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财务 > 微生物 第三章第五节_病原性真菌
第五节常见病原性真菌一、浅部感染真菌浅部感染真菌包括表面感染真菌、皮肤癣真菌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一)表面感染真菌主要寄居于人体皮肤和毛干的最表层,在我国主要是糠秕马拉色菌,为条件致病菌,是一种嗜脂性酵母样菌。它侵犯皮肤角质层引起一种慢性、无症状的浅部真菌病,即汗斑,无明显炎症反应。主要是色素异常性改变,由淡变深,而老斑疹色素由深转浅,成为白斑。还可引起毛囊炎、脂溢性皮炎等。微生物检验1.直接显微镜检查可采用透明胶带粘贴取材法,将透明胶带直接贴于皮肤表面,数分钟后揭下,直接贴于载玻片上镜检或经棉蓝染色或革兰染色后镜检。可见孢子和菌丝。孢子为圆形或卵形,厚壁,芽颈较宽,常成簇分布;菌丝粗短,呈腊肠样。2.分离培养与鉴定将鳞屑接种于含菜籽油的培养基,37℃孵育3d后,在培养基上开始生长,20d左右菌落约10mm乳酪色酵母型菌落,表面光滑。取菌落作涂片染色镜检,观察真菌形态。(二)皮肤癣真菌寄生于皮肤角蛋白组织的浅部真菌称为皮肤癣菌,又称皮肤丝状菌。约有45种,一部分仅感染动物,对人致病的约有20余种。无性阶段属于半知菌门,而有性型则属于子囊菌门。分为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癣菌属等三个菌属。1.毛癣菌属有20种,其中有13种对人致病。常见的有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断发毛癣菌和许兰毛癣菌等。毛癣菌感染的皮屑、甲屑或病发10%KOH溶液消化后镜检,可见有菌丝,病发内、外可见菌丝或孢子。在沙氏培养基上可见白、红、橙或棕色,表面呈绒毛状、粉末状或蜡状菌落。镜下可见梳状、球拍、螺旋或鹿角菌丝;葡萄状或梨状小分生孢子,细长薄壁大分生孢子。断发毛癣菌大分生孢子红色毛癣菌2.表皮癣菌属对人致病的只有絮状表皮癣菌,感染的皮屑和甲屑经10%KOH液消化后镜检,可见分枝断裂的有隔菌丝,少见孢子。在沙氏培养基上培养后,菌落初为白色鹅毛状,以后转变为黄色粉末状。镜下可见球拍状菌丝、卵圆形或巨大棒状薄壁大分生孢子,无小分生孢子,在陈旧培养物中可见厚膜孢子。3.小孢子癣菌属有15种,对人致病的有8种,常见的有铁锈色小孢子菌、石膏样小孢子菌和狗小孢子菌等。小孢子菌感染的皮屑和毛发经10%KOH处理后镜检,皮屑中有分枝断裂菌丝,在毛发中呈现小孢子镶嵌的鞘包裹着发干。在沙氏培养基中可见白色、棕黄色或黄褐色、粉末或绒毛状菌落。镜下可见梳状、球拍状或结节状菌丝,卵圆形小分生孢子、厚壁梭形(纺锤形)大分生孢子。药物敏感试验皮肤癣菌对灰黄霉素、伊曲康唑等药物敏感。(三)皮下组织感染真菌主要有着色真菌和孢子丝菌。一般经外伤感染后,在局部皮下组织繁殖,并缓慢向周围组织扩散,还可经淋巴、血液向全身扩散。(一)着色真菌是自然界的腐生菌,经破损皮肤而感染,引起病损皮肤变黑,引起着色真菌病。主要真菌有卡氏枝孢霉、裴氏着色真菌、紧密着色真菌和疣状瓶霉。1.微生物特性菌丝短粗分隔,呈棕色,有三型分生孢子:①树枝型:菌丝末端有分生孢子柄,柄端分叉长出孢子;②剑顶型:围绕菌丝末端或菌丝横隔处长有一圈分生孢子;③花瓶型:在菌丝分隔处长出花瓶状的分生孢子柄,在瓶口长出成丛的小分生孢子。在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上培养1周,出现灰黑色菌落,随之菌落表面出现绒毛状或天鹅绒状气生菌丝,菌落色素加深。①树枝型②剑顶型③花瓶型①②③2.药物敏感试验对伊曲康唑、氟康唑敏感,但易产生耐药性。(二)孢子丝菌孢子丝菌属于腐生性真菌,广泛分布于土壤、尘埃、木材上。