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人贵有自知之明什么是自知•自知即自我认知。•对物质自我的认知包括对自己身体、外貌、衣着、风度、所有物等的认识。•对社会自我的认知包括对声望地位的认识。•对精神自我的认知包括对价值观、智力、性格、气质、兴趣、能力倾向等特点的综和认识。自知的意义•自知之明表现为能够比较清醒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准确地把握自己,严格地反省自己。•认识到自己是什么材料,具备什么能力,适合做什么事,在什么位置上最能发挥出较大的作用,体现自身的价值。•当然,准确、正确地认识自己是一个漫长甚至是艰难的过程。•一个人如果不知己所长,又不知己所短,不但不能获得成功,反而会贻误事业。•我们必须善于站在他人的立场上,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这样才能够把自己看得更客观、更全面、更准确、更实际。从而使自己既不好高骛远,也不妄自菲薄。一)有利于接纳自己自我接纳不仅是一种面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也是自信的起点,同时也是促进我们健康成长的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如果自我扩大,就会产生虚荣心理,形成自满和自我陶醉。如果自我贬低就会自卑,自我伤害。二)有利于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只有正确的认识自我,我们才能处理好自己与他人、自己与集体、自己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这样我们才能取得成功。三)有利于进行职业规划自我认知是职业生涯规划的前提。只有了解自我,才能有针对性的明确职业方向而不盲目化。只有全面的了解自己,对自己进行深层次的剖析,了解自己的能力倾向与大小,明确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过去的经验选择、推断未来的工作方向,为自己选择职业目标、准备职业能力、正确进行职业规划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知的事例古今中外有很多有自知之明的例子。陶渊明,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现“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于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留下了一段“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佳话。李白,一代诗仙,这位当年名誉京城的御用文人,在充分认知了自我后,发出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感慨,做出了“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豪放行为,书写了一段“四海皆我家”的美谈。古代文人骚客懂得认知自我,值得我们称颂;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懂得认知自我的人,更令我们钦佩。照亮苗乡的月亮——李春燕,充分认知自我,知道自己能够让苗乡人民更健康地生活,于是在田垄里提着竹篮,用双手捧回了“生命的意义”,因此她感动了全中国。自知的过程•分析自我•表现自我•控制自我,有自知之明的人都有较强的节制力。•合理经营自己,善于发挥自身的长处,有针对性地去克服人性的弱点自知的内容•(一)价值观•(二)性格•(三)兴趣•(四)能力古代人的反例古人常常慷叹自己怀才不遇,也常常为自己“英雄无用武之地”而悲伤不已。例如才华横缢的李白只能“独坐敬亭山”;一心要为百姓造福的陶潜也只能“采菊东篱下”;创立豪放派的苏轼却“早生华发”。其实不然。李诗仙曾有“天生我才必有用”一句,认为凭自己的知识一定能做个左丞右相,尽展其才,并且“仰天大笑出门去”,却最终仕途多折,才刚刚博得唐玄宗一点好脸色,他就轻狂得不得了,又是让皇帝的大舅子磨墨,又是让大内总管给他脱靴,就差让皇帝老儿给他饶痒痒了。•陶渊明老兄亦是好不容易混了个一官半职,无非是在领导视察时受了点难堪,就拍桌子辞了官,来个“潇洒走一回”。•而苏轼大哥呢,终有一日学有所成,在主考官欧阳兄的慧眼之下中了个进士,却因母亲病逝回家守孝三年;过了几年又因为父亲仙去而守孝,一守又去了十年。最后只能看着同去京都考试的弟弟不步高升,于是念着周瑜,落得个被笑“多情。”可见,三位先贤都不是做官的料。青莲居士的狂傲,渊明老兄的胸无城府,苏轼大哥的在不能两全的忠孝前舍“熊掌”而取“鱼”,使得他们前途无“亮”。这都是他们无自知之明而造成的。不了解自己不适应官场的尔虞我诈,纸醉金迷,只有在退出仕途是才是走上了正道。李诗仙的盛名不是在朝廷之外得的吗?田园老祖可以在大内种田吗?日理万机之时能创立豪放一派词风吗?生物的反例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不起来。结果被牧羊人抓住了。牧羊人的孩子见了,问这是一只什么鸟,牧羊人说:“这是一只忘记自己叫什么的鸟。”•邹忌的故事•邹忌作了三次调查,大家一致都认为他比徐公漂亮。可是邹忌是个有头脑的人,并没有就此沾沾自喜,认为自己真的比徐公漂亮。•了解自我,看似简单,实则艰难。人是世界上最难猜的谜。•人们能够理性客观地看待外部事物,而在审视自我的时候,往往陷入情感的迷雾,多少悲剧,源于人类不能正确认识自我。希腊神话中那位向往天空的英雄,执意背着人工翼向太阳飞去,终落得人工翼被太阳晒融(熔),葬身深海;•妄自尊大的盖世太保希特勒,自以为是人类的主宰,导致生灵涂炭,世界疮痍。