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美学复习资料1.审美现象(活动)是审美主客体的有机结合,是以人与世界的审美关系为基础的,是审美关系中的现象。由审美主体、审美对象,以及审美主客体间的审美关系三个要素构成。审美现象的结构:最表面的一层是形式层,形式层的后面是意蕴层,意蕴的后面是“存在”层,中国美学称为“道”,西方美学称为“存在”。审美现象的演变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三者演变形态是:最先有审美意识的形成,其次是从审美意识发展到美学思想,最后由美学思想发展成为独立的美学学科。2.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重点)中国古典美学的总体特征,在于它始终坚持从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个人与社会的一体圆融关系着眼,探求审美现象的根源、实质和含义。一、先秦两汉,是中国古代思想形成与奠基的时期。《易》之世界观与人生观,启发和奠定了整个先秦时期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传统。“彖辞”:天地感而万物生(一切东西来自感应)乾坤互补、刚柔并济: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朴素健康、向上奋发的生活态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先秦美学在孔子之前,史伯、晏婴、伍举等人都论及了五味、五色、无声之美,也涉及美与善的关系。百家争鸣时代,儒、道两家既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建构和形成了整个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格局。儒家,充分肯定善与美的统一,积极入世。孔子:从仁出发,联系伦理道德的善来解释美。外在形式虽然可以给人以感官愉悦,但必须与内在道德的善相统一才具有真正的审美价值,“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整个人生的审美化途径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艺术的功能和作用在于“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即感发和陶冶人的伦理情感,促进个人与社会人伦的和谐发展。孟子:重心,从个体人格精神的建构来展示美与善的联系,认为从善到美呈现为逐步递升的状态,“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对美基于善又超越于善作了明确的表述。荀子:隆礼,重视外在的礼仪对人的规范和节制,他提出“无为则性不能自美”的命题,揭示了人的伦理活动行为同审美的密切关系。道家的美学思想奠基于“道”。主张通过心斋、坐忘,超越人世间的是非、利害、得失、荣辱、祸福甚至生死,从人世的苦难解脱出来,回到道的自然无为,以虚静、素朴、恬淡的态度对待天地万物,进入一种“以天合天”的自由逍遥的审美境界。它要求以人的虚怀若谷来应和世界的虚无,是对审美活动、审美现象尤其是审美心理特征的深刻揭示。墨家和法家都以狭隘功利主义的态度来对待审美活动和艺术活动。墨家主张“非乐”,认为审美与艺术活动只能“亏夺民之衣食之财”,无补于“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因此应当加以否定。法家以功利为尺度来衡量审美和艺术,认为审美与艺术不仅无助于物质功用,而且“乱法”、“害用”。汉代,汉代形成了以气、阴阳、五行为核心的严谨的宇宙论结构。在这个宇宙论结构的牵引和带动下,天地相通,天人感应,万物和合。同时,由于这个宇宙论结构重视现存秩序,重视事物在宇宙中的定位,重视外部世界的完满,重视人的活动行为、功绩事业,因而给整个汉代美学造成很大影响,它不仅使汉代美学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丰富和发展了先秦美学,而且使汉代美学养成了一种向外部世界扩延的气质和气魄。二、魏晋隋唐美学思想,中国美学到魏晋才真正起步,魏晋是美与艺术自觉的时代。基于人的觉醒,魏晋的美学发生了重大变化,那就是,审美的追求与感性个体生存风貌和存在价值结合在一起,感性个体的才性、智慧、能力、风范等被提到美学思考的前台,人物品藻勃兴起来。魏晋人的审美自觉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审美及艺术与社会理论有分离而独立的倾向;另一方面,审美与艺术对人生的作用也不仅仅停留在教化、抒发状态,而是又将人生境界提升到对形而上哲思体悟的超越上。刘勰的《文心雕龙》刘劭的《人物志》开启了从对人物道德节操的品评向个体性情、爱好、趣味的品味的转变。《世说新语》全面转向人的才情、智能、思理、风姿、容貌、情致。唐代美学主要通过杜甫(沉郁顿挫)、韩愈(文以载道)、白居易(讽喻)等人来体现的。最高成就在道家美学与禅宗美学,集中体现为意境理论的创立。王昌龄《诗格》,皎然《诗式》三、宋元明清美学思想宋代美学的特点之一是追求平淡境界。