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畜牧/养殖 > 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三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第三章农业政策的制定•学习目标:农业政策问题和确定农业政策问题的主要方法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及任务主要农业政策手段和发达国家常用的农业政策工具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和具体步骤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原则和基本要素农业政策方案的优化、选择和采纳•第一节农业政策问题的界定•第二节农业政策目标•第三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的制定•第四节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政策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以“四项粮食补贴政策”为例•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补贴政策分析所要回答的问题•——以“四项粮食补贴政策”为例•(1)为什么要实行补贴?•(2)除了农机具补贴外,其余三项为何采取普惠制?公平吗?•(3)这些政策取得预期效果了吗?•(4)如果有效果,它是通过什么方式实现的?•(5)这些政策需要改进和完善吗?问题的一般化•现在是什么政策?(描述,不具有研究性质,但却是研究的起点)•为什么是这种政策,而不是那种政策?(解释)•推行该政策产生什么后果及影响?(分析和解释)•谁高兴这种政策?谁不高兴这种政策?(分析和解释)•这种政策需要修改吗?(涉及价值判断及规范)•进入下一轮循环……….•2、“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模型第一节农业政策问题的确定•一、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二、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三、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四、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一、农业政策问题的内涵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行动来加以解决的一些特定的问题,是一些通过公共行为可能追求得到的需求、价值或改进的机会。1、农业政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2、农业政策问题能够被多数人觉察、认同并受其影响。3、农业政策问题必须依赖于政府加以解决。二、农业政策问题的基本特征相互依赖性客观性人为性动态性历史性[例]农民负担三、农业政策问题的认定与论证(一)认定过程包括问题觉察、问题界定和问题陈述三个阶段现实与期望状态的偏差所属的领域;证明偏差所依据的资料及信息;差别的重要性、程度及影响范围;导致偏差的可能原因与确认的依据;(二)论证的复杂性反映在组织层次上政府一级论证明确是否做某事;二级论证规划优先发展的项目和需要优先考虑的目标群体;功能论证反映在具体规划上;小论证反映在特定项目中。四、构建农业政策问题的方法1、边界分析法划定研究对象的边界,找出与其他事物严格区别的本质及其属性,使之与外界相对隔离,在边界内组成一个统一整体。2、层次分析法通过对可能、合理、可控三个层次的原因分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探寻政策问题产生的根源。3、类比分析法通过对类似问题的确认,寻求政策问题的成因、性质及类别的方法。4、假设分析法对政策问题相互冲突的立论进行假设,然后进行创造性综合的一种方法。特征步骤假设分析法的特征从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案开始,而不是从问题的基本假设开始;在整个分析过程中始终使用相同的资料;系统地提出了政策分析的主要问题,以一定的程序创造性地处理各种假设与方法之间的冲突。假设分析法的步骤相关人群的确定假设的呈现假设的论证假设的汇集假设的合成第二节农业政策目标一、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含义农业政策所要实现的一种期望状态或理想结果。特点:1、具体性2、可行性3、规范性4、协调性5、层次性二、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原则从实际需要出发,保证农业政策目标确有经济和社会效益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切实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保持农业政策目标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改变政策目标保持具体农业政策目标适当的弹性三、确定农业政策目标的基本思路与要求(一)基本思路1、固定目标法首先以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或更高层次的政策目标为依据,借助于比较分析,从而演绎出农业政策目标,然后将目标固定,再据以寻求实现这一目标的政策手段、措施。