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资本论》选读第一卷1第一卷:目录•第一篇:•第一章:•1•(价值实体、价值量)•2•3•:A、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B•:C•:D2•4•第二章:〖HT〗•第三章:〖HT〗货币或商品流通•1•2•(a)商品的形态变化•(b)货币的流通•(c)铸币·3•3•(a)货币贮藏•(b)支付手段•(c)世界货币4第二篇:•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1•2•4•第三篇:•第五章: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1•2•第六章:5第七章:剩余价值率•1•2•4•第八章:工作日•1•2。工厂主和领主•4。换班制度•5。十四世纪中叶至•7•第九章: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6第四篇:•第十章:•第十一章〖HT〗:协:•第十二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5.7•第十三章:机器和大工业•1.机器的发展•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4.工厂•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8.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庭劳动的革命•9.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10.大工业和农业8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十四章:•第十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Ⅰ.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Ⅱ,劳动强度可变•Ⅲ,工作日可变•Ⅳ同时变化9第六篇:•第十七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第十八章:•第十九章:计件工资•第二十章:•第七篇:•第二十一章:10•第二十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3.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4.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11•第二十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1.资本构成不变,: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2.: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第二十四章〖HT〗:所谓原始积累•1.原始积累的秘密•2.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3.。压低工资的法律。•4.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5.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的形成•6.工业资本家的产生•7.12•《资本论》共分三卷。•第一卷是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二卷是分析资本的流通过程或资本运动的各种形态和阶段;•第三卷则是在前两卷的基础上综合地分析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阐明剩余价值如何在资产阶级之间进行具体的分配。•全书由本质到现象,由抽象到具体,由分析到13•《资本论》第一卷的第一篇《商品与货币》,是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形态的前提和基础,它在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全篇共分三章:•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14•在第一章里,特别是其中的第一、二两节,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在政治经济学史上他第一个正确地分析了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从而为以后分析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进而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剩余价值的源泉,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商品二因素的根源是劳动的二重性。•关于劳动二重性的学说,是马克思在劳动价值论上的重大创见。它不仅是理解商品二因素,以及商品价值的质和量的规定性的依据,而且是理解劳动力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创造剩余价值的特殊作用的钥匙。•一句话,不懂得劳动的二重性这一“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就无法了解资本价值的增殖过程,从而也就无法分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特征。•第一章的第三节马克思关于价值形式的分析,是做了前人从未尝试过的工作,即从讨论价值形式的发展,或商品形式的发展,说明货币怎样产生和它的本质是什么。15•在第二章里,马克思又结合交换的历史发展进一步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问题。•由于商品内在的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在商品交换中,表现为交换过程的矛盾,造成了交换上的困难;而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及其矛盾的展开,经过长期的过程,终于产生了货币。16•在第三章里,马克思详尽地分析了货币的各种职能,阐明货币的各种职能怎样体现了货币的本质;货币的职能怎样以商品流通发展为转移,以及货币执行的这些职能如何扩大和加深了商品生产所固有的矛盾,造成危机的可能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怎样为资本主义生产准备了必要条件。•在整个第一篇中,马克思根据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的观点,把商品、价值、货币及其有关的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都放在一定的历史地位中来探究,透过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揭示出生产者之间即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17第一章商品•本章包括四节。•第一节讲商品的两个因素,即使用价值和价值,通过交换价值分析价值,说明价值的实体是抽象劳动和价值量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第二节讲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说明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第三节讲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着重运用逻辑的方法,从价值关系的发展中,说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第四节讲商品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揭露人与人的关系采取物与物的关系的根源。18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从商品分析开始•首先从商品分析开始。•商品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商品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资本主义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19•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这个复杂机体的“细胞形式”或“元素形式”。