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匈奴骑士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发生在公元前2世纪。(犹太民族的在亚非之间的迁徙,应该要早很多,但因为是圣经所记载,虽然可信度很大,这里依然不去算他。)公元前三世纪末,统一了漠北的匈奴打败了汉帝国,逐渐强盛起来了,并随即开始了扩张,匈奴头曼单于,冒顿单于,老上单于祖孙三代,持续对居住在甘肃西部的月氏人用兵,最后在前170年左右,由老上单于最终完成了对月氏的征服,匈奴人的征服类似于后世的蒙古人,非常野蛮。老上单于征服了月氏后,拿月氏王的头盖骨做了饮器,并开始大规模屠杀和驱逐月氏人,迫使他们向西迁徙,由此产生了发端于亚洲高原的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各民族大迁徙。而这次月氏人的迁徙造成了中亚和东伊朗面貌的彻底改变。这些月氏人离开甘肃,穿过北部戈壁向西逃亡。其中小部分月氏人,中国古籍称之为小月氏,在天山南部地区的羌人或吐蕃人中间定居下来,使用羌或吐蕃人的语言。其余的月氏部落,中国人称为大月氏,企图在中亚北部的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盆地定居。但很快被乌孙人赶走。大月氏人继续西迁,据《汉书》记载,大月氏人在前160年,左右最终到达了锡尔河上游的大宛。并定居下来。大月氏人文明程度很高,他们和当地大多数的游牧民族不同,他们很早就采用了定居生活方式,因而他们的到来,为中亚带来了文明的萌芽。但同时对当地的游牧民族产生了新的冲击。在匈奴和大月氏的双重压力下,首先离开故土的是乌孙人。乌孙人属于在北方游牧的伊朗种人,在匈奴和大月氏的驱赶下,他们一路西迁,大概在公元前2世纪中叶,渡过伏尔加河,侵入俄罗斯草原,被西方史家称为阿兰人。乌孙人(阿兰人)把“东方”(阿尔泰山)的花纹艺术风格传给了当时在俄罗斯草原的哥特人,并在我后面要提到的第三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中,由哥特人传给了日耳曼人诸部落,所以在日耳曼人的哥特艺术中,可以找到很多的中亚游牧艺术风格。大月氏人到达大宛后,他们已经来到了巴克特里亚(阿富汗)的希腊王国的边境上。而他们的到来,决定了希腊-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末日。巴克特里亚是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大帝,征服阿富汗地区后,设立的行省,在亚历山大帝国瓦解后,由当地的希腊王公建立的完全希腊化的王国。由于大月氏人的到来,原来在塔什干,费尔干纳和喀什噶尔地区的游牧民族,纷纷涌入了繁华的巴克特里亚。这些游牧民族和乌孙人一样,都是来自锡尔河北岸中亚西北草原的游牧的伊朗人。在中国古籍中被统称为“塞人”。大约在公元前140-130年间,游牧部落实际上已经从希腊末代国王赫利克勒斯手中夺取了巴克特里亚,从此希腊势力彻底退出中亚,一去而不返。游牧部落在阿富汗建立的国家,在中国古籍中称为“大夏”,前128年,张骞出使西域,访问了大夏国,这是有记载的中华民族和伊朗民族的第一次亲密接触。根据《汉书》记载,大夏国很快便臣服于在大宛的文明人大月氏人。“月氏徙来,皆畜臣之”,根据《后汉书》记载,大约在公元前126年,大月氏人不再满足于对巴克特里亚的宗主权,他们越过阿姆河,实实在在地占领了阿富汗。大月氏进而移居大夏,由五位首领(即叶护)瓜分了其地。而在南方,原来在巴克特里亚的塞人受到大月氏人在后面的攻击,占领了德兰吉亚那(今天伊朗的锡斯坦省)和阿拉霍希亚(今天阿富汗的坎大哈)。这一占领是永久性的,因为,从此以后,这些地区成了“塞人的地区”,按波斯语名称音译就是“锡斯坦”。所有这些塞人游牧部落从锡斯坦猛扑向伊朗的希腊化的帕提亚帝国(中国古籍称为安息),几乎摧毁了它。帕提亚国王弗拉亚特斯二世受到叙利亚安提珂王朝(都是亚历山大帝国的后继国家)的国王安提珂七世的威胁,安提珂七世企图进行塞硫古王朝式的再征服(公元前129年),弗拉亚特斯二世不得不请求在锡斯坦的野蛮的塞人来援手。可是这些塞人部落进入帕提亚后不久就倒戈,弗拉亚特斯兵败被杀(公元前128年或127年)。而即位的阿特班努斯二世于公元前123年在反攻中受重伤而死,帕提亚帝国几乎崩溃,最后帕提亚王密特里达提二世(前123-88年)幸运地阻止了游牧部落对帕提亚的入侵,并将他的宗主权强加给了在锡斯坦的塞人。