2、引申目标法首先以可能投入的政策手段、措施为依据,借助于综合分析,从而归纳出可能实现的农业政策目标的空间,然后从这一政策目标空间中,引申出具体的农业政策目标。(二)确定目标的基本要求1、关键性与全面性相结合2、可行性与挑战性相结合3、具体化与定量化相结合4、灵活性与一致性相结合四、不同经济制度下的农业政策目标(一)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农业发展目标农业政策目标(二)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目标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类型美国和欧共体的农业政策目标中国农业发展目标1、努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的生产力;2、开发利用农村劳动力、土地和各种资源,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稳定农产品价格;3、不断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建设富裕文明的新型农村。中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建立社会主义农业市场经济体制2、增加农产品的有效供给3、提高农民收入水平4、促进农村社会发展发达国家农业政策的类型1、价格和收入政策:用于在消费者和生产者之间再分配国民收入。2、农业发展政策和区域、结构政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以增加国民收入。美国的农业政策目标1、提高农业生产效率;2、增加和稳定农场主收入;3、增进社会福利和促进农村发展;欧共体的农业政策目标1、促进技术进步和生产要素合理配置,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2、维持和稳定农业从业人员的收入和生活水平;3、稳定农产品市场供给;4、保证食品安全;5、为消费者提供价格合理的农产品。第三节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与方案设计一、农业政策手段的选择(一)基本手段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二)选择原则:整体性、协调性、有效性、效率性(三)具体手段具体的农业政策手段政策类型政策工具、手段政策类型政策工具、手段直接收入支持机器购置补贴差额转移支付营销开发项目收入政策减灾转移支付营销支持仓储补贴转产转移支付分级监控服务生产者赋税运输补贴干预价格研究与推广出口补贴基础设施支持农场建设补贴进口关税灌溉项目补贴价格政策双轨制价格政策农场重组补贴国内价格控制投入支持可变投入补贴非关税壁垒农业信用补贴政策收购农业保险补贴定额管理灌溉系统补贴区域支持国家或省级项目其他经济政策汇率政策乡村风光和自然保护规划税收政策一般运输补贴对限制进口的农产品征收特别关税限制供给进口许可证的限制实行进口定额管理技术标准和环保、动植物卫生检疫等非关税壁垒市场干预以农场生产定额、耕地休闲、职业培训等控制供给通过出口补贴制度鼓励农产品出口刺激需求通过消费补贴的方式增加一些农产品的国内销售量政府的购买代理商以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对生产者的价格补贴制度补贴制度对耕地面积和饲养的牲畜数量的补贴对农场和农场主的收入补贴原理:政策手段数量多于政策目标数量(一)价格、收入类政策手段农业发展政策手段促进科技进步政策农业结构政策手段土地整合和土地利用政策对中止农场经营的农场主给予优惠补偿的农业重组政策或转产计划原理:政策手段数量多于政策目标数量(二)发展政策与结构政策手段二、农业政策方案设计在农业政策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寻求与组合可以达到目标的农业政策措施和手段。作为方案的设计过程,要求:1、备择方案应包含所有能够达到目标的路径;2、不同方案之间要求具有原则性差别;3、从初步设计到精心设计。农业政策方案设计的主要方法渐进式的方案设计以社会共有的价值取向为基础,对原有政策方案进行逐渐、连续修补性的设计延伸式的方案设计在原有政策方案基础上,通过类推和引申设计新方案。保障政策、人口政策创新式的方案设计与现存政策无明显关联的创新性设计,是激进的现有知识的新组合第四节农业政策方案的论证与决策一、方案的比较论证原则科学性、协调性、可控性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农业政策信息、农业政策主张、立论理由、立论依据、驳论、可行性理性标准完整性、一致性、内聚性、简明性二、农业政策方案的决策方案选择的价值标准规范性标准与经验性标准。结果是满意而非最优方案的优化与选择否决政策目标不正确的方案否决政策手段与政策目标不相匹配的方案否决政策手段利小弊大的方案结果:选出最佳方案、选不出最佳方案、搁置所有方案三、政策方案的采纳与合法化采纳决策机构或执政党和国家领导人决定采取某项农业政策的行动。农业政策的合法化制定和执行农业政策的全过程必须符合法律规范或者传统规范。方案在通过法定程序,提交有关机关讨论通过,并以公报、决定、决议等形式向社会发布,才能获得公认的合法地位。本章思考题什么是农业政策问题,它有哪些基本特征?我国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有哪些?农业政策方案设计有哪几种基本方法?农业政策方案比较论证的基本要素和理性标准是什么?
本文标题:农业政策学课件 第三章 农业政策的制定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30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