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
等速运动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宁波市康复医院主要内容等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等速运动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等速肌力评定等速肌力训练等速运动的基本概念和特点操作系统软件动力头:360°,连续转动,提供1100Nm力矩运动模式:等速:向心及离心、等张:向心及离心、等长:每一位置的正反方向、连续被动运动等速运动定义可调节抗阻运动或恒定角速度运动等速运动环节中每一点的阻力负荷与其相应的肌力形成了最佳匹配——较好地完成肌力训练通过感应系统获得有关肌力变化的各种力学参数——客观、量化地完成肌力测试等速运动与肌肉生理收缩运动的比较等长收缩运动——仅反映关节运动某一点的肌力;肌力训练无助于肌肉耐力的强化等张收缩运动——等张收缩仅在运动范围的极小部分达到最大收缩,效率不佳,且负荷只能按最低肌力输出而定等速肌肉收缩特点优点明显优于传统肌肉收缩运动——肌力评定、训练具有恒定速度和可调节阻力的特点;关节运动中任何一点肌力均可达到最佳效果的优点提供与肌肉实际收缩力相匹配的顺应性阻力(每一瞬间或不同角度下均承受相应的最大阻力)使肌肉产生最大的张力和力矩输出等速肌肉收缩特点优点兼有等张和等长收缩等速运动时,肌纤维伸长或缩短,引起明显的关节活动,是一种动力性收缩,类似等张收缩。而肌肉收缩时因阻力可变,在每个角度都能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肌张力,又类似等长收缩等速运动显著特点安全性、有效性多重运动速度即时反馈、客观记录(同时:评价/训练,主动肌/拮抗肌)多种训练方法选择:速度、耐力、特定角度下训练(限弧)肌力测试评价指标及其意义峰值力矩:反映力矩曲线的最高点,对下肢负重肌群的力量评定有较大意义平均力矩:反映整个力矩曲线的平均水平,可作为比值指标评价的基础峰值角度:峰值力矩出现时关节所处的角度,是关节的最佳用力角度肌力测试评价指标及其意义单位最大做功:一次运动所做的功,即力矩曲线下的面积总功:数次运动所做的功,即力矩曲线下的面积之和平均功率:单位时间内的平均做功量。力矩加速能:力矩产生开始1/8s内的做功量,用以代表肌肉活动的灵敏度或爆发力比值指标力矩体重比:所测力矩值与个体体重的比值,以消除个体间体重因素的影响,利于个体间的横向比较。力矩瘦体重比:所测力矩值与个体瘦体重之间的比值,能较力矩体重比更为精确地消除个体之间的差异。拮抗肌比值:一般以慢速运动时的峰值力矩计算,也可在不同速度、不同测试模式及特定角度下计算,反映拮抗肌肌力平衡情况,间接反映关节稳定性,预测潜在的关节损伤,其是下肢膝关节的屈伸比在临床上最有意义3.肌肉耐力测试指标高速测试角速度(≥180°/s)耐力比值:180°/s下耐力测试时,连续最大收缩25~30次,最末5次(或10次)与最初5次(或10次)做功量的比值,以百分比表达50%衰减次数:180°/s或240°/s下耐力测试时,连续最大收缩直至有2~5次不能达到最初5次运动平均峰力矩的50%为止,计算完成的运动次数。协同肌/拮抗肌协同肌/拮抗肌的总做功量下降达50%为止以健侧的峰值力矩为准,若患侧峰值力矩一开始即低于健侧的50%,则认为患侧肌肉耐力完全丧失比值指标平均力矩/峰力矩:反映平均力矩与峰值力矩间的关系,对爆发力的评价有意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力矩:反映关节稳定性及肌肉运动功能,有疼痛性关节疾病时该值可增大,甚至100%左右同名肌群力矩缺失百分比:反映两侧同名肌群力量的平衡情况,一般10%易造成弱侧损伤左右肢体运动功能组合力矩缺失百分比:反映两侧肢体力量的平衡情况,一般下肢总力矩左右相差5%时易造成弱侧拉伤其他形式的等速肌力测试力矩曲线分析:切迹、波动、低平、不对称或其他变形,以及曲线中断或缩短——判定关节可能的病变(结合临床检查)力量控制精度测验:通过重复次大收缩运动数次,来观察力矩曲线的匀称性,作为运动协调性的评价指标其他形式的等速肌力测试峰功率测试:以30°/s的间隔递增,进行多次测试,以获得产生最大峰功率的运动速度痉挛的量化评定:等速摆动试验、等速被动测试(最大阻力力矩、阻力力矩之和、重复次数的平均阻力力矩和力矩速度曲线上升斜率)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绝对禁忌证:关节及相邻关节失稳、骨折、局部严重的骨质疏松、骨关节恶性肿瘤、术后早期、关节活动度严重受限、软组织瘢痕挛缩、急性肿胀、急