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的动宾关系
2005-2-222文言词类活用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用法是指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一部分实词(也有个别虚词)在一定的条件下临时改变原来所属那类词的语法功能而作另一类词用的现象。识别词类活用主要根据上下文从语法角度去分析。文言词类活用种类•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一1、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2、遂王天下。3、面山而居。4、范增数目项王。5、策蹇驴,囊图书。两个名词相连,既不是并列关系,又不是修饰关系,便是动宾关系或主谓关系,其中一个必然活用为动词了。用鞭子赶着瘸驴,用口袋装着图书1、驴不胜怒,蹄之。2、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3、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名词活用为动词二名词后面紧跟代词,该名词便活用为动词。1、子谓公冶长:“可妻也。”2、左右欲刃相如。3、寡人欲相甘茂,可乎?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名词活用为动词三名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便活用为动词。因为能愿动词与及物动词组成合成谓语,名词前面放上能愿动词,等于名词处在动词的位置上,所以它便活用为动词。妻:娶妻子甘茂做相1、从弟子女十人所,皆衣缯单衣,立大巫后。2、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3、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4、秦师遂东。5、距关勿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名词活用为动词四名词前有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作状语,则该名词活用为动词。穿着绸子单衣所以英明的君主,不给没有功劳的臣子封官,不让不勇敢战斗的士兵受赏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2、今王鼓乐于此。3、一狼洞其中。4、沛公欲王关中。名词活用为动词五名词后面带了介词结构作补语,这个名词便活用为动词。演奏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2、是以,令吏人完客所馆。3、食吾之所耕,而衣吾之所蚕。名词活用为动词六名词用在“所”“者”结构中,便活用为动词。1、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2、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3、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名词活用为动词七名词用“而”同动词或动宾词组连接时,便活用为动词。四、名词作状语见课本名词作状语囊括风驰电掣车载斗量虎踞龙盘火热雪白历史地分析问题名词+动词偏正关系1、嫂蛇行匍伏。2、子产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儿啼。3、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4、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一)表比喻,译为“象……一样”“象……似的”名词作状语(二)1、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2、田单乃起,引还,东乡坐,师事之。3、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4、楚田仲以侠闻,喜剑,父事朱家。表示对人的态度。名词作状语(三)1、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2、刘备、周瑜水陆并进。3、赵襄王郊迎甘罗。4、沛公已去,间至军中。5、变姓名,诡踪迹,草行露宿表处所。译时在名词前加介词“在”“到”“由”“从”等。1、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3、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名词作状语(四)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凭借和方式。时间名词作状语(五)1、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2、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4、乃自强步,日三四里。表示每一。表动作的频率或经常性,译为“每天”“每日”“每年”。时间名词作状语(六)1、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2、先主曰:“善!”于是与亮情好日密。3、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表示渐进。1、日吾来此也,非以翟为荣,可以成事也。2、日宋之盟,屈建问范会之德于赵武。时间名词作状语(七)表示往昔。译为“从前”“往昔”方位名词作状语1、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2、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单纯的方位词“东”“西”“南”“北”等在行为动词前作状语,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翻译成现代汉语时,常常需加介词“往”“向”等来理解。小结: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辨析1、通过句子或上下文的意思来确认。[辨析]例如“斗折蛇行”“老人儿啼”,如果是主谓结构,意思就是“蛇爬行”“小儿啼哭”,这显然与全句意思有很大出入。2、结合分析句法关系来确认从两方面着眼:一是弄清动词的施事者(主语)嫂蛇行老人儿啼二是看主语与用作状语的名词是否是并列关系。少时,一狼迳去,其一犬坐于前小结:普通名词作状语和一般主谓结构形式辨析名词活用作动词规律小结•宾语前的名词•状语后的名词•补语前的名词•谓语部分的名词若无动词时,则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2、楚左尹项伯者,素善留侯张良。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4、上多足下,故赦足下。形容词+宾语形容词活用形容词活用作名词1、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3、瑜等率轻锐继其后。4、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形容词做主语或宾语数词活用为动词1、不嗜杀人者能一之。2、一法度衡石丈尺。3、骐骥一跃,不能十步。4、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5、六王毕,四海一。6、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数词+宾语数词前,仅有能愿动词处于谓语位置,前后无其他动词充当谓语。