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综合/其它 > 第13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认知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第13讲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认知选修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一、正确评价古代历史人物(政治家)1.方法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为结合政治家的活动,一分为二地评价。一般从以下角度进行归纳评价:(1)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2)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3)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4)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5)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2.原则(1)清除英雄史观,树立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任何夸大个人的决定作用,否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都是错误的。(2)确定评价标准:以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去评价历史人物的历史地位。(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3)特定的历史背景:具体分析历史人物所处的历史条件,实事求是地评价历史人物。不是英雄造时势,而是时势造英雄。(4)防止以偏概全:具体分析历史人物的功过。注意分析其阶级性和时代性。二、评价历史人物的原则和方法1.全面性原则:坚持两点论和一分为二的观点,应从积极性和消极性、进步性和反动性、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等方面全面评价。2.阶段论和方面论结合的原则:从纵的关系上,历史人物有时间阶段上的划分,从不同阶段上作出不同评价;在横的关系上,历史人物又具有多重性,如有的人物是英雄与暴君集于一身,评价时应采用方面论的方法。3.发展性和长远性原则:从整个人类历史发展角度去评价,从是否顺应历史进步潮流、是否体现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等角度去评价。4.主流性原则:要分清历史人物的主流与支流,政治活动与个人生活方面的差别,不能以偏概全,不能以个人道德标准代替历史进步的标准。5.适度性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不能标新立异,不能违背主流学术观点,不能违背一般人的善恶标准。6.阶级性原则: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的观点与阶级分析的方法,但反对贴阶级标签,反对苛求古人。7.实践的原则:从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实践效果好坏及对社会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等角度评价。三、历史人物的比较1.同时代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历史人物身上寻找时代背景。比如,孔子与柏拉图的比较,华盛顿与拿破仑的比较等。2.同类历史人物的比较,可以从中寻找历史的发展规律。比如,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与邓小平的比较,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华盛顿与孙中山的比较等。3.同背景下历史人物的比较。比如,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的统治者的比较,追求民族独立的孙中山、凯末尔和甘地的比较。四、注意进行历史人物评价过程中的几个常见误区1.正确处理历史人物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要明确以下四点:首先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次是“时势造英雄”,不是“英雄造时势”;再次要分析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与人民群众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之间的联系;最后还要确定历史人物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人民意愿。总之,对历史人物的作用要恰当评价,不能任意夸大。2.正确处理阶级分析与个人出身的关系不能仅据个人出身来确定历史人物的阶级属性,因为单独的个人并不总是以所属的阶级为转移(中国近现代许多革命家的经历即为证明)。也不能以贴阶级标签的方式代替阶级分析。如对剥削阶级出身的人物或其代表人物统统加以否定就是一种典型的“贴标签”。3.正确处理主观动机与客观后果之间的关系既要注意主观动机,又要看客观后果,尤其应把客观后果放到评判的首位。这样处理二者的关系是历史的复杂性所要求的,动机和后果有时是一致的,有时又是矛盾的。“好”的动机有可能带来“坏”的后果;“坏”的动机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带来“好”的后果。如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其动机和后果就背道而驰了。4.正确处理道德评价和历史评价的关系不能用一些过时的或抽象的道德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也不能用现在的道德观去苛求古人,而应着眼于他的历史作用。如有人把曹操说成是“汉贼”,就是从封建正统的道德观出发,用道德评价取代历史评价,是错误的。[考点分布]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1全国卷原始性文字材料钱玄同《三十年来我对于满清的态度的变迁》;钱玄同《姚叔节之孔经谈》(1919年2月12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不同态度。(8分)(2)钱玄同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变化在清末民初颇具代表性,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的历史背景。(7分)评价类、背景类民国,钱玄同、传统文化(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2全国卷原始性文字材料《上谕档(道光朝)》(1823年、1829年、1838年)(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道光皇帝对鸦片问题的认识及措施。(9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道光皇帝的禁烟政策。(6分)认识类、措施类、评价类晚清,道光帝、禁烟政策(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3全国Ⅰ卷原始性文字材料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7分)背景类、作用类唐代,韩愈、古文运动(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3全国Ⅱ卷原始性文字材料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梁启超《王荆公》(1908年)(1)根据材料一,分别指出两宋对王安石的评价及其主要理由。(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梁启超重新评价王安石的目的及采用的方法。(9分)评价类、原因类、目的类宋代,对王安石的评价(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4全国Ⅰ卷原始性文字材料漆侠主编《辽宋西夏金代通史》;徐忠民《包公叙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包拯勇于弹劾官员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包青天”在后世广为传颂的原因。(9分)原因类宋代,包拯(包青天)(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4全国Ⅱ卷原始性文字材料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光绪帝为推行变法所采取的主要措施。(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戊戌变法中光绪帝的作用。(7分)措施类、评价类晚清,光绪帝、戊戌变法(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5全国Ⅰ卷原始性文字材料《元史》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丘处机的意见被成吉思汗接受的原因。(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丘处机西行的意义。(9分)原因类、作用(意义)类元代,丘处机、成吉思汗(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试题来源材料引文出处问题设计设问方式考点关键词命题特征分析2015全国Ⅱ卷原始性文字材料孙炳辉、郑寅达《德国史纲》(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俾斯麦政府颁布《非常法》的历史背景。(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俾斯麦对工人运动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加以评析。(9分)背景类、措施类、评述类近代,德国、俾斯麦、《非常法》(1)从材料出处看,以原始性文字材料为主,引文出处部分注明时间,隐含着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对时代背景有一定的暗示作用。(2)从设问方式看,多采用评价类设问。着重考查人物所处时代的背景、人物所做事件的意义和不同时代对人物不同评价的原因(因素)。(3)从时间上看,以宋代、晚清为主,2013年全国Ⅰ卷涉及唐代,2015年全国Ⅰ卷涉及元代,2015年全国Ⅱ卷涉及近代德国。(4)从内容看,考查人物及其与所处时代重大事件的联系、评价人物。(5)从与教材的联系看,考查的人物与选修教材所述人物没有直接关联,个别人物在必修中有涉及。1.(2015·高考全国卷Ⅰ,T48)材料丘处机(11
本文标题:第13讲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规律认知 选修四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524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