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房地产 > 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摘要: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的规模越来越大,为了保证中小城市有序高效运行,必须对城市小区的建设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规划。在人们对城市家居生活条件要求越来越高、对居住小区的格局和设施日益看重的背景下,对城市居民小区进行科学规划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继而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是住宅区规划设计的基本要求。关键词: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人文关怀;生态环境;节能环保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建设与千家万户息息相关,它涉及到该城市每个居民的切身利益。住宅小区的建设不仅影响着地方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安定和家庭的和谐。因此,在住宅小区的规划与发展中,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观念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通过规划设计的创新,创造特色鲜明、设备完善、环境优美的居住条件,从而使我国中小城市住宅小区的建设水平和质量得到大幅度的提高。1.我国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分析自建国以来,在国家经济体制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下,我国中小城市小区住宅的居住模式、建造方式、供应模式、分配模式、乃至人们在精神层面对居住小区的观念和理解都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回顾我国住宅产业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不成熟到茁壮成长和成熟并不断走向健康发展的艰难曲折历程。1.1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发展历程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发展大体可归纳为起步阶段、积累阶段、成长阶段、发展阶段。(1)住宅产业的起步阶段(1949-1959年)。解放初期,百废待兴,我国政府提出“先生产,后生活”的发展策略,技术上受苏联的影响,因此,在住宅规划设计中有诸多苏联住宅规划的要素。(2)住宅产业的积累阶段(1960-1990年)。1958年的大跃进使国民经济受到大的破坏,城市居民的住房问题也受到很大的影响,形成了一批简易楼、竹筋楼、筒子楼等具有时代特征的住宅类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住宅建设标准,取得了较好效果。经过30年的探索和发展,住宅产业在恢复中探索,在探索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在改革中完善,住宅建设步入了产业化发展轨道,成为国民经济振兴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行业,住宅产业的效应初见倪端。(3)住宅产业的成长阶段(1991-1999年)。上世纪90年代开始的小康住宅研究是我国与日本JICA的合作项目。小康住宅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的需求、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贯彻到小区规划设计整个过程中。(4)住宅产业的发展阶段(2000-2009年)。从1998年开始,中国进入了商品住宅时代。1.2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现状分析由于我国住宅产业现代化体系受体制和国情影响,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的规划和发展事业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在科技发展领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住宅建设还未摆脱粗放型生产方式。住宅产业的缺陷暴露明显:主要表现概括为“二高二低”———物质消耗高、能源消耗高,生产率低、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低。能源消耗为发达国家的3-4倍,劳动生产率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1/5-1/6,科技进步对住宅产业发展的贡献率仅为31.4%,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按照国际通行说法,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超过50%才算是集约内涵型发展的产业。(2)住宅技术的发展仍以单项技术推广应用为主,技术上缺乏有效的集成和整合,尚未形成完整系列的建筑体系。尤其是国外已比较通用的钢结构住宅、木结构住宅、装配式住宅、混凝土砌块等新型建筑体系缺乏相应的配套技术及相关规范、标准,推行起来难度较大,难以形成规模效益。(3)住宅部品的工业化水平还较低,尚未形成系列化、规模化生产体系。住宅部品的配套性、通用性差、生产规模小,特别是规范住宅部品生产的模数协调工作滞后,阻碍了住宅标准化、通用化住宅部品体系的形成。在体制方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尚不健全。缺乏统筹全局、统一协调的领导决策机制和有效的工作机制。除部分省、市外,不少地方还没有建立开展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机制,缺乏具体的目标、步骤和措施。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工作主要局限在住宅小区的示范、试点项目上,未能形成引导住宅发展的产业链条以及与产业现代化相适应的成套技术体系。(2)缺乏有效的经济、技术政策保障。不能有效地调动社会各界推进住宅产业现代化的积极性。对形成产业现代化的住宅建筑体系、部品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缺乏必要的优惠政策支持和调控手段,难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自我发展、自我创新、自我完善的市场化激励机制。2.我国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规划设计发展的新趋势2.1注重居住的人本化目前,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更加注重居住环境效益。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会形成一个“小社会”,它不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更是精神文化的栖息地。舒尔茨说:“居住不仅仅意味着一个私生活的遮蔽所,而且意味着人与周围环境建立起来的富有意义的关系。”以前“兵营式”居住小区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淡化了以人为本的设计宗旨,对空间未能合理营造,忽略了人的精神及感情追求、社会安定、邻里交往等较高标准的因素,给人的印象只能是单调、呆板、枯燥,缺乏变化,已不能满足人们休憩、生活和学习的居住要求。