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咨询培训 > 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近代史
抗战胜利后目录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主张中间路线的发展历程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民主党派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中国共产党建国方案受欢迎的原因抗战胜利后中国存在的政治主张共产党国民党各民主党派国民党建国方案以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为代表的长期坚持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蒋介石集团,在国际反动派的支持下,加紧准备大规模内战,企图消灭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武装,继续实行法西斯独裁统治。地主买办资产阶级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是中国社会的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国民党是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代表。政治代表:先是北洋政府,以后主要是国民党统治集团。他们主张继续实行地主买办资产阶级的军事独裁统治,坚持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共产党建国方案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要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并且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民族资产阶级及其建国方案——中间路线民族资产阶级是指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联系较少的中等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其政治代表是民主党派的某些领导人物和若干无党派民主人士。其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间路线的主张:旧民主主义政治上:“必须实现美英式的民主政治”,但不准地主官僚资本家操纵;经济上:“应当实行改良的资本主义”,但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横行;实行方法:和平的改良道路提倡方案:资产阶级共和国中间路线的出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有人提出“举起你的左手打倒帝国主义,举起你的右手打倒共产党”,这是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最早的出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中国国民党左派领导人之一邓演达,一方面反对蒋介石、汪精卫在南京建立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专政政权,另一方面也不赞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维埃运动,主张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是中间路线观点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中间路线的发展由于阶级和认识上的局限性,他们也不赞成马克思主义学说,不赞成将来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幻想建立由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共和国。1941年他们建立了名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的政治团体(1944年改组易名为中国民主同盟),成为当时中间路线的代表。他们发表了自己的政纲,同国民党顽固派的独裁投降政策进行斗争,但他们对中国共产党的纲领政策也不完全赞成。纲领路线①坚持中华民族独立,把抗日战争进行到底,恢复领土主权的完整,反对中途妥协。②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联合政权。③实行民主政治,尊重思想学术自由,保护合法的言论、出版、集会、结社。④实行两院制和三权分立制。具体主张是:国会是代表人民行使主权的最高机关;国家最高行政机构采取内阁制,对众议院负责;司法独立,不受行政和军事的干涉。⑤实行人民普选制度。⑥实行有限制的私有制度,国家确认人民的私有财产,而银行、交通、矿业、森林、水利、动力、公用事业及其有独占性的企业,一律以公营为原则,其他一切企业,均可由私人经营。中间路线在当时提出的原因他们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国民党不能用武力消灭共产党,共产党不能用武力推翻国民党,这似乎为实行中间路线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会。第三条道路的破产原因第三条道路的幻灭的原因1.军事力量弱;2.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3.国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迫害。返回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国民党内的爱国民主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帮助下,同背弃“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背叛孙中山革命事业的国民党反动统治集团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并在经历了三次分化、三次集结之后,于1945年和1946年先后成立了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等民主派组织。1947年11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力量开始战略反攻,国民党统治集团军事上节节败退、政治上日益孤立的形势下,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中国国民党民主促进会和其他爱国民主人士的代表齐集香港,举行中国国民党民主派第一次联合代表会议。