性拉伤或扭伤以及严重疼痛禁忌证和注意事项相对禁忌证:关节局部疼痛、关节活动度受限、滑膜炎或渗出以及亚急性或慢性扭伤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注意事项:测试前正确摆放患者体位,近端肢体应良好固定,防止产生替代动作;进行双侧同名肌群肌力比较时,应按先测定健侧,再测定患侧的顺序进行,以利于双侧的比较;禁忌证和注意事项测试中可适当给予鼓励性指令,以提高患者用力的兴奋性,从而获得最大肌力指导患者避免在运动后、疲劳时及饱餐后进行等速肌力测试有心血管疾病者,应指导其避免屏气和过度用力等速肌力测试的优点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客观量化评定运动功能准确性和敏感性:对正常人膝伸、肩内外旋运动进行了徒手肌力测定和等速测定的比较,发现即便在徒手肌力为5级的正常人群中,也有10%~30%的人存在力量缺陷。等速测试的敏感性对于肌力缺陷相对较小的个体更有意义。等速肌力测试的优点多种评价指标:四肢大关节、腰背肌肌力测试测试模式有向心收缩/离心收缩,测试速度可从每秒数十度至每秒数百度等速持续被动运动(CPM)可将测试扩展到徒手肌力3级以下和疼痛性关节疾病患者等速肌力测试的缺点不能进行手、足等部位小关节的肌力测试若不采用等速CPM形式,则不能进行≤3级的徒手肌力测试等速肌力测试在康复医学领域的应用运动系统伤病的康复功能评定1.肩关节:基础工作—肩关节不同功能活动等速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研究肩关节不同人群,不同功能活动等速测试正常值和有关比值的研究临床工作—肩关节术后的运动功能评价;建立评价指标,如运动范围终点拮抗肌离心收缩/原动肌向心收缩力量比值,作为肩关节动态稳定的标准国内工作—采用等速CPM、无痛活动阈方法对冻结肩进行运动功能评定2.膝关节:由于膝关节具有功能活动相对单一、相关肌群肌肉收缩的特性肌力——肌肉收缩时所能施放出的最大能量爆发力与收缩速度有关,而速度对灵活性有很大影响耐力是指有关肌肉在较长时间内维持肌力的能力(肌力增强训练包含耐力训练)各关节运动测试图:等速肌肉测试的临床应用评价肌肉功能的指标:同时测试关节运动中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任何一点肌肉输出的力矩值,得到力矩曲线,并可同时进行肌肉作功能力、爆发力及耐力等功能测试等长肌肉测试:关节运动中某一角度肌力的大小的反映等张肌肉测试:关节运动过程中最弱肌力的反映偏瘫患者肌力训练传统观念认为肌力下降是由于拮抗肌痉挛而原动肌张力下降造成的,肌力训练被认为会增加痉挛协同收缩及异常运动模式而被禁用。但临床研究表明肌力训练并不会增加痉挛、联合运动、协同收缩或被动运动阻力。反而有一些证据表明肌力训练后,它们较前下降。而且国内有报道,等速运动训练可增强偏瘫患者肌力,却不影响其痉挛程度,由此可提高患者步速、移行和其他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是偏瘫患者康复的目标,而各项日常生活活动中大部分与下肢运动能力有关¨J,所以肢体运动功能的康复以下肢运动功能的康复尤为重要。本研究采用国际上先进的等速练习器(biodexsystem-3型)配合常规训练方法促进下肢功能的恢复案例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1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19例,男11例,女8例,年龄60~75岁,平均(68.72±6.51)岁。其中脑梗死患者13例,脑出血6例,病程2~65d,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瘫10例;对照组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60~74岁,平均(65.40±7.2)岁,其中脑梗死14例,脑出血8例,病程15—68d,左侧偏瘫9例,右侧偏瘫13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情况Fug1.Meyer法评定下肢运动功能(下肢运动总积分34分,平衡总积分14分)。并记录90。/s角速度下的峰力矩(peaktorque,)。PI、指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力矩输出,代表了肌肉收缩产生的最大肌力,单位为牛顿·米(N·m)。在等速肌力测试中,值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被视为等速肌力测试的黄金指标和参考值。