单元式住宅居住模式是工业发展的产物,客观上已经从空间上对人们的交往增加了阻隔,使人们的交流受到相对更大的约束,这与我国传统的居住文化产生极大的冲突,也不利于我国文化的延续与发展。因此,现代住宅小区规划设计逐渐形成以消除这种客观的分隔为目标,更注重创造方便、舒适的居住生活环境,体现出对人的关怀,以“人为主体”建立具有新时代精神的邻里、社会的人际关系,加强认同感和凝聚力,以满足人们相互交流的社交需求。现代住宅小区在平面布置阶段,充分考虑人们的社交需求,创造良好的外部交往环境。采用丰富多样的规划手法,结合各地气候、地理、文化特点设立相对丰富的休息、活动空间,做到夏天有夏天的去处,冬天有冬天的空间,合理引导人们的交往意向,以住宅组团为基本单位,建设良好的邻里关系模式。2.2注重环境的生态化随着社会的迅猛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内容的不断丰富,住宅建设的生态环境质量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要求上强调人与环境的有机结合,注重维持原生态系统,尽量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并且逐步充分考虑合理的自然通风、日照条件等。规划、设计和建造居住区,力求居住区结构良好、布局合理、功能协调,与所在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相适应。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与日俱增。特别是城市,人口过多、交通拥挤、缺少绿化、环境恶化等问题日益严峻,人们渴望一个舒适宜人的聚居地。生态住宅建设目标是要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较低的环境污染。它体现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生活质量、人口素质、生态知识及生态参与,强调人、生物和环境的共同行动或活动。2.3注重建筑的节能化在生产生活中节约能源已经成为人类的普遍共识。现代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也注重建筑节能的理念。为了达到节能要求,城市生态住区规划设计开始大力提倡太阳能的利用,如采暖、热水等,通过充分利用太阳能有效节约大量的能源。同时,节约用水已是所有城市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共同要求。在原来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一般很少强调雨水和生活污水的利用,在规划设计中加强雨水的利用和生活污水的重复利用已经成为有效节约水资源的重要理念,中国是水资源短缺国家,在中小城市住宅规划设计中,推进水循环利用已成为重要的发展趋势。2.4注重交通的便利化交通问题在住宅小区规划设计中一向是比较敏感和重要的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不断提升,家庭私人汽车将会越来越多,这给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提出了新的课题。当前在住宅小区中以住宅组团为汽车交通的终端,有效组织交通流向,合理解决过境交通人车分离问题成为住宅小区交通规划工作的主要方向。住宅组团为汽车交通的终端,意即汽车交通只能到达住宅组团的外围,住宅组团与外围进行合理的交通限制;在住宅小区汽车交通组织方面构建合理的交通系统,充分利用绿化分隔、景观引导、设施限制等办法,尽量达到人车分离的目的;在住宅组团外围的交通空间内设立与住宅组团人数规模相适宜的露天停车场,使人车距离不会太远,既可使人们充分享受移步换景的外部环境景观,也可达到交通安全、出行方便的目的,又可使拥有私家车的住户享受相应的便利。3.我国中小城市居民住宅小区发展规划与设计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第一,小区规划应注重人文环境。居住小区是城市的组成部分,所以其规划也应该因地制宜,结合当地的历史人文环境及居民的生活模式,使整个小区有机地融入到所在城市的大环境中。例如襄樊昭明台小区规划就力求在这一点上有所突破,在对旧城区进行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注意保护古城风貌,保留原有的城墙、街巷、树木及传统的建筑形式,增加了碑、坊、亭、廊和住宅里弄,并依据历史原貌修建了昭明台等具有标志性的传统古典建筑,这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襄阳古城的历史文脉,使得建成后的小区既体现出一种文化传统的沉积,又具备了现代化的生活环境,满足了人们对小区人文氛围和社区功能的要求。第二,小区规划应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生态环境是影响小区居住条件的关键因素。所以,在规划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和地物的特点,在尽可能不破坏建设基地原有的河流、山坡、树木、绿地等地理条件的同时,加以利用,创造出建筑与自然环境和谐一致、相互依存,富有当地特色的居住环境来。第三,小区规划应注重功能分区的组合。居住小区的空间按其功能要求一般划分为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半私用空间和私用空间四级。公共空间即居住小区的公共干道和集中的绿地或游园,供居民共同使用。在公共空间的规划上应与文化建筑、水面、曲桥、草坪、树木、雕塑小品或城市公园、河流水系等结合在一起考虑,营造出一种舒适、幽雅的空间氛围。半公共空间,是指其公共性具有一定限度的空间,作为居住组团内的半公共空间是供居民共同使用的,它是居民增加相互接触、熟悉、交流的地方,是邻里交往、游乐、休息的主要场所,也是防灾避难的疏散的有效空间,以及通过较完整的绿地和开阔的视野作为居民接近自然的场所。在这部分的空间规划上应注重根据各居住组团的不同组合方式来考虑,并保证其交通畅通、功能齐全。半私用空间是住宅楼幢之间的院落空间,是居民就近休息、活动和健身的场地,在设计上应注重其设施的多样化和完备性,把它规划成小区中最具有吸引力的居民活动空间。私用空间即住宅底层庭院、楼层阳台与室外露台。底层庭院的设置使居民可以自由种植,增加组团内的景观,又使居民有安全感。楼层上阳台可以眺望、休息、种植花卉,营造垂直绿化的景色。第四,小区规划应注重安全防卫的设置。住宅小区的居住环境安全与否,是小区居民极其关心的问题,要创建一个安全的居住环境不仅要有科学的小区管理制度,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小区规划的安全性,这其中涉及到居民的生理、心理安全和社会安全等因素。在住宅小区的规划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居民的有效防范行为,通过控制小区和组团入口、明确划分空间领域等措施来提高小区的安全防卫能力。一是在小区和组团的入口处设置明显标志,使住宅小区具有较强的领域性和归属性。二是注重院落空间的强化,使居民之间既有充分了解和相互熟悉的机会,又可以使住户视线能够触及到住宅入口,便于对陌生人进行观察、监视。三是注重小区交通网络的合理组织。在小区主干道的规划设计上要做到“顺而不穿,通而不畅”,减少交通环境的混乱交杂,提高安全系数,在小区级道路的规划上尽量作曲形设计,限制车辆穿行的速度,达到安全与降低噪音的目的。同时,规划时应尽量减少组团的出入口,一般设置两个即可,以便有效控制外来行人任意穿行,从而起到安全防卫的作用。第五,小区规划应注重服务系统的完善。在住宅小区规划中,社会服务环境的营造也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因为它不仅是解决居民日常生活活动需要的基本保证,也是小区稳定的物质基础。在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考虑居民的生活要求和行动轨迹,如小区级商业服务
本文标题:我国城市居民住宅小区规划的现状与发展趋势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27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