主要病原真菌是申克孢子丝菌。孢子丝菌病是人兽共患性疾病,传染源是人和动物,传播途径主要经破损皮肤接触感染。经微小创口侵入皮肤后,创口局部出现炎症性小结,增大形成炎症性斑块或增生性糜烂。可沿淋巴管分布,引起亚急性和慢性肉芽肿,称为孢子丝菌性下疳。经呼吸道引起肺孢子丝菌病,并可沿血行播散至其他器官如骨、眼等。药物敏感试验:对碘化钾、伊曲康唑、特比萘芬等药物敏感。二、深部感染真菌深部感染真菌是指能侵袭深部组织和内脏及全身的真菌,主要有假丝酵母菌、隐球菌、曲霉、毛霉、组织胞浆菌和卡氏肺孢菌等,其中以隐球菌感染较常见。组织胞浆菌为二相性真菌,假丝酵母菌、曲霉、毛霉和卡氏肺孢菌等为条件致病性真菌,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引起机体致病。(一)假丝酵母菌俗称念珠菌,有81个种,其中有11种对人有致病性:白假丝酵母菌为最常见的致病菌。此外,热带假丝酵母菌、克柔假丝酵母菌和光滑假丝酵母菌也较多引起疾病。1.白假丝酵母菌通常存在于人的口腔、上呼吸道、肠道和阴道粘膜上,当机体发生菌群失调或抵抗力降低时,可引起念珠菌病。此外,因心瓣膜手术而引发心内膜炎、长期用静脉内导管而引起全身性假丝酵母菌病,病死率极高。微生物特性白假丝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3-6μm。革兰阳性,着色不均匀。出芽方式繁殖,在组织内可见芽生孢子、假菌丝,在玉米粉培养基中可产生假菌丝和厚膜孢子。药物敏感试验:对二性霉素B、5-FC等药物敏感,但对5-FC极易产生耐药性。2.热带假丝酵母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人体表和外界相通的腔道中也存在。热带假丝酵母菌可引起皮肤、粘膜和内脏假丝酵母菌病。它除可在粘膜细胞上增殖引起感染外,其产生的毒素可引起过敏反应及产生的水解酶类引起组织损伤。(二)隐球菌属包括17个种和7个变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体体表、口腔和肠道中。外源性感染,经呼吸道侵入,由肺经血行播散,可侵犯肺、脑及脑膜、皮肤、骨和关节。好发于细胞免疫功能低下者,如AIDS、恶性肿瘤、糖尿病、器官移植及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者。现已发现新生隐球菌、浅白隐球菌和罗伦隐球菌有致病性。微生物特性在组织中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一般在4~6μm,外周有宽厚荚膜,荚膜较菌大1~3倍,折光性强,一般染色法不易着色而难以发现而得名。常采用墨汁负染色法,在黑色景下可镜检到透亮菌体和宽厚荚膜。非致病性隐球菌无荚膜。(三)曲霉广泛分布于自然界,达900余种,分为18个群,对工业和医药的用途很大。酿酒造酱。生产有机酸及酶制剂,抗生素等。人体对曲霉有极强免疫力,只有在免疫功能降低时才能致病,如使用免疫抑制剂、肾上腺皮质激素,放疗化疗,各种恶性肿瘤、糖尿病、AIDS等可诱发曲霉病。曲霉产生黄曲霉毒素、杂色曲霉毒素与原发性肝癌有关。微生物特性由分生孢子头和足细胞两部分组成特征性结构。分子孢子头包括分生孢梗茎、顶囊、瓶梗、梗基和分生孢子链。足细胞为特化的厚壁膨大的菌丝细胞。向上形成孢梗茎。药物敏感试验对制霉菌素和两性霉素B敏感。(四)毛霉引起毛霉病的病原菌,以根霉属最为常见,尤其是少根根霉和米根霉两种最多见。毛霉病是一种发病急,进展快、病死率极高的系统性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尤其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如糖尿病、白血病、长期应用化疗、皮质类固醇激素的患者。