会议决定,“脱离蒋介石劫持下的反动中央”,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首任主席李济深中国民主同盟民盟于1941年3月19日在重庆成立,当时的名称是“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其时,由于“皖南事变”的发生,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合作遭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危机四伏。国共两党以外一些主张抗日的政党和人士,迫切希望联合起来,为坚持团结民主抗日而斗争。于是,即以部分国民参政员于1939年11月成立的“统一建国同志会”为基础,成立了中国民主政团同盟。参加者有:中国青年党、国家社会党、中华民族解放行动委员会、中华职业教育社、乡村建设协会的成员及其他人士。民盟前领导人张澜国民党军事力量全面内战爆发前,国民党军事力量强大。国民党军总兵力约为430万人,其中陆军200万人,特种兵36万人,非正规部队74万人,空军16万人,海军3万人,后勤机关和院校101万人。共产党军事力量中共部队总数约为127万人,其中野战部队61万人,计有24个纵队(师)、11个旅,地方部队66万人。另有炮兵1个旅,14个团,17个营,38个连,没有海军和空军。民主党派的力量民主同盟是一个赤手空拳的组织,他们连“一支枪也没有”,并且不打算有,他们的凭借是言论、出版,而这样的武器也早已被蒋介石没收了。——新华社在为民盟被解散而发表的评论节选返回国民党对民族资产阶级的迫害李公朴遇刺民盟的解散南京下关事件返回李公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他投军北伐。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他愤然离开军队,次年8月赴美留学。在美国他边读书边打工,并在邹韬奋主编的《生活》周刊上向国内介绍美国社会情况。1930年11月,李公朴结束留学生涯回到上海。当时日本军国主义步步进逼,国事岌岌可危,他满腔热血积极投入各种救亡活动,与邹韬奋等筹办《生活日报》。创办《申报》流通图书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和妇女补习学校。1934年他和艾思奇一起创办《读书生活》,发表了大量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进行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通俗化的尝试,传播马列主义的一些基本知识,对青年的思想启蒙起了巨大的作用,引导许多青年走上了革命的道路。1936年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成立,李公朴被推为负责人之一,积极与东北抗日人士联系,支持抗日斗争。李公朴与民盟1944年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被选为民盟云南省支部执行委员,并担任《民主周刊》的编委工作。1945年在民盟全国代表大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和民主教育委员会副主任。12月,全国各界救国联合会召开会员大会,改名为中国人民救国会,会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和中央常务委员。较场口血案为了迎接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他参加发起成立政治协商会议陪都各界协进会,被选为理事。在政协会议期间,他经常主持举办各种报告会、演讲会。1946年2月10日重庆各界在较场口举行庆祝旧政协胜利闭幕大会,他担任总指挥。会上国民党特务进行破坏,制造了较场口血案,李公朴等人被特务殴伤,送医院治疗。李公朴遇刺1946年5月,社会大学由于国民党反动当局百般刁难被迫停办,李公朴从重庆返回昆明,准备将北门出版社迁至上海,并开始编写《世界教育史》。此时他遭到国民党特务的严密监视,但他争取和平民主的决心愈加坚定。他说:我两只脚跨出门,就不准备再跨回来!1946年7月11日晚,李公朴被国民党特务杀害。中共中央的唁电李公朴牺牲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朱德联名发表唁电:先生尽瘁救国事业与进步文化事业,威武不屈,富贵不淫。今为和平民主而遭反动派毒手,实为全国人民之损失,抑亦为先生不朽之光荣。李公朴烈士之墓返回南京下关事件1946年6月23日,为了呼吁和平、制止内战,上海各界群众在中共地下党的领导下,开展轰轰烈烈的和平请愿活动。1946年6月23日,以民建老一辈领导人马叙伦、雷洁琼等11人为代表的请愿团赴南京向国民政府和平请愿,在下关火车站遭到特务暴徒的袭击,马叙伦、雷洁琼等均被严重殴伤。这就是当时震惊中外的“下关事件”。民盟的解散1947年5月,国民党公布伪造的《中共地下斗争路线纲领》,公然诬蔑民主同盟、民主促进会、三民主义同志联合会等“受中共之命,而准备甘为中共之新的暴乱工具”。10月,国民党当局宣布民盟“为非法团体”,明令对该组织及其成员的一切活动“严加取缔”。同年11月,民盟总部被迫在上海发表公告,“通告盟员自即日起一律停止政治活动,本盟总部同仁即日起辞职,总部亦即日解散”。返回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在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中成长的民族资产阶级,在自身经济实力的发展上依赖于外国资本主义,也被资本主义列强的商品输出所遏制;本国的自然经济与统治者是限制民族资产阶级成长的内因。这些条件使民族资产阶级没有与外国资本主义一样强大的经济力量。返回民主党派在历史上的转折点1948年1月,民盟领导人沈钧儒等在香港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宣布不接受解散民盟的任何决定,并恢复民盟总部。会议明确指出独立的中间路线不符合中国的现实环境,是“行不通”的。返回民盟民盟必须站在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立场,为彻底推翻国民党统治集团、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驱逐美帝国主义出中国、实现人民的民主而奋斗。会议确认中国共产党“值得每个爱国的中国人赞佩”,表示“今后要与他们携手合作”。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1948年1月,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成立大会宣布:“本会当前之革命任务为推翻蒋介石卖国独裁政权,实现中国之独立、自由、民主与和平。”随着形式的发展和通过实际的教育,“民革”公开表示确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其他民主党派也明确表示了参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立场。国民党陷入众叛亲离、彻底孤立的转折点。共产党的建国方案受欢迎的原因
本文标题:第三条道路幻灭的原因~~近代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424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