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 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走近宋代》精品课件
热烈欢迎各位领导、老师莅临指导(960—1279)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考纲明细1、宋代政治制度的演变2、宋代的经济3、宋明理学4、宋代科技成就:5、宋代的文学艺术。高考试卷考察知识点关键词题型宋代政治2007广东单科4专制皇权的加强参知政事选择题2007·宁夏文综28专制皇权的加强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选择题2008·上海单科A组7中央集权的加强重文轻武杯酒释兵权选择题2008·海南单科6专制皇权的加强二府三司选择题2008·宁夏文综26中央集权的加强通判选择题2009·上海单科5选官制度科举制选择题2009·四川文综13中央集权的加强转运使选择题2009·浙江文综14中央集权的加强通判、路州县选择题2010·山东文综10专制皇权的加强二府三司选择题2010·广东文综14监察制度谏官选择题宋代经济2008·山东文综9城市的发展东京选择题2009·辽宁、宁夏文综26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功能选择题2009·广东文基21商业的发展商业税选择题2009·浙江文综15商业的发展商业税(表格)选择题2011•天津文综卷2商品经济发展商品化程度选择题2011•海南单科卷3城市的发展南宋都城选择题2010·江苏单科21商品经济的发展饮茶、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学材料题宋代文化2007·海南单科6宋明理学原因选择题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宋明理学世界本源选择题2010·上海单科9宋明理学新的角度选择题2010·全国Ⅰ卷文综13雕版印刷文化传播、政府管理选择题2010·全国Ⅱ卷文综15雕版印刷文化传播、儒学发展选择题2008·江苏单科21城市的发展瓦子材料题(2分)考情分析主干知识整合一、宋代的政治制度二、宋代的社会经济三、宋代的思想文化政治经济农业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继续发展;农业产量提高;经济重心南移。手工业(1)冶金业:煤的普遍使用;(2)纺织业:棉花种植推广到长江流域;丝织工艺水平也有所提高。(3)陶瓷业: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浙江龙泉窑等);景德镇成为瓷都。商业思想文化(1)思想:理学产生(背景、代表人物及观点、影响);(2)文化:①科技成就:三大发明、沈括《梦溪笔谈》;②文学艺术:宋四家(书法)、山水画与风俗画、宋词(代表人物及作品)、小说(话本)。③世俗文化:娱乐场所的出现及文学艺术的平民化趋向。中央:相权被一分为三:枢密院掌军权,三司(度支、盐铁、户部)掌财政,宰相仅有行政权;设参知政事等副职牵制长官权力。地方:削弱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文臣任州郡长官;地方行政出现的设置(通判、转运使)(1)坊市界限打破,突破原先时间、空间的限制;(2)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督;(3)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都市商业繁盛;(4)城市出现了娱乐场所“瓦肆”;(5)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6)海外贸易得到拓展(范围、规模等)。消极:以三纲五常维持专制统治,压制扼杀人的自然欲望和创造性。适应了统治阶级压制人民的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积极: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特征: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道德,自我调节,发愤图强,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凸现人性。主题一:矫枉过正留后患,风物长宜放眼量请以“藩镇割据”“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积贫积弱”为中心词,写一篇有关宋朝政治制度的短文(120字左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历史是复杂的。有时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会导致新问题的产生。历史的方法,辩证的方法把历史事件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去评价;试举两例,加以说明。1959年,北京最高的建筑是新建的民族饭店,高47.4米,为当时的北京十大建筑之一。如今北京最高的建筑是高330米的国贸大厦。然而,人们至今仍然肯定民族饭店在新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这提示我们,对历史现象的评价应A.以今人的标准来衡量B.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C.主要看对后世的影响D.注重使用比较的方法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写道:“那个时候的天下滔滔,多的是泥古而顽梗的士人……如果没有‘中体’作为前提,‘西用’无所依托,它在中国是进不了门,落不了户的。”陈先生评价历史事物的方法是A.阶级斗争分析法B.“三个有利于”标准C.把历史事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D.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BC黄氏之说,根本上不脱儒家思想理路,却将儒家政治、社会观推演为一更具民本精神之制度化蓝图……若以为其所论仍与“现代”不侔(móu,相当)而定其为无新见,则失于以“现代”事物为绝对尺度。——赵轶峰《十七世纪中国政治、社会思想诉求的维度》链接高考材料主张用什么方法去评价黄宗羲的思想?运用这一方法,评价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8分)方法: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历史的评价);进行全面的评价(辩证的评价)。评价:否定了君主专制制度,为资产阶级建立政权提供了制度设计,适应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主要代表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其实质是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权利。主题二:中西对比现差距,左顾右盼生光辉【材料一】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对整个欧亚大陆有重大的意义。