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机械/模具设计 > 《播音主持》第一章--序论
第一章序论作者:播音创作…文章来源: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点击数:567更新时间:2005-7-1第一章绪论1)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大纲,本课要使学生了解广播电视播音创作的内涵和创作基础理论的概貌。2)教学要求:本科二年级学生在学习了“播音导论”“播音发声”等课程之后,进入本课,应该进一步领会创作基础理论的框架,初步明确“播音”、“创作”、“理论”、“基础”这几个核心概念,并理清其来龙去脉和传承关系,为后续课程的系统学习做好学理和术用两方面准备。3)教学重点:认识基本概念的发展历程;把握创作要素的生成条件。4)教学难点:学生的有声语言表达实践不足,理解过程容易从概念到概念。应该注意深入浅出,避免空泛枯燥。5)课时分配:大课周2课时。6)教学内容:《播音创作基础》这门课,是《中国播音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从1963级播音班开始讲授,那时叫做“语言逻辑”,内容相当简单;1977级播音班时改称“播音基础”,教材仍是打印稿;到1985年,正式出版,1990年,更名为“播音创作基础”。播音成为一个专业,进入高等学府,有了大专、本科、硕士、博士,陆续出版了一系列教材、专著,这说明广播电视需要,社会承认,说明这个专业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广阔的发展空间。第一节播音定位广播电台、电视台经常说“现在开始播音”,那是指全天的播出过程。我们说的播音,专指在镜头前、话筒前由专职人员进行的有声语言创作活动,还指镜头前、话筒前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工种或岗位。所谓专职人员,主要是“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体育解说员”、“配音员”等。他们有上岗证,有岗位资质,有话语权力,有播音专业技术职务(也有一些具有编辑、记者的专业技术职务)。他们的共同职责是:在广播电视传播中,以有声语言(包括副语言)为主干或主线,出声露面,驾驭节目进程。前些年,对于什么是播音员、什么是节目主持人争论较大,这些年,已经很少提及了。至今,节目主持人的概念,并无公认的科学表述。因为,“无稿”、“参与采编”、“谈话语体”等,都无法同播音员概念加以明确划分,二者也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原则的不同”。如有些新闻播音员(主播)主持节目,同样精彩。节目呈现形态和表达样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话语样态互相融合、交叉变化,难以刀切斧断或者主观规定。节目群体中,各工种之间日益协同,成员综合素质提高,并迅速走向“一专多能”。各个节目、各个工种,都不会自己“画地为牢”、“作茧自缚”。事实上,这种态势,极有利于提高节目质量,提高节目的制作、传播效率。一厢情愿地划分播音与主持,一味坚持二元对立,既不利于节目改革创新,也不利于有声语言创作的多样化发展。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刻意划清播音与主持的界限,使许多很有潜力的节目主持人,忽视了语言功力的锤炼,造成了有声语言质量的滑坡,这一教训我们应该引以为戒。第二节创作概说播音,是大众传播领域里的有声语言创作,具有新闻性和艺术性双重特性,迥异于演员和歌手。因此,在创作上,产生了自身的特点。凡可以称为“创作”的共同性即规律性,应该寓于有声语言创作的个性之中。首先是明确的传播目的。我们的语言传播,目的在于“以事醒人”、“以情感人”、“以理服人”、“以美愉人”。我们的宣传方针、节目定位、具体内容、表现形式,都提示、保证了传播目的的落实。目的缺失、目的转移、目的错位、目的空泛,会导致创作迷失方向、走入斜路。其次是艰苦的诚实劳动。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和语言功力的基础上,要调动一切手段,开阔思路,用脑用心,动笔动口,分析综合,加强案头准备,适应现场语境,保证质量,讲究效率,全力投入驾驭节目的进程中。不要只是依赖天资聪慧和狭隘经验,更不要满足于被动应付。再次是完整的形态转换。我们要把文字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要把内部语言外化为情声和谐的有声语言,都是由某种形态转换成另一种形态。但是,这种转换,绝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简单地念字出声,不能称之为“转化”;草率地随口唾出,也不能称之为“外化”。“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之谓也。某种形态,有其自身的规定性,转换成为另一种形态,就具备了另一种形态的规定性。文字语言,由词语序列规定其语义范畴、语用功能,转化为有声语言,便可能由话语主体改其义、变其用,所谓“误读”即是一种。内部语言,由语点生发而成,却会出现“口不应心”“言不由衷”的情况。我们必须坚持“有稿播音锦上添花,无稿播音出口成章”的要求,使形态转换走向完整和完美。最后是精致的节目成品。一个节目,从策划到播出,有多少道工序,有多少人劳动,我们要通过有声语言的叙说,或报告、宣讲、提问、应答、介绍、评述……,或进行串联、衔接,竭力使节目丰富、深化。节目制作过程里的诸种辛劳,都融进了节目之中,只有“出声露面”的话语主体,能够在节目成品中直接面向听众、观众。听众和观众并不知道谁谁做了什么,只能通过节目成品,特别是通过话语主体,了解节目的总体质量,作出评价。这四个环节,层层推进,互相勾连,构成了有声语言创作的全过程,体现了群体劳作的心血结晶。可见,有声语言创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不过,并不是说任何一次播音、主持、解说,都能够称其为创作,如果这四个环节中有一个不到位、不投入、不协调、不成功,就只能算做“走过场”,只是一篇“表面文章”。因此,不要以为到了镜头前、话筒前,出了声,露了面,就进入了“创作圈”,就是进行创作了。