动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名词1、吾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2、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如果在谓语动词前或后出现了动词,且具有明显的表示人或事物的意义时,即可判断动词活用成了名词。这一名词一般出现在句中主语或宾语的位置上,有时前边有“其”字或结构助词“之”。5、与吾父居者,今其室十无二三焉;与吾居十二年者,今其室十无四五焉。数词活用作名词其它词数词用作动词。如:六王毕,四海一。朝辉夕阴,气象万千。学习文言词类活用知识,要注意掌握和积累典型的例子。对于不典型的甚至模棱两可的可不必纠缠。此外,不能只满足于能说出来某词是什么活用现象,还要能够准确地解释和翻译活用词。从高考的角度说,一般不考这是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考查较多的是某个词在某个句子里面是什么意思。使动用法特殊的动宾关系意动用法为动用法意动用法意动用法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活用作有“认为”“以为”意义的动词,表示“(主语)认为(宾语)怎样”或“(主语)把(宾语)当作什么”。结构方式:【动+宾】=【以】+宾+【为】+动译为:“以……为……”、“认为……是……”、“把……当作……”动词意动用法动词谓语对于宾语含有“认为它怎么样”的意思的叫做意动用法。结构方式:【动+宾】=【以】+宾+【为】+动译为:“以……为……”、“认为……是……”、“把……当作……”形容词意动用法1、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2、梁以此奇籍。3、孔子登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由形容词活用而来的动词,表示主观上认为(觉得)宾语所表示的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滕公认为其言出众不凡,其貌壮美项梁以此认为项羽不平凡觉得鲁国小了,登上泰山就觉得天下小了名词的意动用法1、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孟尝君客我。4、鱼肉百姓名词用作意动,是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译为:“以……为……”、“认为……是……”、“把……当作……”粪土当年万户侯。孟尝君客我。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意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认为(觉得)……怎么样”。(2)“把……当作……看待”。如:译为“成名因为它小,认为它是劣等货。”如:译为“孟尝君把我当作客人看待。”(3)“对……感到怎么样”。如:孟尝君客我。且庸人尚羞之。译为“就连庸人尚且对这感到羞辱。”成以其小,劣之。使动用法所谓使动,就是动词对于它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含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包括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基本结构形式:【动+宾】=【使】+宾+动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活用为使动动词的使动用法包括不及物动词使动和及物动词使动两种。表示使宾语产生某种动作行为。(一)不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1、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之)也。2、项伯杀人,臣活之。3、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4、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二)及物动词活用为使动。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形容词的使动用法1、今媪尊长安君之位。2、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3、春风又绿江南岸。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名词的使动用法(1)1、尔欲吴王我乎?2、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3、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名词的使动用法(2)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名词的使动用法(3)1、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2、筑室百堵,西南其户。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使动用法的翻译格式:(1)兼语式,“使(让)……怎么样”。(2)动宾式。(3)处置式,“把……怎么样”。如:齐威王欲将孙膑。译为“齐威王想让(叫)孙膑做将领。”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如:译为“沛公第二天带领百余骑兵来见项王。”如:秦王恐其破璧。译为“秦王怕他把璧砸破。”•练一练•①生死而肉骨•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③汗牛充栋•④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⑤齐威王欲将孙膑臣:使……臣服肉:使……长肉王:让……称王汗:使……出汗将:任命……为将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宾+动。(1)表施事关系。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其宾语大多指人。可译为“给(替)……怎么样”。如:父曰:“履我。”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2)表目的关系。表示为了某一目的或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既指人又指物。可译为“为了……怎么样”。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动用法为动用法,简言之,即主语为宾语而动。结构方式:[动+宾]=[为]+宾+动。(3)表对象关系。动词对它的宾语是表示施以某一行动。可译为“对……怎么样”,“向……怎么样”。如:关羽、张飞不悦,先主解之。公子为人仁而下士。特殊的动宾关系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为动用法——三者的区别:*使动用法:在客观上使宾语产生变化或造成某种结果。*为动用法:为宾语而行动。*意动用法:主观意念的感觉,只是主观上觉得(认为)宾语怎样了。如:如:如:(大木)匠人斫而小之。[客观上使大木变小了]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天下变小了”只是主观感受]华佗脉之。[有替宾语怎样的意味]
本文标题:文言文词类活用及特殊的动宾关系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071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