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件
透镜及其应用中考要求及复习目标:透镜及其应用1、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2、通过实验探究,知道凸透镜成像规律。3、了解凸透镜的应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4、了解近视眼和远视眼的成因与矫正(不考)。5、会画简单的光路图。凸透镜:凹透镜:1透镜中央厚边缘薄中央薄边缘厚2.辨别下列透镜ABCDEF凸透镜()凹透镜()ABDCEF3.凸透镜对光线的作用OF焦点f焦距:结论: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因此凸透镜也叫会聚透镜.OFF结论:凸透镜有两个对称的实焦点,两边的焦距相等。4.凸透镜的实焦点OFOFF5.三条特殊光线总结: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凸透镜过焦点通过光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改变6.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F结论: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后变得发散,因此凹透镜也叫发散透镜.凹透镜有两个虚焦点.FF①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经过左侧焦点;②延长线经过右侧焦点的光线,经过透镜后,平行主光轴;③通过光心的光线经过透镜后方向不变。7.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0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凸透镜以后会变得收拢些。→→8.正确理解“会聚”和“发散”凹镜对光的发散作用是表明光通过凹透镜以后会更散开一些,但是散开不一定不能会聚。二、研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FFf2020/1/21作图研究当u2f时fv2f,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利用通过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2020/1/21FFf当u=2f时v=2f,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2020/1/21FFf当fu2f时v2f,物体通过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2020/1/21FFf当u=f时不成像。2020/1/21FFf当uf时物体通过凸透镜成正立、放大的虚像。2020/1/21规律总结: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2020/1/21规律总结:实像:物近像远像变大,虚像:物近像近像变小。2020/1/21交流合作实验思考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如用手挡住透镜的下半部分,猜一猜,光屏上还能成完整的的像吗?前后的像有何区别?2020/1/21FFf三、眼睛和眼镜产生远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薄,折光能力太弱,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短,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后方。产生近视眼的原因是:晶状体太厚,折光能力太强,或者眼球在前后方向上太长,因此来自远处某点的光会聚在视网膜的前方。2020/1/21(2008)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某照相机的镜头焦距为f,用它照相时.要在底片上成缩小的清晰的像,被照物体与镜头间的距离应该()A.大于2fB.大于f,小于2fC.等于fD.小于fA2020/1/21(2009)图2所示的四幅图中,表示近视眼成像情况和近视眼校正后成像情况的图分别是()A.图甲和图丙B.图乙和图丙C.图甲和图丁D.图乙和图丁A2020/1/21(2010,多选)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清晰的烛焰的像(图7所示),为使光屏上清晰的像变大些,下列调节方法可行的是()A.将蜡烛适当远离透镜,光屏适当靠近透镜B.将蜡烛适当靠近透镜,光屏适当远离透C.将透镜适当靠近蜡烛D.将透镜适当靠近光屏BC2020/1/21(201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总结的三个实验结论如表1,其中正确的是()A、实验1B、实验2C、实验3D、实验2和实验3A2020/1/21(2012,多选)如图所示,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上某位置(图中未标出),点燃的蜡烛放在光具座上的a点,调节光屏的位置,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缩小倒立的像.将蜡烛从a点滑到b点后,再移动光屏,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变小.则()A凸透镜位于a点左侧B凸透镜位于b点右侧C蜡烛在a点时,物距大于二倍焦距D蜡烛在在b点时,像距大于二倍焦距AC2020/1/21(2013,多选)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蜡烛、凸透镜和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图8所示,此时在光屏上得到烛焰清晰的像;若保持透镜位置不动,将蜡烛移到光具座的40cm刻度处,对于此时像的性质判断正确的是()A.一定是放大的像B.一定是缩小的像C.一定是倒立的像D.—定是正立的像AC2020/1/2111.(2014,多选)某同学对凸透镜的光学特性进行研究,完成了下列实验:(1)将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透镜中心12cm处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2)他再将该凸透镜和点燃的蜡烛分别固定在光具座上,移动光屏后得到一个清晰的像,如图,对于上述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凸透镜的焦距f为6cmB实验(2)中,物距u为20cmC实验(2)中,物距u为30cmD实验(2)中,得到的像为放大实像BD2020/1/21
本文标题: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复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219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