商业革命的根源在于中国经济的生产率显著提高。……宋朝时期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斯塔夫里阿诺斯(美国)《全球通史》【材料二】(16世纪)这些私人的商业贸易垄断公司不但控制某些地区的贸易,进行殖民掠夺活动,也起到了为本国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作用,如英国、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等。这些商业经营上的巨大变化导致了所谓“商业革命”的发生。商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西欧商业资本的发展,成为“促使封建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过渡的一个主要因素”。——马世力《世界史纲》(1)材料一中“商业革命”与材料二中“商业革命”所产生的最终结果有何不同?(2)简析宋朝的“商业革命”为什么未能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1)前者没有改变原有生产方式(生产关系),而后者实现了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2)①经济:传统的自然经济阻碍了新的生产关系的萌发;②政治:重农轻商的传统政策阻碍商业发展;③文化:宋明理学的保守性使社会陷于僵化;科举制度限制了新观念的萌发。在中世纪的大部分时间内……西方都是欧亚大陆的不发达地区。然而西欧的这种不发达较之中国的发达反而是一种优势,因为中国的发达反过来成为抑制其进一步发展的因素……西欧人却恰恰因为自身比较落后,所以他们渴望学习,并积极创造。他们拿来了中国的文明,竭尽全力发展它们,并将其用于海外扩张。这种扩张反过来又引致更大的技术进步和更多的制度变化。最终结果是中世纪文明转变成现代文明,而欧洲人则成为这一转变的先锋和受惠者。——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我变:为什么三大发明在明清之际未能起到促进中国社会变革的作用?从全球史观、文明史观分析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的影响。“全球史观”,又称整体史观。它把人类社会的历史发展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不论是东学西渐还是西学东渐的过程,都从不同程度上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大进步。“文明史观”,东学西渐与西学东渐是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学习交流,推动了各自文明的向前发展,从而在整体上推动了世界发展。仿真高考我们专注于两个主题——“传统”和“交流”——的研究,以此来理顺世界历史。这两个主题集中反映了人类发展的最重要的特征,概言之,它们可以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原因作出解释。——[美]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结合宋朝和明清时期的中西交流史实,谈谈你对这段材料的认识。宋元时期,东西方文化交流更多表现为“东学西渐”,如中国古代三大发明向西方的传播,推动了西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而在明清时期,在西方社会的近代化进程不断加速的背景下,东西方拉开了差距,更多的时候,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却表现为“西学东渐”的过程,也就是中国社会不断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世之小人,书字虽工,而其神情终有睢盱侧媚之态。——《东坡题跋》“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必先成竹于胸”……“意在笔先,神在法外”。——《苏东坡全集》书必有神、气、骨、血、肉,五者缺一,不成为书业。——苏轼《论书》欣赏苏轼的书画作品并据材料二指出苏轼在书画创作方面的主张。书品体现人品,人品重于书品;主张有意无法,追求个性;追求写意和传神,体现作者的境界和情趣。主题三:文化昌盛属雅宋,星河灿烂时代风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据材料三,指出苏轼的这首词有什么风格?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感,表现出强烈的历史责任感。结合时代背景,谈谈苏轼的书画与诗词艺术为什么会具有这样的特点?社会环境:天下分裂,战乱频仍;——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经济环境:经济繁荣,尤其是城市经济繁荣;——追求个性自由文化环境:重视文治、尊重知识、重视教育;——追求意境思想环境:理学和士人阶层兴起。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君主虽以制命为职,然必谋之大臣(宰相),参之给(给事中)舍(中书舍人),使之熟议,以求公议之所在……此古今之常理,亦祖宗之家法也。——朱熹材料反映了朱熹什么思想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主张产生的背景。这体现了当时知识分子怎样的愿望?思想主张:反对君主独裁。背景:宋代商品经济繁荣,科举制发展,崇尚重文国策。愿望:知识分子以天下为己任,要求参与国家政治。主题四:繁华落尽随风过,千秋功罪任评说对于宋朝在中国古代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地位,历来有不同认识。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有四个盛世即汉、唐、明、清,而宋朝则是“积贫积弱”;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朝虽不能说是盛世,但其社会是继续发展的。一种意见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的高峰在唐朝;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在宋朝。一种意见认为,宋朝政策因循保守,社会相对封闭,没有多大作为;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封建社会中承上启下的转折时期。评材料中关于宋朝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政治上:局部统一;加强中央集权。完善了科举制度,文官制度成型经济上:商品经济高度发展,城市繁荣;纸币。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文化上:古代科技发展新高峰,三大发明。理学产生和发展。宋词成就突出,市民文学出现(新特点)阶段特征
本文标题:高三历史二轮通史复习《走近宋代》精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03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