审美上,“悟”;对平淡境界的崇尚,包括对文的平易、诗的淡雅、书的淡泊、画的平远的崇尚。另一个新特点是“以禅喻诗”。严羽《沧浪诗话》明代,美学上也形成了具有近代个性解放色彩的浪漫思想观念。总体倾向,就是把个性情感置于文艺和审美活动的本体层面,主张在审美与艺术中直率地、大胆地表现个人的真情实感,反对因袭,崇尚独创。李贽提倡“童心说”,主张一切诗文自然地表现人的性情;汤显祖把“情”提到使“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的高度,并提出“世总为情,情生诗歌而行于神”;明七子论诗主情;公安派推崇“性灵”和“趣”。清代美学转向以实学为根基,但主情说依然占有重要地位,重自我、重个性、重情感。此外,明清时期中国审美文化还在更大的范围与更深的层次上得到拓展,那就是在传统文人审美思想继续发展的同时,传统中潜在的世俗文化风情喷薄而出,为中国审美思想增添了平凡生活的意趣、现实人生叙写的瑰奇以及追求情感实现的浪漫。《红楼梦》3.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线索(非重点)西方美学史的基本特色,在于它始终被当作哲学的一个分支或者组成部分来看待,并与哲学史一起经历了从“本体论阶段”到“认识论阶段”再到“语言学阶段”的转换。一、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本体论阶段”指的是以“本体”或者“存在”为思考中心的思想发展阶段,其起止时间大约从古希腊早期到16世纪。西方思想的焦点是探索超越于人与万物、给人与万物以存在根据的本体,解答世界是什么的根本问题。从而导致哲学的产生。本体论阶段的西方美学,主旨是透过具体个别的美的事物,追求一种独立的、终极的、普遍的美,也就是使一切事物成为美的共同本质。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家主要有:毕达哥拉斯:从数学入手进行哲学和美学思考的,他们把数提升到本体论层面,认为事物最终由数构成,数的原则就是万物的原则,数给出一种永恒有序的局面和状态。柏拉图:严格区分了“美的事物”与“美本身”两个概念,认为前者仅仅回答了“什么东西是美的”,后者才涉及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普遍性质和共同原因,主张美学思考应当超越美的具体事物去寻求美本身。这个美本身,柏拉图称为理念。从哲学上看,理念是世间万物的本体,是永恒不变的原型。世间万物都因为分有理念才能是其所是。亚里士多德:把“存在”理解为推动事物构成、发展的“实体”和“始因”。认为美不能脱离现实的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而只能作为客观属性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也就是说,美的本体与美的现象统一于一个客观世界。把美的形式归结为“秩序、匀称与明确”。并把美与善紧密相连。古罗马晚期的普洛丁:把神性的太一设定为世界的最高本原,认为世界的产生和发展就是太一流溢出心智,心智流溢出灵魂,灵魂与物相结合而形成现象界的过程。在美学上,普洛丁主张神或太一是美的根源。中世纪,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等人把哲学和美学导向了神学。他们把上帝看作三位一体的最高存在,认为一切真、善、美都是上帝创造的产物,真即与上帝心中的观念相一致、符合自然本性的存在,善即与上帝的心智相一致的目的与趋向,美即以上帝为原型的完善、和谐的纯形式。二、认识论阶段的西方美学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美学进入认识论阶段。这一阶段,哲学焦点由世界本体转移到真理获得的可能性,转移到人的认识能力。在认识论阶段,西方美学的主旨是探求审美何以可能与审美如何构成。英国经验主义:否定天赋观念,否认真理的先验理性法则,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官知觉和经验,肯定各种感性质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在方法上特别看重归纳法。经验主义美学的思想代表有培根、夏夫兹博里、休谟等人。培根:两种灵魂:理性灵魂和感性灵魂(哲学研究对象)。夏夫兹博里:第六感官,心灵是美的根源,人的审美能力是天生的“内感觉”。休谟:美学思想中的核心问题是审美趣味的标准问题。休谟在哲学上提出,人的感觉并不能体现事物的任何内在属性,而只能标志出心灵与事物之间的某种合拍状态或联系。审美趣味的统一标准只可能在于人人都有的生理结构和心理结构,即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性主义:强调人的理性能力,并且把这种理性能力看作人的本性和真理认识的源泉。更看重感觉经验对理性、法则的尊崇和服从,总是试图将审美现象与最高真理、纯粹知识联系起来。代表人物:法国的笛卡儿、布瓦洛,德国的莱布尼茨、鲍姆加登等人。笛卡儿:我思故我在布瓦洛:美来源于理性的真实,理性的真实符合人的自然本性。鲍姆加登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创立了美学,并把美学规定为研究低级的感性认识的科学。