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儿童心理学山东教育学院许岩第一章绪论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年德国的生理学家和实验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所心理学实验室。儿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82年,德国的实验心理学家普莱尔出版的心理学著作《儿童心理》为标志的。一、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的科学。1、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规律2、儿童各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一)儿童期及其主要特点1、儿童期的含义儿童期是指一个人从出生(新生儿)到成熟(青年初期),即0~17、18岁。2、儿童期的主要特点(1)与动物不同①生活环境不同②感受刺激的丰富程度不同③发展方向不同(2)与成人不同①生理发育水平不同②心理发展水平不同(二)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1、心理发展的含义心理发展是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活动的扩大、改善和提高的过程。2、儿童心理发展的具体表现(1)心理活动从低级、简单、具体向高级、复杂、抽象的性质发展;(2)心理活动的自觉性和随意性不断提高;(3)从出生时仅有一些素质的差异到逐渐形成个性。3、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连续性阶段性程序性联系性差异性4、关于心理发展的研究(1)心理的种系发展动物心理发展史动物心理学人类心理发展史民族心理学(2)心理的个体发展儿童期儿童心理学青年期青年心理学中年期中年心理学老年期老年心理学年龄心理学儿童心理学是年龄心理学的核心部分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一)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在一定社会和教育的条件下,在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二)我国心理学界对儿童年龄阶段的划分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合称)幼儿期(3—6、7岁)童年期(6、7—11、12岁)少年期(11、12—14、15岁)青年初期(14、15—17、18岁)(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奥地利动物学家和习性学家洛伦茨在动物早期发展的过程中,某一反应或某一组反应在某一特定的时期或阶段最易于形成,最易于获得,如果错过了这个时期或阶段,就不容易再出现这样好的“时机”,这个关键的“时机”就是关键期。思考题:1、儿童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科学的标志是什么?它是研究什么的?2、简述儿童期及其主要特点?3、简述心理发展及其一般特点?4、儿童心理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5、什么是关键期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6、我国是如何对儿童的年龄阶段进行划分的?第二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1、遗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2、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3、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一、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作用问题的几派理论(一)遗传决定论遗传决定论的基本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由先天不变的遗传因素决定的,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是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后天的环境和教育至多只能加速或延缓先天遗传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暴露的过程,而不能改变它。遗传决定论的创始人:英国的心理学遗传学家高尔顿家谱调查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家谱调查”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吨的教育)格赛尔“成熟势力说”(二)环境决定论环境决定论的基本观点:片面地强调和机械地看待环境或教育的作用,认为儿童心理的发展完全是由环境决定的。环境决定论的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华生名言: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一个由我自己支配的特殊的环境,让我在这个环境里养育他们,无论他们祖宗的才干、爱好、倾向、能力和种族如何,我保证能把他们其中任何一个训练成任何一种人物——医生、律师、美术家、大商人以至于乞丐或强盗。二、儿童心理发展的条件(一)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前提(1)应当承认遗传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甚至从某种角度说起着主要的或决定的作用(2)遗传只提供了儿童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决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性质和方向,决不能夸大遗传的作用。(二)环境是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1、社会环境是儿童心理的主要源泉和内容2、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三)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目的性、组织性、系统性2、控制消极因素,发挥积极因素作用第二节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一、生物性与社会性之间的矛盾二、分析与综合之间的矛盾三、心理内容与心理形式之间的矛盾四、新旧反映之间的矛盾五、新的需要与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五、新的需要与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在儿童主体和客观事物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亦即在儿童不断积极活动的过程中,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儿童已有的心理水平或心理状态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或内部矛盾。这个内因或内部矛盾也就是儿童心理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思考题1、简介关于遗传、环境和教育作用问题的几派理论?2、试论遗传、环境和教育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3、什么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动力?第三章婴儿心理的发展婴儿期是指个体0-3岁的时期。