•因此,弄清楚商品这个东西,是了解资本主义社会及其运动规律的基础20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首先是一种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物品。世界上的商品千千万万,种类繁多,它们各有各的自然属性,这些自然属性使它们具有各种各样的用途,可以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要,有的当作生活资料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有的当作生产资料间接满足人们的需要。•商品作为一种有用物,它的能够满足人们需要的属性,叫做商品的使用价值。每一种有用物都不只有一种自然属性,而是包含多种的自然属性,从而也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但是这多方面的使用价值人们不是一开始都知道,它们是人类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陆续地发现的。21•使用价值不反映人们的社会生产关系,从而不是政治经济学这门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对于商品使用价值的专门研究,是商品学这门科学的任务。但是,政治经济学不是完全不考虑使用价值。•因为商品的使用价值不是供生产者自己使用或消费,它是通过交换供别人使用或消费,所以它又具有社会性质的一面,是社会的使用价值。•同时,财富采取商品形式时,它还有另外一种属性,即交换价值,那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对象。•交换价值不是飘浮在空中,它必须附着在有用物(即使用价值)上面,由有用物担负着它,所以,使用价值又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担负者。在这个角度上,政治经济学也要研究商品的使用价值。22商品的价值•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关系或比例•抽象的人类劳动,摸不着看不见,象一个“幽灵般”的东西,但它是客观存在的。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社会内容。劳动产品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内容的结晶体,就是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商品的另一种属性是价值,不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不过是价值的表现形式23商品的价值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这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24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价值的有用劳动•生产商品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的总和,形成社会分工的体系•但不能反过来说,•不形成社会分工,具体劳动就不存在了。生产非商品的具体劳动,不一定形成社会分工。•具体的有用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25•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抽象劳动的特点•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是同劳动生产力成正比例而变化,而商品的价值量则同劳动力成反比例而变化•这种对立的运动来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劳动二重性是商品二因素的根源•商品是人们用来满足需要的使用价值,又是有价值依附在它上面的东西。这样的二重物是具有二重形式的,即:实物的或自然的形式和价值的形式26价值形式•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和量的规定性•(3)等价形式:是能直接交换另一种商品的形式•等价形式的第一个特征是:使用价值成为它的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等价形式的特点: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的社会劳动。•这种价值的表现形式是简单的,也是不充分的。27B总和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Z量商品A=U量商品B20码麻布=1件上衣•或=V量商品C或=10磅茶•=W量商品D=40磅咖啡•=X量商品E=2盎司黄金•与简单价值形式相比,价值表现的范围扩大了,但就全体商品来说,价值的表现形式不统一,不能解决交易过程中价值表现不统一的矛盾。28C一般价值形式•50斤谷•3件上衣}=一只羊•2把刀•在一定的范围内价值表现形式统一了,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扩大价值形式的缺点,方便了现实的交换。但处于等价形式的一般等价物受它的自然属性的制约,加上价值表现形式只是在局部范围的统一,仍未完全解决交易过程中在价值表现上的矛盾。29D货币形式•50斤谷•3件上衣}=1盎司黄金•2把刀特殊的商品••贵金属以它特殊的自然属性取得其他作为等价物的商品,固定充当一切商品的价值表现材料,货币就产生了。货币的产生是商品内部矛盾发展的结果。30商品拜物教•通过商品与货币关系的分析,揭示货币的本质,和物外壳掩盖的商品所有者之间的社会关系。•A.产生及其性质:生产商品的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商品形式把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为劳动产品的天然属性,把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反映为物物之间的社会关系。好象交换关系是由物支配的。•B.产生的根源:也产生于生产商品劳动特有的社会性质。私有劳动把劳动的社会关系替换为物物交换关系;劳动产品分裂为有用物与价值物,社会关系表象为物物关系;货币成为价值的代表,难以理解货币是抽象劳动的本质;交换价值的变动本来是社会必要劳动的变动,但表现为物物比例的变动。•C.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社会特有的现象•D.古典经济学虽然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观点,但没有分析劳动为什么创造价值,劳动量为什么表现为价值量,而把这看成是永恒的自然现象。31章节间逻辑关系:•第一节论述商品的矛盾,即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矛盾,重点是价值(2)矛盾的“二因素”有劳动的二重性引起,重点是抽象劳动;(3)商品内在矛盾的外化:价值形式;(4)价值的本质:拜物教---人格的物化与物的人格化的矛盾。•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方法分析商品经济的五对矛盾:使用价值与价值,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商品与货币,物的人格化与人格的物化,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商品经济矛盾总根源)32第二章交换过程••一、题解:实际表示随交换的发展必然分化出货币的过程。中心讲货币的起源和本质,是第一和第三章的过度。33重点内容•商品的内部矛盾在交换中表现为交换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货币产生。•A.商品交换及其矛盾:买卖、供求、私人和社会,是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矛盾在市场上的反映。•货币是商品交换中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商品内在矛盾决定商品必须进行交换,而交换是有矛盾的。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交换即使个人的事又是社会的事,通过交换把商品作为价值实现是个社会的过程。这个私人与社会的矛盾引起货币产生,并使矛盾得以解决:货币产生是内在矛盾的外化。买卖双方的商品不一定直接为对方需要。可通过“中介”---货币解决。34•A.货币形成的历史过程是和商品交换的发展过程相适应的。•(1)最初的物物交换(简单价值形式);•(2)交换量的增加引起质的变化:出现商品生
本文标题:《资本论》选读文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64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