圆满完成这四个环节,在更深的层次上,还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传播观、新闻观、文化观、艺术观、语言观等全方位要求。只有在这些观念真正化入自己的内心世界,融入自己的有声语言,才会发生效力。第三节理论视域1994年10月,《中国播音学》出版,标志着学科理论体系的基本成型。其中,关于创作基础理论,比起《播音创作基础》一书,又有很大拓展。在理论视域中,我们需要研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传播主体,或者叫做有声语言创作主体,是核心,是重点。我们必须认清,不管哪一种传播模式,都强调传播主体是传受关系中的主要方面,是传播行为的实施者,是传播什么、怎样传播的主导者。所谓“受众是上帝”、“受众是中心”,虽然有一定道理,却容易造成喧宾夺主的错觉,从而有意无意地削弱传播主体的责任意识。“接受美学”强调的是接受者的重要作用,不应被理解为降低作家对作品生成的创造意义。我们的传播,一方面是对受众的“欲知”给以“满足”,一方面是对受众的“应知”进行“灌输”。这两方面,都成为“引导”受众的支柱。关键是怎样满足,怎样灌输,既不要迎合低级趣味,又不要板起面孔说教。传播主体,是大众传播媒体的公众形象,不能把人际交流里边的杂质带进来,鱼目混珠;也不要一味张扬“个性”,表演自我,而脱离节目,侮弄受众。应该坚持“真实的身份,真诚的态度,真挚的感情,真切的语气”。广播电视传播过程,是群体互相尊重、协同工作、群策群力的结果,任何传播个体都不应自以为是,惟我独尊。第二个问题,播音实践,或者叫做播音主持艺术实践,是根本,是起点。我们一定要明确,我们所有的理论,都是前辈先贤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都不是凭空生造的,都不能只做理性的思考而失去体验的感悟。因此,我们一再强调,要走“感性——知性——理性——悟性”的创作之路。有的人,没有这种创作实践,仅靠当听众或观众的感觉,仅靠一知半解,就大谈播音主持艺术,那只能是“隔靴搔痒”,认不得真的。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理论,充实理论,丰富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同时,也要防止轻视理论的倾向,即使是过时的、错误的理论,只有经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加以认定。另外,要认识到实践的长期性、反复性,不可草率判断,浅尝辄止。第四节基础解析在校学习,要打好基础,努力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技能,要钻研正确的学习方法,以便尽快地吸取科学知识,扎实地提高专业水准。播音创作基础,是关于进行有声语言创作的基础理论,那更广阔、更深刻的思考和追问,还在后面。基础理论只解决最本体、最重要的观念和方法,必须一点一滴地、一步一步地学习。这一步走好了,以后的学习就会左右逢源。有声语言,稍纵即逝,幽渺难知。无论是看书、听课,还是自己练习,都要首先在最初级的层面上认真把握。不能因其简单明了而放松,不能因其难于驾驭而退缩。播音创作基础,具有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的特点,具有独立性、实践性特色。她不同于语言文学教学理论,也不同于影视戏剧表演理论。这些,都体现在创作道路、语言特点、创作准备、具体感受、思想感情的运动状态及其表达方法、话筒前状态、播音表达规律等一系列问题中。集中到一点:我们是有声语言的驾驭者,对于一切创作要素都应成竹在胸。我们不是面对语言现象的旁观者和审视者,只能对发生的问题给以静态剖析,而无法在问题发生之前进行提示和掌控。学习过程中,容易产生急躁情绪。急于求成,往往得不偿失。有声语言的驾驭,需要深入体验,有时多次实践仍然察觉不到进展,那正是在量变中,也许是处于渐悟阶段;只要坚持不懈,肯定会发生质变,顿悟就会到来。关键是在自强时,不要忘记“自省”和“自觉”,避免陷入盲目和盲从。有声语言重在激发生命活力。人们说话,一般都是处在“非说不可”的状态下,我们绝对不能无视这个问题,否则,就要走进死胡同,而扼杀了语言的生命活力,所有理论都变得空洞,所有实践都变得虚假。对于社会上的风言风语,对于报章上的不同观点,我们应该勇敢面对,并学会应用自己所理解的基础知识,加以分析,作出应答。这样,就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强了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应变能力和表达能力。特别是对于那些“时尚”和“流行”的观点,不宜轻信,不应随波逐流,更不应干扰基础理论的系统学习和认真探索。对于广播电视第一线的传播实际,我们也要思考和讨论。其中,有声语言表达良莠不齐,不能一概而论。“明辨是非”的意思是,不因其人“著名”便觉得完美无缺,也不因其人无名而觉得一无是处。优秀中的不足,同平庸中的亮点,都是弥足珍贵的。以上,我们分析了播音创作基础理论的几个问题。总起来说,这一门课,作为基础,相当重要,可以为今后的学习登堂入室,提供一条比较便捷的路径。但是,学习过程中,必然会充满荆棘和坎坷、矛盾和困惑,只有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的人,才能够走向光辉的顶点。7)实践环节:全班60人,分成6组上小课,每组一位指导教师。小课目标是:讨论大课内容,并结合本组学生对本课的认识和具体理解,进行重点分析,澄清模糊思想,提高学习本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一般采取联系发声训练材料,实例引路、实际体验、对比鉴别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8)习题:1、播音在广播电视传播中的地位是什么?2、有声语言创作的含义是什么?3、有声语言表达为什么要有生命活力?9)参考文献目录:1、赵元任:《语言学问题》商务印书馆1980年6月第1版1999年7月北京第3次印刷2、张颂:《播音语言通论——危机与对策》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2年1月第2版
本文标题:《播音主持》第一章--序论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394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