婴儿期是儿童生理发育最迅速的时期,也是个体心理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本章的主要内容第一节婴儿生理发展及其心理学意义第二节婴儿认知的发展第三节婴儿言语的发展第四节婴儿的气质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第四节婴儿的气质一、什么是气质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四、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一、什么是气质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脾气、秉性。儿童刚出生后最先表现出来的差异就是气质的差异。气质是个体最早表现出来的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点。二、气质的类型及其特点(一)传统的四重类型说1、多血质2、胆汁质3、粘液质4、抑郁质(二)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1、强而平衡、灵活型2、强而平衡、不灵活型3、强而不平衡型4、弱型两种气质类型分类的比较四类型说巴甫洛夫心理表现多血质粘液质胆汁质抑郁质强、平衡、灵活强、平衡、不灵活强、不平衡弱活泼、灵活、好交际安静、迟缓、有耐性反应快、易冲动、难约束敏感、畏缩、孤僻(三)托马斯-切斯的三类型说托马斯、切斯等人在对婴儿进行大量追踪研究的基础上,根据其确立的气质九维度标准,将婴儿的气质类型划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1、容易型(40%)这一类婴儿的吃、喝、睡等生理机能有规律,愉快的情绪多,情绪反应适中,容易接受新事物和不熟悉的人(新异刺激),容易适应新环境,对成人的交往行为反应积极。他们容易受到成人的最大的关怀和喜爱。2、困难型(10%)这一类婴儿突出的特点是:饮食、睡眠等生理机能方面缺乏规律性;不愉快的情绪较多;情绪反应强烈,时常大声哭闹,烦躁易怒,爱发脾气;对新事物接受很慢;较难适应新的环境。成人需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使他们接受抚爱,很难得到他们的正面反馈。3、迟缓型(15%)他们的活动水平很低,行为反应强度很弱,情绪总是消极,而不很愉快,但不哭闹,而是常常安静地退缩,情绪低落。逃避新事物,新刺激,对外界环境和事物的变化适应较慢。这一类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随成人的抚爱和教育情况不同而发生分化。以上三种类型只涵盖了约65%的儿童,另有35%的婴儿不能简单地划归到上述任何一种气质类型中去。他们往往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属于上述类型的中间型或过渡交叉型。(四)布雷泽尔顿的气质三类型说1、活泼型2、安静型3、一般型(五)巴斯的活动特性说1、情绪性婴儿2、活动性婴儿3.社交性婴儿4.冲动性婴儿(注:具体特征见教材P178-180)(六)卡根的抑制-非抑制说卡根把婴儿划分为两种气质类型:抑制型,其主要特征是拘束克制、谨慎小心和温和谦让;非抑制型婴儿则相反,他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精力旺盛、自发冲动。三、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变性(一)婴儿气质发展的稳定性研究者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均发现婴儿气质类型具有较大的稳定性,即俗语所说的“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科纳等人采用几种客观手段观察、测量和评估新生儿的活动性和哭的个别差异,结果发现婴儿的气质具有一种日益增长的稳定性,并且这些稳定性不受出生环境的影响。(二)婴儿气质发展的可变性气质虽然是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但其在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在一定程度也是可以改变的。但对于气质变化的实质和内在机制问题,目前尚无定论,需要进一步的探讨。四、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P183-184)婴儿气质对早期教养的意义主要体现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婴儿对早期教养的适应性和要求是不同的。•容易型婴儿对各种各样教养方式都容易适应。•困难型婴儿自诞生后就面临着许多早期教养问题,如怎样对待和调教婴儿烦躁等特点。•迟缓型婴儿,父母教养关键在于“顺其自然”。总之,对婴儿气质特征深入了解可以帮助家长、老师教育婴儿并避免使婴儿产生问题行为。第五节婴儿情绪、社会性的发展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二、婴儿的依恋三、早期的同伴交往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发展(一)婴儿情绪的发生(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一)婴儿情绪的发生儿童出生后即有情绪。如,新生儿或哭、或静,这就是原始的情绪反应。而且初生婴儿的情绪反应就已是分化的。伊扎德研究表明婴儿出生时已具有五种面部表情:惊奇、伤心、厌恶、最初步的微笑和兴趣。惊奇悲伤厌恶兴趣愉快•婴儿的原始情绪反应具有以下两个突出特点:(1)与生理需要是否得到满足直接相关。(2)是与生俱来的遗传本能,具有先天性。(二)婴儿的社会性微笑社会性微笑发展的三个阶段:1、自发的微笑(0-5周),又称内源性微笑婴儿最初的微笑是内源性的,可以在没有外部刺激的情况下发生。它通常发生在婴儿的睡眠中或困倦时,并且是突然出现,低强度的。此时这些微笑,无论是内源的还是诱发的,都是反射性的,而不是社会性微笑。内源性微笑2、无选择的社会性微笑(5周-3.5个月)婴儿能够区分社会的和非社会的刺激,对人脸、人说话的声音开始有特别的选择,明显对社会刺激笑得更多,出现了最初的社会性微笑。但还不能区分不同人。3、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3.5个月以后)从3.5个月尤其是4个月开始,随着婴儿处理刺激内容能力的增强,他能够区别熟悉的面孔和其它的东西,开始能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微笑,出现有选择的社会性微笑,这是真正意义上的社会性微笑。二、婴儿的依恋•(一)什么是依恋•(二)依恋的发展•(三)婴儿依恋的测量与类型(一)什么是依恋•在发展心理学中,依恋特指婴儿与主要抚养者所形成的情感联结。•婴儿依恋的对象主要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婴儿联系密切的人,如家庭其他成员。(二)婴儿依恋的发展阶段(P187-188)第一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到3个月)这个期间婴儿对人的反应最大特点是不加区分、无差别的反应。他们喜欢所有的人,最喜欢注视人的脸。见到人的面孔或听到人的声音就会微笑,以后还会咿呀“说话”。同时所有的人对婴儿的影响都是一样的,婴儿还未有对任何人(包括母亲)的偏爱。第二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到6个月)这时婴儿对母亲和和所熟悉的人的反应与对陌生人的反应有了区别。婴儿在母亲面前表现出更多的微笑、咿呀学语、依偎、接近;在其他熟悉的人面前要少一些,对陌生人这些反应就更少,但是此时依然这些反应,婴儿还不怯生。第三阶段:积极的情感联结阶段(6个月到3岁)从6、7个月起,婴儿对依恋对象的存在表示深深的关切。当依恋对象离开时,就会哭喊,不让离开,别人不能代替依恋对象使其高兴,当依恋对象回来时,会显得十分高兴。只要依恋对象在身边,他就能安心地玩、探索周围的环境,仿佛依恋对象是婴儿的安全基地。婴儿出现明显的依恋,形成了分离焦虑——离开照看者时感到不安。与此同时,婴儿对陌生人的态度变化很大,见到陌生人,大多不再微笑、咿呀学语、而是紧张、恐惧甚至哭泣,婴儿产生怯生。怯生(三)婴儿依恋的测量与类型1、依恋的测量埃斯沃斯等人设计的陌生情境法是测量婴儿气质的经典方法。它通过在实验室设置一种类似于婴儿日常生活的典型情境——陌生情境,观察婴儿在此情境中的反应,从而判断婴儿依恋的类型。陌生情境由一组7个3分
本文标题:儿童心理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47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