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第二章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本章重点: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认知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精神分析的社会心理学观符号相互作用学派的社会心理学观2第一节行为主义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一、社会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观点学习指一个生物有机体在生活过程中受环境影响所做出的各种行为改变学习理论的早期形式学习理论在激进行为主义中的表现学习理论在温和行为主义中的发展巴浦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华生的经典条件反射说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米勒和多拉德的模仿说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3赫尔的系统行为理论反映势能说个体在一定刺激作用下产生某种反应倾向的能力,作用于驱动个体在一定方向上的行动。它由内驱力和习惯强度、诱因、刺激强度、抑制力等四个因素交互作用决定。内驱力降低说个体做反应时,如该反应能满足需要则降低内驱力,该反应便获得强化,从而建立与某刺激的联结关系。4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说起点食物123B阻塞点A阻塞点1.S-O-R2.学习是有目的的,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5米勒和多拉德的模仿说模仿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主动效仿他人言行的社会心理现象。人类的许多社会行为都是通过人际相互影响-模仿而习得的。模仿也是习得的,可以通过一般学习原则的使用来予以说明。模仿是在有选择地强化与榜样相同行为的条件下进行的。驱力、线索、反应和奖赏是模仿学习的四个基本因素。6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人的一切社会行为都是在社会环境影响下,通过对示范行为的观察学习而形成、提高或加以改变的。观察学习的四个阶段:注意、保持、再现、动机(自我评价、预期和自我调节功能)行为(B)环境(E)人(P)7二、社会心理学中的学习理论观点假定行为的原因在于个体过去的学习历史中.行为原因主要存在于外部环境中.研究外显行为8三、社会交换理论霍曼斯等人采用经济学的观点来解释社会行为有赖于相互强化而得以持续的一种理论。主要观点:客观上存在适合于有机体的规律,如趋利避害等。奖赏=正数;惩罚=负数人的社会行为出服从客观规律外,还服从社会交换律。报酬-代价零分配公平原则。我的报酬/我的代价=他人报酬/他人代价注意:社会交换是指存在与社会关系中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交换。9第二节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理论不是指某一种统一而严密的具体学说,而是指有共同的理论渊源,运用一致或相似的概念、工具来描述和解释社会行为的各种观点的集合。10一、格式塔学派的理论自我环境地理环境行为环境心理物理场(考夫卡)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研究方法:自然观察法11二、〝场〞论和群体动力学理论1.心理生活空间(LSP)E:心理环境P:人行为与心理环境的函数关系:B=f(P,E)=f(LSP)生活空间既指个体,也指团体准物理的事实准社会的事实准概念的事实内部个人区域(I-P)知觉运动区域(P-M)12一种更形象的比喻I-PP-MEI-PP-MEI-PP-ME132.行为的产生需要目标紧张心理系统满足不满足消失持续活动的动力来源行为143、群体动力学说勒温对群体的理解群体(团体)有共同的社会目标、价值标准,有机会形成一种强有力的纽带把各个成员凝聚在一起,使个体的动机和群体的目标混为一体。相关实验研究1.群体决策与社会改变的实验2.领导与群体生活的实验15三、认知相符理论认知相符理论是以认知趋向一致的状态或倾向性来解释个人心理活动和外部行为变化的社会心理学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平衡理论归因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感情相符理论16(一)一致性理论提出者:奥斯古德和坦南包姆基本观点信息源认知对象++++--信息源认知对象--+信息源认知对象17(二)认知—感情相符理论人的认知与情感是相符情感认知18思考题试选用刚才讲到的某种社会心理学理论来解释下述社会心理现象:李先生是一家私营企业的老板,对员工特别严厉,员工们对他很不满,经常在一起交流对他的厌恶之情,并商量着一有机会就跳槽。