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人事档案/员工关系 > 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
一片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时间被一个人一点一点全部栽上树,荒山有了生机,大家相信这是真的吗?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位这样的人物,他或许就是中国的“愚公”。植树的牧羊人让·乔诺把目标记在心中,我们就有奔头了1、默读课文,概括文章内容,理清故事情节。2、学习按时间顺序叙事的写法,通过人物细节描写分析人物形象。3、感受人物崇高的品质,学习牧羊人心无旁骛、专心致志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环保意识。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为背景。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作者简介《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把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荒原的植树工作上,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作品简介给蓝色的字注音慷慨光秃秃薰衣草帐篷废墟坍塌戳琢磨酬劳山毛榉流淌浇灌白桦树干涸薄荷溜达缝隙水渠kāngkǎitānchóuhuàxūhéchuōjǔxūnbòhéliūtūpéngzuómotǎngguànféngxìqú解释下列词语废墟:干涸:酬劳:坍塌:不毛之地:刨根问底:沉默寡言:连锁反应:干枯,没有水。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不长草木的地方。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文题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又点明了故事的主人公。同时又让人猜想:牧羊人为何要植树呢?文题作用: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文题解说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孤独的牧羊人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整体感知顺叙。作者与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再次见面所看到的巨大变化、最后一次见面的感受写得详细。1920年后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他,寥寥两句写得简略之极。2、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3、三次见牧羊人三次交往牧羊人的情况高原的情况初遇牧羊人再见牧羊人最后一次相见自信、平和,不爱说话身体还很硬朗;减少了羊群的数量,改养羊为蜜蜂,还是不爱说话;依然心无旁骛地种树已经87岁高龄荒无人烟、缺水、风大气候开始变得湿润,有了三片树林环境优美,气候湿润,人们生活幸福,一切充满了生气文中“1913年”“1920年”“1945年”,前后三十多年,表明时间之长;而对牧羊人几十年植树造林的关注,表明作者对他敬佩,这些都照应了文章开头的第一句话。4、如何理解“想真正了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你认为文中哪些语句照应这句话?第一部分(1):议论。表明观点: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开篇点题,引出下文。第二部分(2-20):记叙、描写。按时间顺序记叙了“我”与艾力泽·布菲老人的三次交往过程及这片山区所发生的巨大变化。(初识植树的牧羊人;故地重游见到变化;最后一次出现奇迹)第三部分(21):抒情。赞颂了牧羊人的崇高精神,表达了“我”对他的崇敬之情。再读课文,合作探究1、第一段的表达方式是什么?怎样理解课文第一段的内容?议论。交代一个好人应该具备的品德——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作用:开篇点题,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并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这大片荒凉的原野、废弃的家园、稀少的人烟、贫瘠的土地、干燥的气候都与后面呈现出来的绿色富饶、生机勃勃、美丽幸福的乐园似的情景形成鲜明对照,突出了牧羊人植树所创造的奇迹。2、第②段中,作者细致描写“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等环境,这对表现主题有什么作用?环境描写。渲染了荒凉的气氛,突出此地环境的恶劣。暗示了种树的艰难,烘托了牧羊人坚韧、顽强的品质。与下文改变后的环境形成鲜明的对比。3、“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的吼叫。”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4.“不晓得,可能是公有地吧!不过管它是公有地,还是私有地,跟我种树有什么关系?”这几句话表达了牧羊人怎样的品格?高尚无私,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财富。5、“这是老人种树带来的连锁效应,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文中所讲的“连锁反应”“奇迹”具体指的是什么?“连锁反应”指种树成林之后,自然环境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原本干涸已久的河床,现在居然流水淙淙,当水回到大地,柳树、牡丹草、野花等一一复现,猎人们回到高地,开始猎野兔或野猪。“奇迹”指牧羊人长年累月地植树,改变了这里原来很差的生态环境,使干旱荒凉的地方变成了郁郁葱葱、富饶丰美、充满生机的地方。6、阅读第⑶-⑾段直接描写牧羊人的内容,概括说说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正面直接的刻画牧羊人的性格,从中可看出他是一个积极生活、态度认真、勤劳不懈、坚韧执着、具有奉献精神的人。7、作者主要采用什么手法刻画人物?作者主要采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对话)描写的方法刻画人物。8、作者在行文过程中前后对比,照应,请写出与下面的句子相照应的句子。⑴“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⑵“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下文与之相照应的句子是“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9、文中作者用了哪些话来赞美牧羊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帝一样创造”;“是我见过的最了不起的奇迹”;“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等。这些话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的无比敬佩之情。10、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本文通过讲述牧羊人用双手把荒地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表达了一种人定胜天的思想。曾经在古罗马时代流水淙淙、人们可以垂钓的地方,现在变成了狂风呼啸的荒漠,这是大自然对人类破坏自然的行为的严惩。但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又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创造了伟大的奇迹,这体现了人类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老人坚持了几十年,把精神和肉体都奉献给了这片土地,使得人们过上了无比幸福的生活。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回报,他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乐观向上的精神对于众生喧哗、唯利是图的现代社会,更具有现实意义。只要心存美好愿望并坚持懈地做下去,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12、本文对你有什么启示?11、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何作用?结尾采用了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表达了作者对牧羊人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对牧羊人所作出的功绩进行了高度的评价和赞扬。照应开头,使文章主题上升到人生哲理的高度(点名了主题),给人以深刻的启迪。1、本文采用第一代人称叙事,请说说这样写有何作用?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补充:记叙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归纳写作方法2、环境描写突出了主题环境描写的作用:①交代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或背景,增加事情的真实性。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心情。③寄托人物的思想感情(表达了……的感情)④反映人物的性格或品质⑤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⑥深化作品的主题。3、融议论、记叙、描写、抒情于一体。文章开篇议论,肯定那种慷慨无私,不图回报,并为后人留下成果的人是好人。接下来,讲述了自己与牧羊人的几次交往,其中有许多细致生动的描写,让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文末抒情,高度赞扬牧羊人所做出的伟大业绩。4、按时间顺序叙事,条理清楚。有照应,有对比。拓展练习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无闻的“种树”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试着为他写一段文字,记录他的事迹,写出你的评价或感受。
本文标题:第十三课《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17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