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 ――偏见课件
第三编社会关系社会心理学是关于我们如何彼此思考、彼此影响和相互联系的科学的研究。第9章偏见:不喜欢他人第10章攻击行为:伤害他人第11章吸引和亲密:喜欢和爱他人第12章利他:帮助他人第13章冲突与和解第九章偏见:不喜欢他人偏见以多种形式显现—喜欢自己的群体,不喜欢其他一些群体。里兹瓦不顾哥哥的反对执意与印度教的曼迪娅结为夫妇。9.11恐怖袭击的发生使美国国内掀起了反对、歧视穆斯林教徒的风潮,曼迪娅的独子山姆更是在一场由种族歧视引发的少年争斗中意外身亡。悲愤的曼迪娅将愤怒发泄在了里兹瓦的穆斯林姓氏“罕”上,说只有里兹瓦告诉美国人民及美国总统他的姓氏并非与恐怖……偏见的本质和作用是什么“偏见”与“刻板印象”、“歧视”、“性别歧视”等有何区别?刻板印象必然错误或怀有恶意吗?偏见在今天以怎样的形式呈现?界定偏见偏见、刻板印象、歧视、种族歧视、性别歧视—这些术语往往相互重叠。以上情况都涉及到了对某些群体的负面评价。这正是偏见的本质:对一个群体及个体成员的负性的预先判断。“基于错误和顽固的概括而形成的憎恶感。”偏见是一种态度,态度是情感、行为倾向和信念的某种特殊结合物。ABC理论。一个存在偏见的人,可能不喜欢那些与自己不同的人,以歧视性的方式行为,并相信那些人无知并且危险。负性评价是偏见的标志,它可能根源于情绪性的联想,根源于行为辩解的需要,或者源自被称为刻板印象的负性信念。所谓天堂,就是挣美国的工资,开德国的汽车,吃中国的送菜,雇英国的管家,娶日本的太太。养法国的情妇,住加拿大的别墅,顾印度的门卫。这样的概括或多或少是正确的。但有过度概括的倾向。偏见是一种负面态度;而歧视是一种负面行为。歧视行为的根源往往在于偏见态度。态度和行为往往是松散地联系在一起的。偏见性的态度不一定滋生出敌意行为,同理,并非所有的歧视都来源于偏见。种族偏见每个民族都是少数民族,少数和多数是相对而言的。世界各民族现在互相融合,有时彼此敌对,有时又有好相处。种族之间的基因差异微不足道,是人们自己在进行区分。人们都能看到他人身上的偏见行为,却不认为自己有偏见。种族偏见正在消失吗种族偏见一度成为社会心理学研究的焦点。种族态度也正迅速地发生改变。1942年,大部分美国人都认为在公共场合应该将黑人隔离开来。到了1980年,大部分公共歧视行为都消失了。种族偏见已经消失了吗?2002年一年当中,有记录的仇视犯罪案件里,7314名犯罪者显然仍然持有偏见。极少数白人也存在偏见,他们不愿意投票给黑人总统候选人。半数美国黑人认为在最近30天里遭遇过歧视—30%是在购物时遇到的,20%是在外出就餐或工作中遇到的。通过询问更加私密的接触,可以检测人们深层的偏见。你愿意和黑人一起工作吗?一起跳舞?一起就餐?一起洗浴?结婚?……53%的非裔美国大学生感到被排除在社会活动之外(1994)。最亲密的社交领域中出现最大的偏见。75%的人表示愿意“在同性恋者开的商店购物”,但只有39%的人同意“找同性恋医生看病。”偏见的微妙形式在针对新泽西收费公路的一项研究中,黑人占驾驶者的13.5%,超速者的15%,被阻拦检查者的35%。偏见态度或歧视行为一旦能隐身在某些行为动机之后,便可能浮出水面。微妙的偏见正在替代公开的偏见。“现代种族歧视”或“文化种族气质”。除了“现代”种族歧视,还有“现代”性别歧视。走访90多家汽车销售商,采用统一的策略讨价还价,就销售一款成本约为11000美元的新车,询问最便宜的售价。给白人男性的最终售价平均价为11362;给白人女性的评价售价为11504美元;给黑人男性的平均售价为11783美元,给黑人女性的评价售价为12237美元。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者针对1300份不同的招聘广告发送了5000份简历。随机分配的白人姓名的应聘者,每发送10份简历收到一个回复。而黑人姓名的应聘者,每15份收到一个回复。现代偏见甚至表现为种族敏感性,它致使人们对被隔离的少数民族人士反应过度—包括对他们的成功赞扬过度,对他们的过失批评过度。自动偏见现代偏见再次说明了我们的“双重态度”。针对同一现象,我们可以有不同的外显(意识)和内隐(自动)态度。那些对我们目前表示尊重和欣赏的人,我们可能保留源自孩提时代的习惯性的、自动的恐惧或者厌恶。