李先生得知了非常生气,一位朋友告诉他,可以建立一个员工放松室,内设李先生自己以及其它公司管理者的橡胶仿真像,供员工打击出气。方案实施之后,员工的不满情绪果然减少了,公司效益也得到了显著提高。19第三节精神分析学派的社会心理观一、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阿德勒荣格20弗洛伊德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生于犹太籍商人家庭。他开辟了潜意识心理学研究的新纪元,并开创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的新领域,奠定了现代生物-心理-社会新的医学模式基础,创造了一套治疗神经症的方法和技术。21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22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生存本能(lifeinstincts)死亡本能(deathinstincts)指向生命的生长和增进的性本能和自我本能求杀欲望的死亡本能向外:破坏、损害、征服等侵犯倾向向内:自我谴责、自我惩罚和自杀等自毁倾向23弗洛伊德的后期理论超我自我(防御和中介)本我(不断发出冲动并要求得到满足)良心和自我理想现实化了的本能潜意识本能使人知道自己具有认识现实并依据现实通过活动去满足欲望的能力,为了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大力地去对本我进行控制和压抑指导自我限制本我24阿德勒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被称为“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追随弗洛伊德研究神经症,是精神分析学派的核心成员,但1911年因公开反对弗的泛性论两人关系破裂。25阿德勒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追求优越”为统一人格的核心和总目标。以缺陷(器官、心理、社会方面的)的自卑和补偿为人格发展的动力。(“补偿”说)追求优越和补偿会形成特定的生活风格和人格特征。26贫穷残疾丑陋顺从…粗暴…取悦…生活风格和人格特征27荣格荣格(CarlGustavJung,1875-1961),瑞士精神病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苏黎世学派的领导者。曾受弗洛伊德赏识,并担任国际精神分析学会首届主席。1914年因和弗观点分歧而决裂,创立分析心理学派。28荣格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分析心理学强调心灵或人格的整体论。把人格结构视为由意识(自我)、个体潜意识(情结)和集体潜意识(原型)所构成。扩大潜意识内涵,沟通个体和种族历史经验的文化联系。把里比多由性力扩展为生命力,并称为人格发展的动力。29情结被压抑而持续在潜意识的心理矛盾症结。弗洛伊德:恋母情结(Oedipuscomplex)恋父情结(Electracomplex)等阿德勒:优越情结、自卑情结等荣格:自主情结、权利情结等30原型种族先天而来的集体潜意识的内容之一。人格面具:人格最外层的那种掩盖真我的假象。阿尼玛:或称女性意向,男性中的女性基质,如妒忌、虚荣等。阿尼姆斯:或称男性意向,女性中的男性基质,如进攻性、追求权利等。阴影:或称阴暗自我,人格的最内层,具有兽性的低级的种族遗传,类似于本我。自我:先天潜在的整体性和代表人格各部分的平衡发展、意识和潜意识的相互渗透,起着将整个人格结构整合和稳定的作用。曼达拉:在不同文化中反复出现的一种象征,表现为一切人们奋力以求的整体的统一。是自我的象征和人格的核心。注:自我和曼达拉是两种促进整合的原型。31二、新精神分析中的社会学派别20世纪40年代在美国从精神分析运动中分离出来的一个心理学派。否定弗洛伊德的本能论、泛性论和人格结构说,强调文化、社会条件和人际关系等因素对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强调家庭环境和童年经验对人格形成与发展的作用,重视自我的整合与调节作用。代表人物:沙利文、霍妮、弗罗姆和埃里克森。32霍妮霍妮(KarenHorney,1885-1952)美籍德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学派主要代表。因对精神分析不满而同弗洛伊德决裂,1941年主持成立了美国精神分析促进会,并创立了美国精神分析研究所,一直任所长至去世。