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生物必修三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和种群知识点填空(含答案)
1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12课时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向光性是指在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2.发现过程:提出假设→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2)实验探究:①达尔文实验: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此种刺激对下部的伸长区产生影响,造成侧比侧生长快,而出现向光性弯曲。②詹森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传递给下部。③拜尔实验: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其下部分布造成的。④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产生了某种物质,命名为。⑤其他实验:科学家分离并鉴定出生长素的化学本质为。(3)得出结论:植物的向光性是由于照射后,胚芽鞘背光侧的生长素含量向光侧,而引起两侧的生长素含量不均匀,从而造成向光弯曲。3.植物激素是由植物体内产生的,能从运送到,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力的。二、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1.产生:主要合成部位是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等分生能力较强的部位。2.分布:相对集中地分布在的部位。3.运输(1)方式为。(2)方向①运输——生长素只能从向单方向地运输而不能反过来运输。②运输——在成熟组织中的通过筛管运输。③横向运输:在单侧光的照射下,生长素从向光一侧运输到背光一侧;在重力的作用下,生长素从远地一侧运输到近地一侧。第13课时生长素的生理作用一、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作用表现及特点(1)表现:既能生长,也能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2)特点:,即低浓度时促进生长,高浓度时抑制生长,甚至杀死植物。2.具体实例:Ⅰ顶端优势(如图)(1)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2)原因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A→B(用图中字母表示),A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②B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3)解除措施:摘除顶芽。(4)应用:棉花打顶。Ⅱ根的向地性(如图):①生长素的运输方向A→C,A处生长素浓度低→生长。②C处生长素浓度高→生长。23.生产应用:人工合成的生长素类似物,用于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促进、获得无子果实、促使扦插枝条的等。二、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插条生根1.常用方法(1)法:此法要求溶液的浓度较低。(2)法:此法用时较短。2.在探究实验中的自变量为药液浓度,无关变量有处理溶剂剂量、温度、光照等。第14课时其他植物激素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除生长素外,植物体内还存在、、、等植物激素。1.赤霉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2)主要作用:促进,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2.脱落酸:(1)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2)主要作用:抑制,促进。(3)分布:将要脱落的器官和组织中含量较多。3.细胞分裂素:(1)合成部位:主要是。(2)主要作用:。4.乙烯:(1)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2)主要作用:。5.激素间的相互作用: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多种激素共同调节,如的生长素促进细胞的伸长,但生长素浓度增高到一定值时,会促进的合成,使其含量增高,反过来又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的作用。二、植物生长调节剂的应用1.概念: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作用的化学物质。2.优点:容易、广泛、稳定。3.具体应用:(1)用催熟;(2)用溶液处理芦苇可增加纤维长度;(3)用赤霉素处理大麦可简化酿酒工艺、降低成本。第4章种群和群落第15课时种群数量的变化一、建构种群增长模型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2.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1)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2)曲线图:优点是直观。二、种群数量的增长、波动和下降1.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1)含义: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的曲线图,大致呈型。(2)数学模型:①模型假设a.条件:和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b.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②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2.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1)含义:在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呈“S”型。(2)产生条件3自然资源和空间种内斗争加剧出生率降低有限,种群密度增长→天敌增加→死亡率升高→达到平衡(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值”。3.种群数量的波动和下降(1)影响因素:①自然因素: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②人为因素:人类活动的影响。(2)数量变动: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3)研究意义:对有害动物的、野生生物资源的和利用以及濒危动物种群的拯救和恢复。三、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1.原理(1)酵母菌可以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来培养。(2)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情况与培养液中的成分、空间、、温度等因素有关。(3)在理想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型曲线;在有限环境下,其增长呈型曲线。2.目的:初步学会酵母菌等微生物的计数及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的绘制。3.步骤(1)将10mL无菌马铃薯培养液或肉汤培养液加入试管中。(2)将酵母菌接种入试管中的培养液中混合均匀。(3)将试管在28℃条件下连续培养。(4)每天取样计数酵母菌数量,采用方法。(5)分析结果、得出结论:将所得数值用曲线图表示出来,分析实验结果,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4.注意事项(1)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只计数的酵母菌。(2)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减少误差。第16课时群落的结构一、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1.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的集合。2.研究的问题3.基础:研究群落的基础是研究种群。二、群落的物种组成及种间关系41.物种组成(1)研究物种组成的意义:群落的是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2)衡量指标:丰富度,即群落中数目的多少。规律:一般来说,热带地区群落的物种比温带和寒带地区的物种丰富。2.种间关系(1):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2):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3):一种生物寄居于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来维持生活。(4):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3.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1)探究原理①调查方法:常用的方法进行采集、调查。②丰富度的统计方法通常有两种:一是法;二是法。②取样→③采集小动物→④观察和分类→⑤统计和分析三、群落的空间结构1.形成原因:在群落中,各个生物种群分别占据了不同的。2.类型垂直结构现象:分层决定因素植物分层:光照强度、温度等动物分层:栖息空间和食物条件水平结构现象:镶嵌分布决定因素地形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等第12课时一、1.单侧光2.单侧光背光向光②琼脂片③不均匀④生长素⑤吲哚乙酸(3)单侧光多于3.产生部位作用部位,微量有机物。二、2.生长旺盛3(1)主动运输(2)①极性形态学的上端形态学的下端②非极性韧皮部。第13课时一、1.(1)促进,抑制,疏花疏果。(2)两重性2.促进抑制促进抑制二、1.(1)浸泡法(2)沾蘸法第14课时一、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1.细胞伸长,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2.细胞分裂,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3.根尖,进细胞分裂。4.促进果实成熟。5.相互作用,低浓度,乙烯。二、1.人工合成2.合成、原料、效果。3.乙烯利,赤霉素第15课时二、1.理想,“J”(2)食物,空间,Nt=N0λt。2.有限,“K值”。3.波动,防治、保护。三、1.pH、“J”;“S”。3.抽样检测方法4.(1)相邻两边及其顶角。(2)均匀分布第16课时一、1.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二、1.物种组成(2)物种2.捕食,竞争,寄生,互利共生3.取样器取样②记名计算法;二是目测估计法。5三、1.空间光照强度水平
本文标题:生物必修三第3章植物的激素调节和种群知识点填空(含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361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