尽管外显态度可以随教育而发生巨大的变化,内隐态度则徘徊不去。通过快速闪现词语或面孔来“启动”有关某类种族、性别或年龄特征的刻板印象。参与者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他们被激活的偏见可能随后会引起他们行为的偏差。例如,针对令人厌恶的主试要求,人们如果收到与非裔美国人有关的图像启动,他们对主试烦人的要求可能会产生更加具有敌意的反应。要人们快速按“射击”或者“不射击”那些在屏幕上突然出现的人,这些人或者手握枪械,或者手持如闪光灯或者瓶子之类无害的物品。参与者更容易误击黑人目标。相对与白人面孔,黑人面孔更容易让人们联想到枪。他们更多地将扳手之类的工具误认为是枪。(黑人在被拘捕的时候更容易挨枪击)理性的研究者同样有偏见,和犹太人作者相比,非犹太裔作者引用非犹太裔姓名的概率高出40%。性别偏见性别刻板印象:研究发现,性别刻板印象要比种族刻板印象更强。认为两性同样“易动感情”的男性只有22%。剩余的78%的男性中,认为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动感情的人数远远多于认为男性更容易动感情的人数,其比例是15:1。女性的答案也一样。一个研究小组,请猜测哪一位对小组的贡献最大除了位于桌子首席的那位女士之外,每位男士被选为领导者的次数比3位女士的总和还多!这种视男性为领导者的刻板印象不仅真实地存在于女性以及男性中,同时也存在于女权主义者以及非女权主义者当中。性别态度:针对女性的态度与人们的种族态度一样,变化得非常快。人们对女性参与社会工作变得更加开放。大部分人更喜欢女性而非男性,人们感觉女性更善解人意、和蔼、乐于助人。因此,一种好的刻板印象导致了一种好的态度。对女性的歧视同样发展成内隐的。65岁以及以上的妇女有22%说她们受到过歧视,而28-34岁的妇女有50%的人说有相同的情况。世界上未上学的儿童有2/3是女孩;人们重男轻女,从1941年到2003年,人们对生男孩的偏好一直保持在38%左右,24%的人喜欢女孩,23%的人无所谓。中国新生儿性别比例119:100.印度126:100偏见有哪些社会根源偏见起源于多种根源。它的产生可能源于社会地位的差异,人们想证明这些差异是正当的,并且愿意维持这些差异。偏见也可能是我们坐在父母的膝盖上习得的,我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重要差异。最后,我们的社会制度可能起到了维持和支持偏见的差异。社会不平等:不平等的地位和偏见不平等的社会地位滋生了偏见。主人视努力为懒惰、不负责任、缺乏抱负—正因为他们拥有那些特点,所以他们适合被奴役。一旦不平等发生了,偏见就在帮助是那些有钱有势的人将其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特权合理化。欧洲政治家和作家将殖民地的人民描述为“劣等的”“需要保护”的。有关黑人和女性的刻板印象有助于将其低下的地位合理化。他们就该如此!“憎恨那些伤害过我们的人,这是人类的本性”社会化偏见起源于不平等的社会经济以及其他社会原因,包括我们习得的价值观和态度。权威人格敌视犹太人的人,往往也同时敌视其他少数民族。偏见似乎不只是具体针对某一群体的态度,而是如何对待与自己不同的人一种思维方式。带有偏见的人往往具有独裁的倾向—不能容忍软弱,具有惩罚性的态度以及服从群体内部的权威。权威人格的人,在孩提时代往往经历过苛刻的规矩,这可能导致他们压抑了自己的敌意和冲动,并将这些敌意和冲动“投射”到了外群体身上。他们倾向于服从那些权利比自己大的人,攻击或者惩罚那些地位在自己之下的人。不同形式的偏见—对黑人、对同性恋者、女性、老人、肥胖者、艾滋病患者、无家可归者—的确可能同时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宗教与偏见几乎每一个国家的领导者,都利用宗教来使当前的秩序神圣化—利用宗教来维护不公平。教会成员比其他人表现出更明显的种族偏见人们到底是因为宗教而偏见还是因为偏见而宗教?如果我们将宗教虔诚定义为成为教会成员或至少在表面上认同传统信仰的愿望,那么越虔诚的人就怀有越多的种族偏见。