对照组接受常规训练。训练内容如下:根据患者不同情况采用B兀lnnstrom、PNF、Rood、Bobath等神经促进技术及功能训练,具体包括卧位下单(双)桥运动,躯体控制训练,坐(站)平衡训练,重心转移训练,平行杠内步行训练等。每日1次,每次40min,30次为1疗程。试验组:增加偏瘫下肢股四头肌、胭绳肌等速肌力训练。当肌力2~3级时,以被动加主动运动为主,要求每次都能在电脑上看到力矩曲线。当肌力3级以上时,采取主动运动为主,根据患者情况选择6O。/s、90。/s、12O。/s,或90。/s、120。。/s、150。/s角速度进行等速训练。每个角速度训练10次,间隙休息20s,每个循环间休息2min,依患者的承受能力训练2~4个循环,训练量以引起肌肉适度疲劳,且第2天不感到疲劳为宜。每组肌群每天训练1次。治疗前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的评定结果比较治疗前后在90。/s角速度下2组患者膝关节伸屈肌的评定结果比较本研究经过30次的训练后,试验组不仅股四头肌及胭绳肌肌力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而且运动功能也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这通过Fug1-Meyer评分可看出。本研究只对等速肌力训练对下肢运动功能作用的近期疗效进行了分析,对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观察。等速在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中的应用股四头肌和腘绳肌的力量大小和WQ比值稳定对于保持膝关节稳定,正常的步态有重要的意义。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由于屈伸肌同时受损,训练前的WQ比值可能是正常的,但是肌力未达到或者远未达到维持正常关节功能的需要的范围。评定膝关节功能的恢复时不能单用一个WQ比值,还要需要肌力(峰力矩)的变化。选择临床诊断为不完全性脊髓损伤(ASIS分级C或D级,脊柱骨折术后),股四头肌和腘绳肌肌力大于3级,不合并下肢骨折及并发症患者。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患者的双侧膝关节屈伸肌力进行等速训练,训练前后峰力矩变化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训练前后峰力矩的变化等速肌肉测试临床应用:四肢大关节肌肉测试、功能和疗效评价腰背部肌肉测试、功能和疗效评价对运动系统肌肉功能进行评价提供较为准确的多种反映肌肉功能的定量指标通过对患有神经、肌肉或骨骼系统运动功能障碍者进行测试参数的分析,有助于了解肌肉和神经的病损程度,对设计合理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方案起指导作用。目前临床上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的肌肉功能测试,这可能与膝关节作为负重关节,容易造成损伤,以及膝关节测试时固定较为完全,测试结果可信度较高,力矩曲线较为清晰,容易判断有关。对运动系统伤病进行辅助诊断肌肉关节的病变情况在等速肌肉测试的力矩曲线上可得到反映,通过分析力矩曲线的变化可获得一定的客观信息,作为临床的一种辅助诊断。但这种变化不很敏感,对各种病理变化也无明显的特异性。因此,不能完全作为诊断依据。在力矩曲线分析方面研究最多的是膝关节的各种病理情况,据报道膝关节骨性关节炎(OA)患者力矩曲线常表现中段伸肌力矩曲线下降,出现切迹、不光滑或呈双峰样改变,而屈肌力矩曲线则可能表现正常。其他如ACL损伤、半月板损伤、髌骨半脱位、肩关节撞击综合征、肩周炎等在运动中出现疼痛或关节不稳时,在力矩曲线的一定部位都可出现不同大小或形态的切迹。在运动系统伤病预防中的应用主动肌与拮抗肌力矩比值可作为预测运动系统损伤的指标之一。膝关节屈/伸肌力比值(H/Q),对正常膝关节进行慢速测试(60°/s)表明,膝关节H/Q值为60%~80%。该值偏高或偏低使弱肌易受损伤。一般康复训练常偏重膝伸肌的练习,而忽视屈肌的训练,致使H/Q偏低,应予纠正。评价康复治疗的疗效通过对康复治疗前后的肌肉功能进行等速测
本文标题:等速肌力测试训练系统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301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