她开创了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取向,并促进自我心理学的兴起、探索女性心理学。33霍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人的行为和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本能驱力,而是人在充满敌对的社会环境中寻求安全的需要,个体行为仅仅是对引起他恐惧的环境的一种反应,其性格的形成是以环境因素为基础的。儿童产生不安全的恐惧会产生基本焦虑,如果在后来的生活中没有摆脱,就会发展成神经性焦虑,他们会采取趋向他人、避开他人或反对他人等防御策略。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冲突容易导致精神神经病。家庭环境和教育对社会行为方式和人格发展有着决定作用,精神病由后天造成,因此可以防治。34儿童期的基本焦虑神经性焦虑趋向他人避开他人反对他人固定的行为模式理想化的自我意象真实自我精神神经病35埃里克森埃里克森(ErikHomburgerErikson,1902-1994),美国心理学家,新精神分析自我心理学派的主要代表。生于德国,祖籍丹麦。曾接受弗洛伊德女儿安娜的精神分析训练。建构以自我为核心的人格发展理论,提出心理社会发展渐成论,提出人格发展阶段论。36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情绪疾病的中心是自我与社会生活(包括社会文化背景)的冲突,而不是弗洛伊德所只强调的性。人格发展八阶段论:1.学习信任阶段(0-18月)信任-不信任2.成为自主者的阶段(18月-4岁)自主-羞耻、疑虑3.发展主动性阶段(4-5岁)主动性-内疚4.变得勤奋的阶段(6-11岁)勤奋感-自卑感5.建立个人同一感的阶段(12-18岁)同一性-同一性混乱6.承担社会义务阶段(18-30岁左右)亲密-孤独7.显示创造力阶段(中年期和壮年期)创造力感-自我专注8.达到完善的阶段(从成熟到晚年)完善-绝望37三、人际行为三维理论(舒茨)1.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包容需要注意:生物需要物理环境人际需要社会环境生物需要人际需要382.相对的继承性与连续性:童年期的人际需要成年期的人际需要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超社会行为理想社会行为低社会行为民主型专制型拒绝型理想个人行为低个人行为超个人行为393.六种人际关系取向三种需要表达类型包容需要支配需要感情需要主动主动包容型主动支配型主动感情型被动被动包容型被动支配型被动感情型4.关于〝相容〞互换的相容发动的相容交互的相容405.群体的形成和瓦解沟通控制爱形成瓦解抉择是否留在该群体责任与权力的分配情绪整合或情感加深41第四节符号相互作用学派心智:人在社会相互作用过程中掌握与运用符号并通过符号相互作用产生发展起来的。人(主体)社会(客体)符号外化过程:大脑赋意义于客体内化过程:社会客体向主观领域过渡一、米德符号互动理论(一)符号:能传达某种意义的姿势,如动作、形象、言辞等。符号及其相互作用能形成、维持和发展心智、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二)主要观点42自我主我客我行为发动动力控制方向自我社会:代表人际相互作用的组织与结构人(主体)社会(客体)符号维持和改造塑造43二、角色理论角色理论是关于人的态度与行为怎样为其在社会中的角色地位及社会角色期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一)什么是角色原意:角色指戏剧脚本中所规定的人物。引意:角色指个人或人们在群体及社会中由于占据一定的地位而显示的态度与行为模式的总和,或所应履行的职责。44(二)角色对行为的影响角色期望:指周围按照社会角色的一般模式对个人的态度、行为提出种种合乎其身份的要求并寄予期望。角色采择:按照别人的期望调节自己的行为与塑造自己。角色冲突:一个具有多重角色的人,在特定环境中,由于角色间互不相容,而感到左右为难时就产生了角色冲突。(三)角色理论的应用角色扮演技术—莫里诺在1960年创建要求受影响者在给予的情境中加以表现,从而学习充分履行角色的方法。45三、参照群体理论参照群体理论是关于人的社会态度和行为怎样受其从属的或追求的群体参照力所影响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一)参照群体的定义参照群体是指个体从心理上把自己列入、与之对照、并在评价、态度、行为上和在规范与价值观形成上接受其影响的群体。46(二)参照群体的分类(三)参照群体的作用现实的参照群体思想上的参照群体会员群体外部群体大的参照群体
本文标题:社会心理学的派别及理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56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