后】才,方才;然后。索引兵者,诡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而(1)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而(2)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而(3)青于蓝,更胜其父。婉贞博学而(4)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而(5)思也。三思而(6)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而(7)所谓小女子而已,乃巾帼英杰而(8)。•1、连词,并列关系•2、连词,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3、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4、连词,递进关系5、连词,修饰关系•6、连词,承接关系7、代词,同“尔”,可译为你•8、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1.疑问代词①大王来何操?②却看妻子愁何在。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②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寡人之于国也》①其间旦暮闻何物?②然则何时而乐耶?⑴作宾语,什么,哪里⑵作谓语,用于询问原因,后常有“哉、也”等疑问语气词,译为“为什么”。⑶作定语,什么、为什么何★★★★2.副词①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③若为佣耕,何富贵也?3.固定结构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②无何,宰以卓异闻。③何以战?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⑴程度副词,多么。【何如】怎么样,怎样⑵疑问副词,怎么,哪里。【何以】拿什么、凭什么【无何】不久,没多久。索引“徐公何(1)能及君也?”本谬也,然其妻如此言者,何(2)也?其所据何(3)为?原其理,乃爱之深也。嗟乎,情之误,何(4)其大也!然何(5)人能忘情耶?何以(6)除此弊,望君教我以良策,何如(7)?(1)副词,用在动词前,表疑问,怎么。(2)疑问代词,表原因,后面常带语气助词“哉”“也”;相当于“为什么”、“什么”、“什么原因”。(3)代词,做宾语,什么。(4)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相当于“多么”。(5)代词,做定语,相当于“什么”。(6)即“以何”,介宾短语,用在疑问句中作状语,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7)即“如何”,表示疑问或反问,相当于“怎么样”、“怎么办”。1.作代词①方其破荆州,下江陵……《赤壁赋》②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④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勾践灭吴》⑴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们)、它(们)”,“他(们)的、它(们)的”。⑵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的、我(自己)”或“你、你的”。其★★★★★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①则或咎其欲出者。②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③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⑶指示代词,多表示远指。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表近指时译为“这(些)”)⑷指示代词,其中(的)。2.作副词。①吾其还也.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⑴表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要)”。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⑵表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其孰能讥之乎?②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崤之战》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②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②其若是,孰能御之?4.作助词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⑴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⑵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3.作连词索引•狐谓狼曰:“羊肉其(1)鲜乎!君其(2)有意,叼其(3)一而啖之,得饱其(4)口福。”狼曰:“其(5)如猛犬何?”狐间于犬曰:“羊数詈lì言,其(6)言不堪入耳,君乃无所怒,其(7)无闻邪,其(8)畏主人邪?及其(9)嬉逐,愿为一雪其(10)耻。君其(11)许之!”犬笑曰:“欲加之罪,其(12)无辞乎?”犬乃悟狐之野心,知路曼曼其(13)修远矣,护羊愈谨。狐与狼遂去。(1)副词,表揣测语气,大概、或许。(2),连词,表假设,如果。(3)指示代词,其中的。(4)第一人称代词,自己的。(5)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又。(6)第三人称代词,他的。(7)(8)连词,连用,表选择,是……还是……。(9)第三人称代词,它们。(10)指示代词,那种。(11)副词,加强祈使语气,表希望、要求,相当于“一定”、“还是”。(12)副词,表反问语气,难道、怎么。(13)音节助词,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1.作介词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②吾今以此书与汝别矣①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②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屈原列传》)③以勇气闻于诸侯。⑴表示动作行为使用的工具、方式。译为:“拿”、“用”、“把”。⑵表示动作行为赖以实现的条件(表示凭借)。译为:凭,靠。凭着、凭借。以★★★★★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④奉宣室以何年?(在)⑶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⑷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②以促织富。③而吾以捕蛇独存。④仆以口语遭此横祸①余船以次俱进。(《赤壁之战》)②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五人墓》⑸在单句中,与名词或代词等组成介宾短语作状语,表示原因。译为:因,因为,由于。⑹表示论事的标准或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用(凭)…的身份、按(以)…(论)⑺“以”与方位名词“上、下、前、后、东、西”等连用,表示时间、方位或数量等,用法及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2.作连词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忽魂悸以魄动。(《梦游天姥》)①退而论书策,以舒其愤。《报任安》②作《师说》以贻之⑴表示并列。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或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不译。⑵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而”“来”“用来”等。①樊哙侧其盾以撞。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②各各竦立以听。(《促织》)③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①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②古人之观于山川、草木……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⑶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不译。⑷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地”、“着”,或不译。⑸表示因果关系,放在复句中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由于”。①以啮人,无御之者。②骥一日千里,车轻也;以重载,则不能数里。(《吕氏春秋》)①生以辱,不如死以荣。(《曾子制言》)②戎众以无义。(《公羊传》)①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六国论》)②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谏之路也。⑻表示动作行为的结果。译为“以致、从而”。⑹表示假设关系,用在复句前一分句开头。可译为“如果”“假如”。⑺表转折关系,译为“然而、却、可是”等。4.固定结构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②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①是以肠一日而九廻。《报任安书》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看作)。【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3.作副词(相当于“已”,译为“已经、已”)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索引•“秉烛夜游,良有以(1)也。”若以(2)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以(3)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以(4)书为伴,弃险以(5)远则不敢至之怯,慕“拥火以(6)入深穴“之勇,醉“木欣欣以(7)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畅游书海以(8)极夫天地之乐,如此,以(9)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以(10)一冤之故而弃心神之逸?以(11)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虽以(12)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以(13)权贵交,以(14)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必用,忠不必以(15)”之叹。(1)名词,原因。(2)动词,认为。(3)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凭借。(4)介词,把。(5)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6)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另说表修饰(7)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8)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9)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10)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因为”。(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1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1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14)助词,与“上”组合,表界限或范围。(15)动词,可译为“用”。1.助词①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①沛公不先破关,公岂敢入乎?②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①其皆出于此乎?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⑴表疑问语气。吗、呢。⑵表示反问语气。吗、呢。⑶表推测或商量语气。吧。乎★★★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②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4)表感叹或祈使语气。啊、呀。(6)作形容词或副词词尾。……的样子、地。①危乎高哉!②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滕王阁》2.用作介词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③叫嚣乎东西,隳突乎南北。(《捕蛇者说》)相当于“于”。译为“在”、“比”、“对”、“对于”等。索引•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多人死乎(2)是,而操此业不辍,问其故,曰:“可塞赋敛也。”嗟乎(3),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4)!而王胡为乎(5)好乐甚?若王专于理事,必恢恢乎(6)而有余,则王之所为其胜乎(7)好乐者也。臣之驽顿,所言者谬,王能谅之乎(8)?(1)句末语气助词,表揣测,相当于“吧”。(2)介词,相当于“于”,“在”。(3)(4)句末语气助词,表感叹,相当于“啊”“呀”。(5)句中语气助词,表停顿。(6)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地”。(7)介词,表比较,相当于“比”。(8)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1.作副词①乃取一葫芦置于地。②乃入见。③陈涉乃立为王。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②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②今君乃亡赵走燕⑴表承接,译为“于是、就”。⑵表限止,译为“才、这才、
本文标题:文言文虚词小短文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712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