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选修2语文唐宋散文选读广东教育出版社全国优秀出版社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六一居士传欧阳修第二单元作者简介欧阳修(1007—1072),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水(今江西吉安)人,自称庐陵人,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天圣进士。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欧阳修的文学创作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著有《欧阳文忠集》。写作背景熙宁三年(1070),64岁的欧阳修由知青州改知蔡州,这时,那个充满朝气、奋力拼搏的欧阳修早已不存在了,几度贬官,历尽坎坷,他的意志已十分消沉,于是自号“六一居士”,并写了《六一居士传》来表达急于归隐退出官场的愿望和无可奈何的苦闷,可以说,《六一居士传》正是作者晚年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的真实反映。字音滁(chú)山颍(yǐng)水诮(qiào)珪(guī)恻(cè)然骸(hái)骨疆(qiáng)通假字聊以志吾之乐尔(通“耳”,罢了)吾尝用于时矣,而讫(通“迄”,到)无称焉乃以难疆(通“强”,强壮,支撑)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累于此者既佚(通“逸”,安逸)矣一词多义幸:①幸无患(幸好)②幸天下有变,而欲有大功(希望)③高雅得幸于胡亥(宠爱)④始皇帝幸梁山宫(指皇帝到某地去)⑤恐同类之内,皆生幸心(侥幸)患:①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动词,担忧)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名词,灾祸)③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名词,顾虑)固:①吾固知名之不可逃(副词,本来)②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形容词,坚固)③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名词,险固的地势)④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动词,巩固)⑤独夫之心,日益骄固(形容词,顽固)疾:①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副词,快速地)②疾雷破柱而不惊(形容词,迅猛的)③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形容词,大)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通“嫉”,痛恨)⑤吾疾作,愿留宿门下(名词,疾病)⑥举疾首蹙额而相告曰(动词,表现出痛苦的样子)词类活用子知轩裳珪组之累(使动,使……劳累)其形尚何暇(形作动,从……中获得悠闲)于五物哉一日(名作状,一旦)天子恻然哀(形作动,同情)之聊以志吾之乐尔古义:表达。今义:志向;志气;记。是为五一尔,奈何古义:五个一。今义:五一劳动节的简称。古今异义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古义:演奏。今义:回声;响亮。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古义:即使这样。今义:虽然如此。赐其骸骨古义:告老退休。今义:人的骨头(多指尸骨)。居士曰:不然古义:不是这样。今义:用在对话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特殊句式省略句①于是与客俱起(“与”前省略“余”)②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谪”后省略介词“于”)判断句①而名不得逃也(语气词“也”表判断)②此吾之所以志也(“也”表判断)③是为五一尔(动词“为”表判断)④不然(否定词“不”表判断)倒装句①六一,何谓也(宾语前置)②复何道哉(宾语前置)③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状语后置)④方其得意于五物也(状语后置)⑤阅大战于涿鹿之原(状语后置)⑥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状语后置)⑦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定语后置)整体感知第一段,作者简要交代了谪滁时自号醉翁,现在来知蔡州,又更号六一居士。这反映了他的官场经历和心路历程。第二段,是全文的重点。由主客对话组成。第三段,在主客对话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总结了自己想退隐的三条理由,即“三宜”。这篇文章反映了欧阳修晚年的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的思想,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也有其明哲保身、远身以避祸的一面。文章也表达了作者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观点。研讨分析1.作者说明“六一”自号时运用了什么形式?有何作用?“六一”包括哪些?参考答案: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引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客人的问语正是读者想知道的,吸引读者读下去。居士的回答体现了居士高雅的生活情趣,所谓“六一”,即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金石遗文、一张琴、一局棋、一壶酒,再加上一老翁——作者自己,凑足了“六个一”。这从正面反映了作者高雅的艺术情趣,又从侧面反映出他对功名利禄的淡泊。2.作者“乐”在何处?参考答案:乐在两个方面:①“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专心致极,则不受任何外物干扰。②“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专心致志,则其乐无穷。3.“世事之累”表现在哪里?参考答案:表现在“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世事令作者烦忧,他希望脱身于世俗杂务,回归自然。4.课文为什么要引用《庄子·渔父》里面的典故?参考答案:愚人欲自逃其影的典故是为了说明“名”是无法逃避的,也是为了引出作者的态度——深知名不可逃,也并不想逃,取名“六一”并不是矫情,而仅仅是“聊以志吾之乐尔”。5.作者提出了哪几条隐退的理由?参考答案:提出了三条隐退的理由:①“老而休”,是必然规律;②“讫无称”,表面上谦虚,骨子里是牢骚,是对“受侮于群小”的不满;③“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是儒者功成身退、知足常乐思想的必然结果。文章特色传记形式别具一格。它没有具体叙述自己一生的主要经历,而是由自己晚年更名六一居士的由来说到自己的乐趣,又说到自己渴望退休的心情及对现实生活的厌倦。文章采用了汉赋的主客问答方式,很宜于逐层推进地阐述这种思想和情趣,而且也使行文跌宕起伏、情感真切。语言平易晓畅又形象深刻。如作者写他陶醉于五种物品之时说:“太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这些比喻为自然界的各种声响,又喻为社会官场的嘈杂事物,作者能对之置之而不顾,而深深地沉浸于“五个一”,乐而不倦、专心致志。思考探究1.本文的主旨“三宜去”为什么要放在文章结尾处才点出?参考答案:全文的主旨常常以精辟的议论,或以警策的语言,安排在文章结尾处,使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以“六一”命题,主旨表现了作者“三宜去”的理想。前面写的种种乐趣,也只有在辞官归隐之后才能实现。这样把“三宜去”这一主旨安排在结尾处,才能感动人心,引起同情,求得宋神宗“恻然哀之”,以达到自己归去的目的。2.苏轼认为欧阳修是“有道之人”,有人则认为他需要借助“五物”来让自己快乐,所以还是为物所累。你认为呢?参考答案:“今居士自谓六一,是其身均与五物为一也,不知其有物邪?物有之也?居士与物均为不能有,其孰能置得丧于其间?”由此可见,欧阳修的乐,是“六一”,把自身也溶于这“五物”之中,无所谓为物所累了。
本文标题:6 六一居士传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49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