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咏物诗四首子规葡萄赏牡丹小松2013.4.2修改学习目标1、掌握咏物诗的特点2、掌握四首诗的主旨、特色3、学会鉴赏咏物诗咏物诗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的诗体,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托物言志、借物抒怀、借物喻人、拟人、比喻、烘托、比兴等)。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等表现手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寓含什么理。咏物诗鉴赏方法1、分析所咏之物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内在神韵、品格2、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诗人把自己的志向寄寓于所咏之物的突出特点之中,“志”就在物的特点与诗人的情和志的相通之处。)如何透过表层的物准确的把握作者要言的志呢?找出特点联系背景物志契合找出特点:抓住所咏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分析物的外在特点。联系背景:把物的特征和作者的生平、遭遇或者时代背景联系起来。物志契合: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说话?毛泽东咏蛙这首诗通过对青蛙所处的环境和它的形象以及心态的描述,深刻地表现出毛泽东少年时期的远大抱负和博大的胸怀。既对那些富豪子弟嘲讽蔑视,又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敢为天下先的勇气和尚还朦胧的领导群伦的英雄意识。导入咏物诗——以客观事物为描写对象,或细致地刻画它的色彩与形态,或借以抒怀兴感的诗作。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子规顾况初读感知,理解诗句内容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①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诗歌中“子规”有什么特点?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传说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子规鸟,啼声悲哀。诗歌中的“子规”:“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从这句诗中我们知道杜宇虽然死了很久了,但是由他化身的子规却长年啼血哀鸣,使人悲痛扼腕。鉴赏事物特征物象内在品质诗人经历,社会环境啼血积冤、不平蒙冤屈而死之人多社会黑暗子规是诗歌中常用的意象,除了顾况的《子规》外,你还可以举出其他例子吗?杜鹃意象解析杜鹃意象包含了三层意蕴:第一,声音,其鸣若曰不如归去;第二,身份,亡国的冤屈帝王;第三,行为,啼血化魂。唐诗中的杜鹃意象便沿着这些意蕴拓展开来,或来自游子思乡之诗,陈述凄惨的身世之痛;或来自故人送别之诗,表达悲痛的离别之情;或作为冤禽,诉说冤屈之愤;或与梦蝶意象组合,共奏离恨悲情怨曲,从而使杜鹃这一自然物象在中国古典文学中的人文意蕴不断丰富起来。一、烘托伤春、惜春之情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杜鹃鸟在这里烘托了作者伤春、惜春之情。由景入情,作者一反人们常叹的时光流逝,得出了“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哲理,表达了作者虽身处逆境,但胸怀旷达、信念坚定不移的思想感情。“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曹雪芹《红楼梦·桃花行》)、“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曹雪芹《红楼梦·葬花吟》),都是借杜鹃鸟来烘托伤春惜春之情。二、抒发乡愁、思念之情《华阳国志》中有:“子规鸣声凄厉,最容易勾起人们别恨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所以子规鸟又叫思归、催归,它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起句写眼前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曲折地传达出对友人的无限思念与深切同情。再如,王维《送梓州李使君》:“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黄庭坚《醉蓬莱》:“杜宇声声,催人到晓,不如归是。”柳永《安公子》:“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以上均是思乡之情。三、倾诉悲苦、哀怨之情杜宇也叫望帝,因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琵琶行》)这里白居易被贬江州,月夜送客,听到琵琶女被弃的故事,诗人伤感万分,再联系自己,谪居卧病浔阳城,苦竹绕宅,朝晚听到杜鹃啼血,悲伤无限。李商隐《锦瑟》中有:“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人巧妙地化用了上述典故,把自己的悲苦哀怨写得淋漓尽致。四、感慨险峻、亡国之情李白《蜀道难》中有:“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诗人借景抒情,“子规啼月”是感情色彩浓厚的自然景象,在这里烘托了凄凉的氛围,渲染了旅愁和蜀道古木荒凉、危乎高哉的险峻雄奇景象,因而成为千古名句,广为流传。李煜《临江仙》中有:“子规啼月小楼西,玉钩罗幕,惆怅暮烟垂。”子规相传为失国的杜宇之魂所化,因而人们常借它表现亡国之悲。这里诗人已预感到亡国,内心悲痛惆怅万分,就借子规这个形象鲜明的意象来传达亡国之音。五、忠贞怀念之情文天祥的《金陵驿》“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飘泊复何依?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这首诗写于公元1279年的深秋,此时,南宋政权覆亡已半年有余,金陵(今南京)也被军元军攻破四年多。诗人文天祥战败被俘,在被送往大都(今北京)的途中经过金陵,抚今思昨,触景生情,留下了这首沉郁苍凉寄托亡国之恨的著名诗篇。“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本联与诗人《过零丁洋》里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可谓是异曲同工,旗帜鲜明地表达出诗人视死如归、忠贞报国的坚强决心。六、“花”“鸟”同命同构的杜鹃杜鹃还可指一种花,又叫杜鹃花,俗称映山红。“蜀魂先归长滴血,只应偏滴此丛多”,唐诗人韩偓咏杜鹃花的绝句就是咏叹了这一悱恻哀感的传说故事。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同样叙写了“杜鹃鸟”和“杜鹃花”的密切关系。因为这种密切关系,诗人们在诗文里很自然会由此联想到比,或者由比联想到此。