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中医妇科学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一、由医妇科学的定义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主干课程之一。二、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男女脏腑、气血、经络的活动规律基本相同由于妇女有胞宫等特殊的生殖器官和月经、带下、妊娠、产褥与哺乳等特殊生理以及相L的疾病,故中医妇科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断、辨证、治法和经、带、胎、产、杂病的防治。《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概括云:“男妇两科同一治,所异调经崩带瘕,嗣育胎前并产后,前阴乳疾不相同。”本教材在继承历版《中医妇科学》教材的基础上,加强了学科理论的系统性、完整性,并有所发扬和创新。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妇科疾病谱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教材根据妇科临床实际,收编病种也有相应增删。为便于学生学习、参照。本教材还设了“附论”,系统介绍西医妇科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诊断技术。三、中医妇科学的特点中医妇科学在长期的诊疗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理论独特、病种特有、内治重“调、节欲防病的学科特点。1.理论独特中医妇科学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指导,在认识和研究2妇女特殊的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理、诊治规律和防治妇科疾病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医妇科学自身独特的理论体系,即重视肾、肝、脾及天癸、气血、冲任督带、胞宫、胞脉、胞络与妇女生理、病理的关系,尤其是创立了肾.天癸.冲任.胞宫轴的新理论。其理论独特的核心是:生理基础突出“肾主生殖”、“妇人以血为基本”;治疗中突出“调”字,以处处顾护精血为宗旨。2、病种特有中医妇科学研究妇女特有的疾病,归纳为经、带、胎、产、杂病,并注重发挥调经、种子、安胎的特色与优势,开创对以西医命名的疑难疾病采用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中医论治。3、内治重“调’’中医妇科学认为妇科病多为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及胞宫的功能失调性疾病,故内治法突出一个“调’!字,即按《黄帝内经》“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的宗旨进行调治。以调补脏腑、调理气血/治冲侄督带、调养胞宫、调控肾一天癸一冲任一胞宫轴为主线,并结合妇女一生各时期的生理变化和月经各期的生理特点综合调治。4、节欲防病妇科病主要是生殖系统的疾病,多与房室所伤有关,尤其是月经期、妊娠期、产褥期房事不禁或平时房事不洁、房劳多产常可导致相关疾病的发生,故中医妇科学强调节欲防病。第二节中医妇科学发展简史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理论和丰富的经验,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保障母子健康,防治妇科病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学习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以史为鉴,是为了继承、发扬和创新。本节参考《中国医学通史》相关史3料,分为十个历史时期予以介绍。一、夏商周时期夏商周时期,已有妇科学的萌芽。早在四五千年以前,远古殷周时代的甲骨文中就记载了有关生育疾患和预测分娩时间的卜辞,所记载的21种疾病中,“疾育”就是妇产科病。《史记·楚世家》记载的“陆终(妻女嫔)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是迄今有记载的最早的剖腹产手术。公元前11世纪左右已有妇科用药的记载,如《山海经》日:“青要之山……中有鸟焉,名日鹕……食之宜子”,“蟠众之山……中有草焉……名曰瞢蓉……食之使人无子”等。当时成书的《周易》。在《易经,爻辞》中最早记载了不孕不育症,如“妇孕不育,凶”、“妇三岁不孕”,已明确提出不孕的病名和不育的概念。夏商周时期,已认识到同姓多为同族,血缘近亲结婚不利繁殖后代,如《曲礼》指出:“娶妻不娶同姓”,认为“男女同姓,其生不藩”。古代“胎教”受到围产医学的高度重视,认为是胎儿的早期教育,而在我国周朝就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如《烈女传》就有关于‘‘胎教”的记载:“太任者,文王之母也,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周朝的“胎教”具有最早的“母子医学”观点,有优生优育意义。