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七章
教师资格认定考试小学《教育学》辅导第六章第七章能量守恒学贵有恒QQ:798417483教育学结构一、总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二章小学教育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第四章学生与教师二、教学论第五章课程第六章教学(上)第七章教学(下)三、德育论第八章德育第九章班主任工作第十章课外活动第六章教学(上)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一、教学的概念㈠教学的定义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㈡教学的内涵1.教学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是通过系统知识技能的传授和掌握,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2.教学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教学双方在活动中相互作用,失去任何一方,教学活动便不存在。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二、教学的意义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在整个学校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意义㈠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㈢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坚持以教学为主,合理统筹。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间接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当然,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不仅要通过教学,而且要通过其他教育形式,如课外活动、校外活动、劳动等途径才能实现。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三、小学教学的任务㈠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学科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公示及系统。技能指学生运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完成某种实际任务的能力。基本技能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㈡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智力是指个人在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能力系统。它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㈢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㈣培养小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基础在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既是由教学具有教育性这一客观规律决定的,也是由社会主义教育的性质和目的决定的。㈤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的过程。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活动,是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而且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的特殊性在于:学生个体的认识,是由教师领导未成熟的主体通过学习知识去间接认识世界。学生个体认识的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教学内容具有教育性;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方法具有教育性;教师的自身素养与人际关系对学生有重要影响。简答第二节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概念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认识的;教学的最终目标: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二、教学过程的特点三、教学过程的结构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第二节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的特点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1.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2.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倾向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2.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主体能动性3.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第二节教学过程二、教学过程的结构教学过程的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按照教师组织教学活动中所要求实现的不同认识任务,可以划分出教学过程中学生认识的不同阶段。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㈠引起学习动机㈡领会知识①感知教材②理解教材,形成科学概念㈢巩固知识㈣运用知识㈤检查知识(包括技能与各种认识能力)在运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2.注意不要割裂阶段之间的内在联系3.每个阶段的功能都是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第七章教学(下)第一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一、教学原则(一)教学原则概述1.教学原则的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和要求。2.教学原则的特征合目的性合规律性3.教学原则是对教学规律的反映4.教学原则是人们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学记》中总结“教学相长”,“启发诱导”,“藏息相辅”“预”,“时”,“孙”,“摩”,“长善救失”都属于教学原则的范围。(二)我国目前小学教学原则及运用1.直观性原则2.启发性原则3.巩固性原则4.循序渐进原则5.因材施教原则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1.直观性原则(1)定义: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对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直观的形式:实物、图像、言语(2)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③重视运用直观性语言2.启发性原则⑴定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记》:“道而弗牵,强而抑,开而弗达”苏格拉底:“产婆术”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⑵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③启发学生将知识创造性地用于实际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启发的首要问题3.巩固性原则⑴定义: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地保持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利知识技能的运用。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夸美纽斯提出“教与学的彻底性原则”“把流水泼到一个筛子上”乌申斯基认为复习是学习之母⑵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②重视组织各种复习③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4.循序渐进原则⑴定义: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夸美纽斯:“应当循序渐进地来学习一切,在一个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⑵贯彻要求:①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②抓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③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5.因材施教原则⑴定义: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学记》:长善救失朱熹概括孔子的经验:“孔子施教,各因其材”,这是“因材施教”的来源。⑵贯彻要求:①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②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5.因材施教原则《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或贪多务得,或片面狭窄;或把学习看得很容易而浮皮潦草,或把学习看得很难而止步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采取针对措施,长其善而救其失。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⑴定义: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裴斯泰洛齐很重视“知识与知识的应用”乌申斯基:“空洞的毫无根据的理论是一点用处也没有的,理论不能脱离实际,事实不能离开思想”⑵贯彻要求: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二、教学方法(一)教学方法概述1.教学方法的概念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2.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⑴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⑵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⑶学生特点。⑷教学时间、设备、条件。⑸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二、教学方法(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和练习法等。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可分为讲述、讲解和讲演。基本要求:第一,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第二,注意启发。第三,讲究语言艺术。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指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第二,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兴奋,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第三,要善于启发诱导。第四,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二、教学方法(二)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第二,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发引导。第三,做好讨论小结。4.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做好演示前的准备。第二,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第三,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演示的特点在于加强教学的直观性。5.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基本要求:第一,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第二,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第三,严格要求。练习的特点表现在技能技巧的形成是以一定的知识为基础,练习具有重复性。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教学组织形式是指未为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在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组织形式有:个别教学制、班级授课制、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以下条件和因素制约:1.社会和生产生活的需要;2.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3.课程的结构及其复杂程度;4.教学手段和设备。㈠个别教学制是指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优点在于教师能根据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使教学内容、进度适合于每一个学生的接受能力。㈡班级授课制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优点在于效率高,一个教师同时能教几十个学生;比较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年龄特点和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影响作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第二节教学组织形式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㈢分组教学制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优点在于它比班级授课更切合学生个人水平和特点,便于因材施教,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副作用。㈣设计教学法就是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在自己设计、自己负责任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能力。㈤道尔顿制是指教师不再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制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难时才请教师辅导,学生完成一定阶段的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和接受考查。设计教学法和道尔
本文标题:2013年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学课件第六、七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20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