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主讲:厉自根教授办公地点:315室联系电话:5612644056120337*8315引言●教学目的:1、为了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是人的核心、灵魂,是第一位素养理论也是一种知识,是指导行动的知识是给人以启迪的知识是上升为思想和理念的知识2、为了拓宽知识视野,文理贯通;提高综合能力3、为了取得一个好的考分(通过)●教学时间●期末总成绩的评定:1、平时成绩包括平时作业,期中考查,出勤与参与课堂讨论情况2、期末考试(闭卷)●教学模式:把握重点讲清思路深入理解联系实际●教学要求:坐得住、听得进记录本、作业本双向式交流第一章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1、时代背景●列宁论时代的意义●时代主题的转换上个世纪前五十年时代主题为战争与革命上个世纪后五十年特别自20世纪80年代起时代主题为和平与发展●邓小平对时代主题新判断●机遇和挑战2、历史条件(历史根据)●毛泽东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失误●如何看待苏联解体、东欧剧变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4、思想来源邓小平理论的产生,正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这些伟人学说、思想的直接继续二、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发展●第一阶段(初步形成)时间: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后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重大事件:——批判“两个凡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在党的十二大的开幕词中,基本命题的提出●第二阶段(逐步展开)时间: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重大事件:——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本路线;“三步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新的经济运行模式;理论轮廓●第三阶段(走向成熟)时间:1987年党的十三大经过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重大事件:——十三届四中全会的召开,江泽民任总书记——九二年春,邓小平“南方谈话”——党的十四大召开(1992年9月)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党的十五大召开(1997年9月)正式启用了“邓小平理论”科学概念并确立其为党的指导思想●邓小平理论初步形成的标志:“基本命题”的提出走向成熟的标志: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关于科学体系的概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和两大理论成果●邓小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两篇宣言书三、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一个科学的思想体系(有理论、有体系)●1992年9月党的十四大关于“科学体系”的概括(九个方面)1994年9月,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十六方面)四、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历史地位)“新阶段”是历史定位;“在中国”是地域定位;四个“新”的概括;●指导思想、行动指南、伟大旗帜、精神支柱(指导意义)第二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开创;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巨大飞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最新成果)。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条件1、历史根据——党成立八十多年来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的科学总结2、时代背景——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3、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4、现实依据——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历史方位从革命党——执政党从外部封锁、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对外开放、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党的现状●引发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直接背景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发展1、酝酿过程2、提出和发展(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核心内容的最初提出●第二阶段:科学内涵的完整阐述●第三阶段:指导思想地位的正式确立3、江泽民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创立的卓越贡献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1、集中概括(核心内容)——“三句话”要点:三句话的辩证关系2、科学内涵——“三段话”要点:每个命题的基本思想3、科学体系——“十六点”引自中宣部组织编写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不能简单地把作为我党指导思想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仅仅归纳为“三句话”,而是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4、本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关系)——继承、坚持(一脉相承)表现为四个“坚持”——发展、创新(与时俱进)表现为十个“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第三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党的思想路线的确立、重新确立和发展1、毛泽东为“实事求是”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全新解释2、党的七大正式确立实事求是思想路线3、我党一度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4、思想路线的恢复和重新确立●背景:批判“两个凡是”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完整表述(十二大):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简明概括(十四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重新确立并不是简单重复●重新确立的意义5、十六大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和辩证统一1、实事求是的涵义(毛泽东的论述)2、解放思想的涵义(邓小平的论述)3、与时俱进的科学内涵●与时俱进是一个以时代特征为基础的动态概念●“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全部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十六大报告)●与时俱进具有多种属性——理论品质——思想精髓——认识路线——思想方法——精神状态●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创新4、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前提(首先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又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基础和归宿)●两者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5、与时俱进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辩证关系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1、所谓精髓,就是贯穿一切的、内在的、能赋于理论生命力的东西,是理论体系的灵魂。2、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始终●贯穿于邓小平理论的每一个重大问题●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践活动中——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创办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反对平均主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先富与共富——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浦东的开放和开发——推进国有企业的改革3、如何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探索永无止境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难度”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相统一的前提和条件●主体素质●环境因素——良好的体制条件——社会氛围第四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两个搞清楚”是建设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1、“两个搞清楚”的涵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为什么“两个搞清楚”是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意义)3、这两个问题长期没有搞清楚的原因4、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的关键——认清社会主义本质——认清社会主义根本任务二、社会主义本质1、马克思主义者以往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有过一些探索,但没有完全搞清楚——探索往往在对“特征”的认识中——特征与本质——为什么以往的探索仅在“特征”的层次上2、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过程●邓小平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概念●从批判中认识社会主义——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速度太慢不是社会主义——闭关自守不是社会主义——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3、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内容4、社会主义本质新概括的特点和意义●特点●意义——为什么在解放后我国还有一个“解放生产力”的任务——如何理解邓小平在“本质”的论述中没有写“公有制”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1、为什么说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2、“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提出、内容3、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涵4、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落后就要挨打”(毛泽东)“发展才是硬道理”(邓小平)“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提出过程1992年邓在南方谈话中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我们的发展”江泽民在十六大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如何理解发展是“第一要务”(“发展是硬道理”)●发展与机遇——落日的辉煌——60年代后,我国同周边国家差距拉大的原因——当前我国面临的机遇——紧紧抓住21世纪头20年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第五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和发展1、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的历史探索马恩列宁毛泽东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确立●第一次明确提出“我们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第一次比较科学地概括初级阶段的本质特征●第一次系统地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涵义、基本特征和主要矛盾1、论断的涵义2、基本特征3、主要矛盾●主要矛盾的提出和表述●“社会生产”与“社会生产力”概念的比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否符合今天的现实4、长期性●我国初级阶段的时间●长期性的原因●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1、基本路线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提出过程●内容2、基本纲领的提出和主要内容●提出时间●主要内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3、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4、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坚持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改革理论——什么是改革——我国改革的深刻原因——改革的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两个基本点的关系5、坚持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意义6、基本路线与基本纲领的关系——基本纲领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全面展开7、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的统一——最高纲领:为共产主义而奋斗——最低纲领: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六章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一、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和“三步走”的战略步骤1、战略目标“四个现代化”“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目标提法的变化过程●富强、民主、文明的涵义2、战略步骤“两步走”“三步走”●1987年4月30日邓小平第一次明晰地勾画“三步走”的设想●十三大对“三步走”的完整表述3、党的十五大与“新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时间意义具体目标实施情况生产力目标价值目标第一步八十年代现代化的基础和出发点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温饱1987年提前完成第二步九十年代至20世纪末关键的一步再翻一番实现小康1995年提前实现第三步至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更重要的一步中等发达国家,人均四千美元比较富裕正
本文标题:第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19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