夏商周时期的记载,说明当时已很重视婚、孕、产,并已有一定水平的治疗方法,可以说是妇科学的萌芽。二、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妇科医生和医学专著,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据春秋《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过邯郸,闻贵妇4人,即为带下医。”“带下医”即指妇科医生。《左传》隐公元年:“(郑)庄公寤生,惊姜氏。”是关于难产的最早记载。其后《左传》僖公17年载有:“梁赢孕过期,卜,招父与其子卜之,其子日:将生一男一女。”这是诊断过期妊娠和双胎妊娠的最早记载。马王堆帛书《胎产书》是我国最早的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该书较详细地记述了胎儿在母体中的发育变化,这在人体胚胎发育史上是最早的论述,后被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引录。我国现存的医学巨著《内经》,确立了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也为妇科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解剖方面,记载了内生殖器有女子胞、子门等;外生殖器有毛际、阴器、廷孔。生理方面,《素问·上古天真论》提出了女子从七岁到“七七之年”(49岁)的生长、发育、生殖和衰老的规律,至今视为妇科经典理论。病因病机方面,突出正邪相争的发病观和体质因素,首先提出任脉为病、督脉损伤导致带下病和不孕症,以及肾、心、脾功能失常导致闭经等病机,尤其强调“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揭示了妇人以血为本的生理特点和容易发生“气血失调”的病因病机。可见,《内经》里已蕴藏了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的妇科三大病机特点。诊断方面,已明确男女诊法有异的观点和四诊的应用,如以脉候胎的妊娠诊断,以及“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的特殊望诊。治疗方面,载有因“天时而调血气”,以及石瘕、肠覃“可导而下”的治疗原则。并对崩漏、闭经、带下病、胎病癫疾、子痦、胎死、产后发热、产后失血、不孕、石瘕、肠覃等经、带、胎、产、杂病的病机、治则作了初步论述。提出了孕期用药原则:“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素问·腹5中论》中已有了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四乌贼骨一蕙茹丸”,用以治疗妇女血枯经闭,至今仍有临床治疗价值。《内经》对妇科从基础理论到临床病证的认识,奠定了妇科学的理论和临床基础,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医妇科学的奠基时期。三、秦汉时期二、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已具中医妇科学的雏形。.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淳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闭经)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司马贞索隐:“乳,生也’’;不乳,指过期妊娠),是最早的妇产科病案记录。秦汉时期成书的《难经》创立了左肾右命门学说,首论命门功能,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冲、任、督、带脉的循行、功能和病证。《难经》关于肾与命门及冲任督带的理论成为妇科学重要的基础理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专著,该书所载365种药物中,直接指明治疗妇产科疾病的药物有88种,成为后世妇科用药的重要依据。该书紫石英条下还首见“子宫”之名,禹余粮条下首见“瘕瘕”之名。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设有“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妇人产后病脉证治”、“妇人杂病脉证并治”三篇,是现存中医古籍中最早设妇产科专篇的医著。其中:妊娠病有妊娠恶阻、妊娠腹痛、胞阻、妊娠小便难、妊娠水肿、妊娠眩晕、瘕痼伤胎等病证的诊断、鉴别诊断与证治,并创立养胎、安胎的治法方药,共11条经文,lO首方;产后病有新产妇人“三病”:产后发热、产后腹痛、产后中虚烦呕及热痢伤阴的病机及证治,共11条经文,8首方,揭示了产后病多虚多瘀的特6点;妇人杂病论述病因、证候、诊治原则和月经先期、痛经、月经后期、月经过多、崩漏、闭经、带下病、阴寒、,阴疮、梅核气、脏躁、转胞、阴吹,共计22条经文,16首方。《金匮要略》妇人三篇所论病种包括了经、带、胎、产、杂病五大类,共44条经文,载方34首,剂型多样,大多数方剂仍为今天临床所常用,开创了妇产科辨证论治和外治法治疗妇科病的先河。