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狄德罗:美在关系德国古典美学:是认识论阶段的美学顶峰,而且也是古希腊以来西方美学的一个高峰。代表人物:康德、席勒和黑格尔康德:批判哲学《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根源于绝对理念,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三、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的核心问题人是如何生存于世界以及如何谈论世界和人对世界的认识。从语言入手,直探审美和艺术的本体,而不再关心那个终极的、永恒的美本身,也不再关心那种既定的、抽象的人的审美能力,就成了西方当代美学区别于传统美学的根本特征。语言学阶段的西方美学派别林立,归纳起来,主要有人本主义美学与科学主义美学两大主潮。4.审美与人生审美与人的整体性生存密切相关。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审美活动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实践,是人的生存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两者间有着内在的统一性。首先,实践不仅指物质生产活动,还包含着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当然也包括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其次,审美活动本身就起源于人类的生存实践之中,并且伴随着人类的成长而成长;最后,审美实践一方面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以人生实践为源泉的。审美是一种人生境界。境界首先属于人生,审美境界乃是人生境界之一种或一个较高的层次。人生境界的意义在于实现人的自我超越和生命的升华,从而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审美境界是一种特殊的人生境界,最高的人生境界往往就是最高的审美境界。人生境界与审美境界、艺术境界只有在实践-存在论的意义上才是相通的。人生境界的多质、多层次性也导致了审美境界的丰富多样和多层次性。5.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重点)审美需要就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一种渴望,这种渴望驱使人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所形成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独特的精神需求。1.人的需要根本上是一种超出了机体限制的社会性需要。2.人的需要具有无限的丰富性和多彩性。3.人既有物质的需要,还有精神的需要,这两方面的相互区别和相互渗透,从根本上使人的需要与动物的本能需要区别开来。特征:1.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它根植于人的生命活动本身的独特性质。2.审美需要属于人的一种高级的精神追求。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在审美活动中,审美理想主要具有以下两方面的作用:首先,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其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首先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其次,审美趣味还具有社会性。6.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审美活动是人类最基本、最普遍也是最高级的活动方式之一。(1)审美活动是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它以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完满境界为其突出的特点。在审美的世界中,物体不再是作为一个孤立的实物而存在,而是作为具有自身丰富意义的符号对象而存在。(2)审美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它所构建的是一个具有独特生命意味的诗意世界。同样是秋天的枫叶,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比二月的鲜花还要艳丽;崔莺莺:“晓来谁染枫林醉,总是离人泪”,枫叶就像是被泪水染过一般,令人伤感醉心。(3)审美是
本文标题:美学复习资料(朱立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242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