临床上常见的是眼眶及中枢神经系统的毛霉病。起初多发于鼻粘膜或鼻窦,继则眼眶软组织及脑,也可全身性播散,预后较为严重。常在病死后尸检才明确。微生物特性有无隔菌丝,在一些陈旧培养基中偶见有隔菌丝。有些霉菌有匍匐菌丝,在培养基表面横向生长,其产生的假根伸入培养基内,孢囊梗与假根对生,在孢囊梗顶端形成孢子囊,内生孢子囊孢子。鉴定依据是菌落形态、色泽。分枝状态:有无结合孢子及结合孢子的特点。孢子囊的形态,有无囊轴、囊领和囊托。生长温度,有无厚壁孢子等。1)少根根霉:生长快,在37℃~40℃能生长。菌落初为白色,后变为灰褐色。镜检见匍匐菌丝和假根。孢囊梗单生或分枝,淡褐色或黄褐色,常从菌丝膨胀处生出。囊轴卵圆形或球形,无色或淡黄色。孢囊孢子圆形,表面有棘刺。偶有厚壁孢子。2)米根霉:菌落同少根根霉。镜检见孢囊梗单生或分枝,孢子囊孢子淡褐色有条纹,形态不规则。假根发达。厚壁孢子极多。在室温及40℃均可生长。3)总状毛霉:生长迅速,菌落呈毛状,高可达1cm,灰色疏松。镜检见孢囊梗最初不分枝,以后不规则分枝。孢子囊球形,淡黄色。成熟时孢囊壁消解,囊轴球形。孢囊孢子卵形。4)伞梨头霉:异名为伞状毛霉。菌落呈毛状、生长快,数日可长满斜面和琼脂平板。菌落粗糙,初为白色,后变为淡蓝灰色,背面深灰至黄绿色。孢囊梗长并呈伞形分枝,孢子囊灰色,囊轴圆形光滑,有囊托。孢囊孢子近球形,表面光滑。无厚壁孢子。药物敏感试验对两性霉素B敏感,静脉滴注疗效较好。(五)组织胞浆菌有荚膜组织胞浆菌和杜波组织胞浆菌两个种。主要侵犯网状内皮系统,荚膜组织胞浆菌引起:①原发急性型组织胞浆菌病,仅皮肤试验阳性。②慢性空洞型,引起肺损害,常被误诊为肺结核。③严重播散型,全身器官均可损伤,预后严重。淋巴瘤、白血病、霍奇金病、AIDS或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者常可感染本菌。微生物特性组织胞浆菌是一种双相型真菌,在25℃培养时呈典型菌丝体,在37℃培养时为酵母型,位于细胞内或外。卵圆形,直径为2~4μm、芽生孢子,一端较尖,一端较圆,自细,有荚膜。杜波组织胞浆菌圆形,直径为12~15μm、薄壁的芽生孢子。药物敏感试验组织胞浆菌对两性霉素B、酮康唑、伊曲康唑敏感。(六)卡氏肺孢菌曾称为卡氏肺孢子虫。分类还存在一些争议。已往大多数学者依据抗原虫药有效和具有孢囊、滋养体两种形态,认为应属于原虫。近来分子生物学研究发现,卡氏肺孢子虫线粒体的16s和5s核糖体RNA的核苷酸序列与真菌有更多的同源性,染色特性也类似真菌,应归属于真菌。卡氏肺孢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主要是空气传播,在健康人体内,多为无症状的隐性感染。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潜伏的卡氏肺孢菌在病人肺内大量繁殖扩散,使肺泡上皮细胞受损,导致间质性浆细胞肺炎,又称卡氏肺孢菌性肺炎,是AIDS最常见、最严重的机会感染性疾病,病死率高达70%—100%。微生物特性生活史有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态。滋养体壁较薄,单个核,形态不规则,直径2~5μm,姬氏染色后胞质呈蓝色,核呈紫红色。包囊为感染型,滋养体为繁殖型,呈二分裂法繁殖。
本文标题:微生物 第三章第五节_病原性真菌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26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