但是如果我们以其他几种方式来评价宗教虔诚的程度,那么越虔诚的人则怀有越少的偏见。从众偏见一旦形成,它在很大程度上就会由于惯性而持久存在。如果偏见被社会接受,那么许多人就会跟从遵循最为畅通无阻的道路,顺从这种潮流。它可以是恨的需要,也可以是被喜欢和接受的需要。20世纪50年代的研究发现,那些最遵从其他社会规范的人同时也是最具有偏见的人;那些不怎么遵从的人则不大有人云亦云的偏见。社会制度的支持种族隔离是社会制度(学校、政府、媒体)助长偏见的一种形式。政治人物既能反映各种盛行的态度,又能强化这些态度。奥巴马宴请白人警察和黑人教授平息一场种族歧视风波奥巴马的前宗教导师杰里迈亚·赖特:黑人分离主义;“上帝不在保佑美国,上帝诅咒美国”。学校同样也在强化主流的文化态度。1970年以前写作的134份儿童读物的故事内容中,男性人物角色是女性的3倍。当代,1750张照片中,2/3的普通男性专注与面部,而专注于普通女性面部的为一半。“面孔歧视”很普遍……电影和电视节目同样也包含并且强化了各种盛行的文化态度。导演对演员的塑造……偏见有哪些动机根源偏见可能由于社会情境而滋生繁衍,但偏见中的敌意和希望不偏不倚的愿望背后都有动机方面的原因。挫折感可以激发偏见,如同想看到自己的群体高人一等的愿望一样。但有些时候,人们也希望避免偏见。挫折与攻击:替罪羊理论痛苦和挫折(目标受阻)常常引起敌意。当我们遭遇挫折的原因令人胆怯或莫名其妙的时候,我们往往会转移我们的敌对方向,这种替代性攻击现象非常普遍。经济的不景气塑造了迈克尔.杰克逊!!竞争是挫折的来源和之一。当两个群体为工作、住房或社会声望而竞争的时候,一个群体实现了目标,这将成为另一个群体的挫折。现实群体冲突理论认为,一旦群体为稀缺资源而竞争,就会出现偏见。1975年开始,加拿大人对移民的抵触随失业率的上下而波动……社会同一性理论:感觉比他人优越我们是群居性动物,我们很自然地以我们的群体来描述自己—社会同一性。我们归类:将人,包括自己,归入各种类别很有用。我们认同:将自己与特定的群体(内群体)联系起来,并获得自尊我们比较:我们将自己的群体与其他群体(外群体)比较,并且偏爱自己的群体。我们在评价自己的时候,会部分地依据自己的群体成员成份。拥有一种“我们”的感觉能够增强我们的自我概念。这种“感觉”好极了。“人们倾向于积极地描述自己的群体,以便于能够积极地评价自己。”内群体偏见以群体方式来描述你是谁,同时也是在描述你不是谁。包括“我们”的圈子,自然就排除了“他们”(外群体)。仅仅是感觉到被归入某一群体,也可能增加内群体偏见。人们会认为跟自己有共同特征的人更好。仅仅与某个人同一天生日就能建立足以强大的联系,激发密切的合作。即便是毫无逻辑依据而组成的群体意识—比如说仅仅通过投掷硬币来组建X组和Y组—也会产生某种内群体偏见。内群体偏见是人们寻求积极自我概念的又一个例证。有了群体,偏见就产生了。只需一些十分细小的线索,就能激发出人们对我们的偏袒和对他人的不公。当我们的群体相对与外群体而言规模较小、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时候,我们就更容易表现出内群体偏见。当我们内群体是多数派时,反而不容易想到它。因为我们有社会同一性,所以我们服从与我们的群体规范。我们为团队、家庭和国家牺牲自我。不喜欢外群体。我们的社会同一性越重要,我们就越强烈地感受到对群体的依恋,面对来自其他群体的威胁,我们的反应就越充满偏见。内群体成员的成功所折射的光芒让每个成员洋洋自得。内群体成员的失败会让其他成员将其抛弃。社会地位、自我关注和归属的需要社会地位是相对的:自己的地位是建立在别人不如我们的基础上的。幸灾乐祸—让我们感觉高人一等。社会地位低的群体更需要偏见来获得平衡。实验:让被试做一个测验,然后告诉他“相对较差”,然后再问他一些对有关竞争对手的评价,结果,评价愈加的低。尴尬、不安全感、不自信等都会强化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避免偏见的动机偏见大多是自动的但是偏见
本文标题:第九章 社会心理学 ――偏见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053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