如李白的《宣城还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月三春忆三巴。”这首诗写作者曾在宣城见杜鹃花,触景生情,联想到在蜀常见的杜鹃鸟,引起了他对蜀中故地的回忆和眷恋。又如杨万里的《晓行杜鹃》“泣露啼红做么生,开时偏值杜鹃声。杜鹃口血能多少,不是征人泪滴成。”诗人由杜鹃花想到杜鹃鸟,再联想到远行人的痛苦,忧国忧民的情怀。七、中西诗文中“杜鹃“意象之不同中西文学意象由于中西文化、历史、习俗等的差异,导致有些同样的意象却具有大相径庭的文学内涵和韵味。这其中,“杜鹃”意象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中国文化中,“杜鹃”意象是一个悲苦的形象,多被诗人用来作为传达悲凉、凄苦愁绪的一个载体。而在西方文化中,杜鹃这种鸟因每年大约三四月间来到,因而被其间的人们当作春的使者来看待,它象征着春天、象征着希望、象征着美好。因而诗人们在诗中热情地歌颂杜鹃,借杜鹃意象传达心中的爱与希望。像英国诗人华兹华斯在他的倾心之作《致杜鹃》中,他把杜鹃比作“一种神秘的底蕴”,比作“一种希望”“一种,爱情”,而且这种“希望”“爱情”、,虽然“向往已久,欲见不到真身”。这种因“杜鹃”意象而做的联想和中国诗文里对杜鹃的理解是相去甚远的。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②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③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④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⑤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⑥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⑦拓展积累归纳咏物诗鉴赏的步骤和方法。葡萄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韩愈春夏之交,葡萄树上新的枝叶开始生长,但仍未完全复苏,尚有一半的茎条是干枯的。有人为其搭起了高高的架子,又将垂下的枝条扶上去。如果想让它结出马的奶头一样丰硕的果实,就要在架子上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将葡萄的枝蔓引好,对葡萄多加培育。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初读,理解诗句意思诗人描绘了葡萄怎样的特点?新茎未遍半犹枯高架支离倒复扶还很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研读鉴赏若欲满盘堆马乳,莫辞添竹引龙须。要想结出丰硕的果实。多加竹条扩大修缮多扶持小结:希望种葡萄之人能对这株葡萄多加培育,让它结出丰硕果实。事物特征诗人经历,社会环境柔弱,未完全复苏;杂乱攀附,需要照顾能结硕果,但须扶持诗人被贬,写给同为被贬的好友物象内在品质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背景: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好朋友张署的。诗人于贞元十九年十二月被贬阳山县,当时张署也被贬。元和无年二人遇赦同赴江陵待命。诗人在旅途中写下此诗与朋友共勉。言志:通过描绘葡萄生长状态和需要人多加呵护培育,表达自己仕途困顿,渴望有人援引的心情。艺术手法托物言志比喻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刘禹锡初读,理解大意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庭前的芍药妖娆艳丽却缺乏骨格,池中的荷花清雅洁净却缺少情韵。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天姿国色,到了开花的季节引得无数的人来欣赏,惊动了整个洛阳城。1、这首诗的题目是“赏牡丹”,为什么要写芍药和芙蕖?2、这首诗有哪些修辞手法?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芙蕖的净少情,是为了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拟人“妖无格”与“净少情”比喻“真国色”对比、衬托研读鉴赏物象特征真国色物象内在品质雍容华贵3、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这首诗用了哪些艺术手法?表达了当时人们对牡丹的喜爱和尊宠(1)烘托手法的运用。这首诗写了三种名花,褒贬都极有分寸,写芍药“妖”,是写其艳丽、妩媚之态,并非贬意。写荷花“净”,是洁净之意,诗人并没有因为突出牡丹而将这二花写得一无是处,但为了突出牡丹,诗人还是将这二名花不如牡丹之处写出以烘托牡丹的高贵富丽,令人喜爱,这是侧面烘托的手法。(2)比喻、拟人手法使物性的花有了人情味,能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小松杜荀鹤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本诗描写了小松哪些特点?环境特点:生长于深草、蓬蒿中自身特点:挺拔高耸,有凌云之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自身特点:“刺头”即“埋头”寓旺盛的生命力。时人对松是怎样的看法?两个“凌云”各有何含义?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时人忽略了小松。未长成的小松必将凌驾云端。高耸入云后才称赞。长成后的松树高高凌驾云端的姿态。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杜荀鹤虽年青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帝里无相识”,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物象特征埋没于深草有凌云之志时人不识物象内在品质小松:不甘埋没、坚强不屈时人:目光短浅诗人经历,社会环境诗人自身微寒,才华山众,却报国无门,一生潦倒言志:以小松喻人,刻画“小松”形象,借以象征出身低微的士人不甘埋没,坚强不屈的精神,同时也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时人不识”的小松同一志可以用不同的物来托同一物也可以托不同的志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青松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且挺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比较阅读杜荀鹤《小松》和陈毅的《青松》松托言不甘埋没的精神和批评“时人”的以身取人,目光短浅坚强不屈的精神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比较阅读两首诗词,找出梅的特点,说出言什么
本文标题:42咏物诗四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1770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