所以,《金匮要略》妇人三篇被称为妇产科学之源头。与仲景同时代的杰出医家华佗,也对妇产科有很深的造诣,在《华佗传》中记录了他诊治死胎、双胎的病案。汉代还出现了“女医”义妁(《汉书·义纵传》)和淳于衍(《汉书.外戚传》),她们都是宫廷中的妇产科医生。《汉书·赵皇后传》中首次记载了药物堕胎的情况:“饮药伤堕者无数。”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已将堕胎设专篇论述,设“妊娠欲去胎候”,并记载了治疗性堕胎法。秦汉时期,中医经典分别从理论、辨证论治和药物等方面对妇科学进行论述,尤其是《金匮要略》妇人三篇,已基本形成对经、带、胎、产、杂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具备了中医妇科学的雏形。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妇科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版了较多综合性著作和妇科专著。晋王叔和撰《脉经》,在第九卷中,首先提出“月经”之名:如“今月经当下”、“妇人月经一月再来者”。‘‘月经”较前人所称“月事”、“月水”、“月信”更为恰当,一直沿用至今。王叔和还将闭经的病因病机分为虚实两类,首先提出了根据脉象变化推断崩漏的预后;还总结了妇女脉诊的新经验,如‘‘尺中肾脉也,尺中之脉,按之不绝,法妊娠也”,以及临产的“离经脉”;又提出了‘‘居经”、‘‘避7年”、“激经”等特殊月经和“五崩的证候,其学术观点多被后世医家所接受。陈延所著《小品方》,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部学术价值较高的医学方书,该书卷一讨论妇女经、带、胎、产病,并保存了大量方药。在其序文内,引用的参考书目有《治妇人方》13卷。又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南北朝时有《范氏疗妇人药方》1卷和徐文伯《疗妇人瘕》l卷。由于当时战乱连绵,上述著作未见流传下来。北齐徐之才著《逐月养胎方》,论述了胎儿逐月发育的情况以及孕妇各月饮食起居应注意的问题和针灸禁忌,成为中医人体胚胎理论知识的主要内容,被宋代陈自明记载在《妇人大全良方·求嗣门》中得以保存下来。南齐《褚氏遗书·求嗣门》反对早婚早育,提出:“合男女必当其年。男虽十六而精通,必三十而娶。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而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今未笄之女,天癸始至,已近男色,阴气早泄,.未完而伤,未实而动,是以交而不孕,孕而不育,育而子脆不寿”。这在当时和今天提倡晚婚和优生优育都是十分可贵的。《隋书·经籍心=L-》还记载了蔓用大补气血促使子宫收缩加强、配合针刺成功治疗滞产的一个病案,对后世治疗滞产有所启迪。五、隋唐五代时期隋唐时代,妇科开始从内科范围内分化,趋向专科发展。隋代《诸病源候论》,是综合性的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其中37—44卷共8卷突出介绍了损伤胞内、子宫、冲任是妇科疾病的主要病机。书中还首次出现不少妇科病名,而且在《妊娠欲去胎候》中专论治疗性堕胎法。唐大中七年,昝殷著《经效产宝》,是我国现存理论和8方药较完备的产科专著,本书分上中下三卷及续编二卷,内有妊娠病12论、难产4论、产后病25论……全部内容均围绕妊娠、分娩和产后病加以论述,并有临证处理方法和治疗方药,不但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其中不少精辟见解还有重要的历史价值。此时,在一些综合性医著中,也都收集和保存了丰富的妇产科内容,并设立妇科专篇、专卷。如著名的区药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中专设“妇人方”3卷,并列于卷首。孙思邈对妇科疾病有深入而独到的见解,如将不孕症概括为“全不产(原发性不孕瘫)和‘‘断绪”(继发性不孕症)两大类,对不孕症的病因提出了男女双方的“劳伤痼疾”均可导致不孕,已认识到不孕不只是女方的原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且,孙思邈已认识到产褥卫生的重要意义,他在《备急千金要方》中指出:“妇人产讫,五脏虚赢,……凡产后满百日,乃可合会,不尔,至死虚赢,百病滋长,慎之。”体现了重视产褥期卫生,积极预防疾病的思想。此外,孙氏还认识到“产褥众”是导致妇科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主张节制生育,这是优生优育思想的体现。历史发展至唐代,中医妇科学趋向专科发展的框架已基本形成,为以后妇科的独立分科创造了条件。六、两宋时期两宋时期,最突出的成就是妇产科独立分科。宋代设“太医局”培养专门人才,在其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据《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并设有产科教授。这是世界医事制度上产科
本文标题:古今中外妇科学阐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57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