•正确认识自我,需要敏锐的目光,理智的头脑和直面真实的勇气。•汉高祖刘邦,开创一代伟业,汉家四百年江山,他曾说过,论筹集粮草,安抚百姓,他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不如张良;指挥千军万马,克敌致胜,他不如韩信。然而他的长处在于使人才各尽其所,这不愧为一位智者。刘邦不因自己才能不济而嫉贤妒能,而是正确认识到自己的才能在于招揽人心,知人善任。终使汉家人才济济,一统中国。•宋朝词人柳永,早年热心仕途,然而连遭打击,他终于认识到自己的天地不在庙堂,而在民间;自己的最佳身份不是封侯拜相,而是文人。于是他豁然开朗,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潜心研究制词、音律,吟风弄月,流连于舞榭歌台,将宋词的温柔旖旎推向极处,成为人们所喜爱的词人。•汪曾祺这位京派老散文家以自己的小叙事,小场景独树一帜。他自己说:“我是生长在水边的人,性情注定是平和的,我写了不泰山,因其太雄伟高大,只能仰止。”正是他的清新文风,温暖了多少读者,在这个物欲纷杂的社会令人读之忘俗。•古人云:“人贵有自知之明。”鸵鸟身重翅小,不妄想飞向蓝天;海豚无脚不徒劳爬上陆地。茫茫人海,芸芸众生,自知者能分施展自己的才华,成就一番事业;不自知者往往一念之间前功尽弃,贻人笑柄……韩信甘受胯下辱•闹市间,一位气宇轩昂的七尺男儿竟然在众目睽睽之下从一个市井无赖的胯下爬过。难道他没有人格与尊严吗?不,他此举是为了实现他的鸿鹄之志。他深知自己的价值绝不能与无赖等同,他深知自己的兵韬武略当用于救助天下苍生,而不是与一个无赖斗气。大丈夫能屈能伸,有所为有所不为。正因为自知,他才能临磨难而不苟,愈挫而愈奋,最终,他找到了自己的用武之地,帮助刘邦平定天下。人当须明了自己人生的价值!•马谡“无知”失街亭•马谡虽熟读兵书,深谙兵法,但他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无知----对于自身的无知。没有了自知,便仅剩下了狂妄,甚至狂妄到连军师诸葛亮都不放在眼里。叹诸葛空爱马谡,却反被马谡的不自知误了统一大计;悲诸葛那惜才之泪,却洒给一个“无知”之人。诸葛先生泉下可知,你一生追求的事业,就是毁于一个人的不自知啊!“出师示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泪是洒给诸葛,而这憾却是马谡的“无知”所一手造成的啊!•人应当清醒的认识到自己才能!•巾帼“自知”胜须眉“别了,生我养我的父母;别了,我所深爱的这片土地。”镜中那位绝色美女满眼含泪,但很快她便拭去泪痕,毅然踏上了那条风沙漫天的路。她明白自己此去将永无归期,但她更清楚自己肩上的重任。她清楚地知道自己担负着面姓对和平的企盼,担负着苍生对幸福的追求。正因她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使命,她才甘愿“一去紫台连朔漠,甘愿用一生的幸福去换取大汉与匈奴几十年的和平。黄昏下的“青冢”不是哀怨,而是一个深知自己历史责任的女子,对天下的深情回眸。人要知道自己的责任!•冰心的《春水》里面有一句名言:墙角的花!当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这句诗说的就是现在有的人的一种心态,喜欢孤芳自赏,因为过于关注自身,因此看不到其他的事物的优点和天地的存在了,只认为自己是最完美的,自己是最好的,盲目自大。•井底之蛙。比喻的就是同样的人。当你生活在一个很局限的环境里面,你的见识很短浅,能力其实很有限,不知天高地厚,越是这样的人越容易不知道天高地厚,妄自菲薄,认为世界上唯我独大,盲目自大。如果一个人一隅自赏自乐,自满自足,自己生活的天地就很有限了。如果能够跳出你的环境,换个角度看一看世界,你就知道了其实世界很大,自我很渺小,才会学会谦虚,才会做到真正的自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人,只有认清自己,才可以更好的了解世界,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和地位。•人都会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当你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的时候,你才可以更好的发挥你的优点,规避你的短处。田忌赛马,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当前几次田忌与齐威王进行赛马比赛的时候,都是采取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的方法,由于田忌的马匹自然不如齐威王,但是当孙膑看了比赛之后,就能够做到自知,知道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利用自己的上等马对对方的中等马,中等马对对方的下等马,下等马对对方的上等马,获得胜利,赛后齐威王感到大惊。•世界拳坛曾经组织拳王比赛,邀请最轻量级世界冠军和最重量级世界冠军举行一场比赛,舆论界认为:轻量级选手出拳迅猛,身体灵巧;而重量级选手则强劲有力,威力无边。比赛起来一定十分好看。结果,在两名选手真正在拳台上面比赛的时候,却造成了悲剧。没到一个回合的比赛时间,重量级的选手一套组合拳就把轻量级冠军打死在了拳台上。•轻量级冠军,在他这个级别内,所向披靡,无人能敌,取得过多场连胜的战绩。但是他就是没有很好的做到自知,孤花自赏,认为自己无人能敌,也不把重量级选手放在眼里,认为自己天下第一,结果才会答应比赛,才会闹出这场悲剧。
本文标题:人贵有自知之明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18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