这些地区的塞人和大月氏人以后的命运构成了伊朗和印度历史的一部分。塞人从锡斯坦和坎大哈扩张至喀布尔和旁遮普;然后,当这些地区被月氏人占领时,他们又扩张到马尔瓦和吉莱特,在那里,塞人的总督维持统治直到公元4世纪。至于巴克特里亚的大月氏人,《汉书》中记载他们在公元1世纪建立了非常著名的大贵霜王朝。《汉书》说,这些贵霜人是大约在公元前128年瓜分巴克特里亚的五部落中的一部,并在贵霜人的首领邱就却的领导下降服其余的月氏部落,建立起了贵霜帝国。贵霜王朝的统治一度从喀布尔扩张到北印度的部分地区(旁遮普和马图拉)。并在佛教向中亚的传播过程中起到了巨大作用。匈奴的对甘肃月氏人的征服给亚洲的命运带来了巨大影响。匈奴在把月氏逐出甘肃的过程中,引起了一连串的反应,这些反应在远至西亚和印度都能被感受到。阿富汗地区丧失了希腊化特征,亚历山大远征在这些地区所留下的最后的遗迹被消除了;帕提亚的伊朗暂时承受了震动;从甘肃被赶走的部落已经在喀布尔和印度西北部建立起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大帝国。历史上第二次大规模的民族迁徙,发生在公元4到5世纪的中国北方,即中国人妇孺皆知的“五胡乱华”,对于这段混乱的历史,笔者这里就不再重复了,这一节,主要把五胡的迁徙路线,和他们的各自命运交待一下。这次大迁徙的发起者,依然是纠缠了大汉400年国运的匈奴人。在笔者《漫谈匈奴和突厥的历史概况》一文中提到,公元前60年,匈奴发生内战,呼韩邪和郅支两位单于互相争位,前51年,呼韩邪归顺汉宣帝,在西汉军队帮助下,打败郅支单于,占领了匈奴故地,被称为东匈奴。郅支单于则向西攻击,在咸海流域打败乌孙人和康居人,建立了自己的国家,被称为西匈奴。然而这支不愿归顺中国的匈奴人依然没有逃脱中国的攻击。公元前36年,西域校尉陈汤在一次异常大胆的袭击中直抵伊犁河支流楚河畔,袭杀了郅支,留下了“犯强汉者随员必诛”的千古豪言。西匈奴迅速瓦解,并向西逃循。这里按下不表。这里来看东匈奴。公元48年,南方的8个匈奴部落在首领的率领下起来反对东匈奴的蒲奴单于,东匈奴从此分裂成了北匈奴和南匈奴两部分。南匈奴向东汉帝国臣服,光武帝刘秀把他们作为盟邦安置在漠南地区,即在戈壁南部边境的内蒙古,以及山西与甘肃的边境上。公元2世纪中叶开始,取代北匈奴占据漠北的鲜卑族强大起来了,他们在部落首领檀石槐的带领下开始攻击内蒙古的南匈奴。已经归顺中国的南匈奴,于是立刻和鲜卑人结盟,一道攻击陕西甘肃和辽东的中国边境,但当时的鲜卑和南匈奴人不成气候,被东汉军队屡屡击溃,最后在公元207年,曹操在辽东彻底击溃乌桓(和鲜卑同源的一支游牧部落),并彻底解除了鲜卑和南匈奴的威胁。公元215-216年间,曹操把南匈奴余部安置在今陕西省、山西省和河北省以北的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区,并把他们人为地分裂成左、右、南、北、中五部,每部派一位中国的政治代表(司马)监督各部首领的统治。统一南匈奴的合法单于被软禁在中国宫廷内。而在整个三国魏朝期间,鲜卑人和南匈奴人始终无法成为中国北方的威胁,他们对中国的大胆攻击,无一例外地被魏国军队击溃,当时的中国,似乎已经不存在来自北方的威胁了。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平静的时刻,可怕的民族大迁徙突然来临了。这次迁徙从规模上类似于欧洲5世纪的民族大迁徙。然而,与之不同者,这些迁徙既不是由蛮族之地的骚乱而触发,也不是由某个阿提拉的行动而产生,而仅仅是由于中国西晋的内乱所导致的力量的衰落而引起,中国的衰落像是一根真空管,把直到当时仍沿中国边境扎营的、作为中国盟邦的这些蛮族吸入了中国。西晋时,南匈奴五部失去中央政府的监督,塞外匈奴大量内迁,总数在30万左右,南匈奴迅速强大起来。南匈奴左部的刘姓家族(公元202年左右,南匈奴的呼厨泉单于为了拍东汉王室的马屁,改的姓)的刘渊,在304年统一南匈奴五部,得西晋授“五部落单于”封号。同年,刘渊起兵反晋,在汾河流域建汉国,自称“汉王”,公元308年称帝,迁都平阳,并随即大肆进攻西晋,揭开了这次历时300年的民族大迁徙历史。匈奴人在五胡乱华中,消耗殆尽,除了在战争中被消灭,350年冉闵的襄国大屠杀,和胡夏赫连家族的穷兵黩武,也给匈奴民族造成了万劫不复的伤害,以至于到了公元5世纪,匈奴作为一个民族的历史,居然在中国史书中从此彻底消失了。五胡乱华的第二个民族,是羯族。羯族很难说是一个独立的民族,他们一直和匈奴人混居在漠南,生活习俗基本上和匈奴人类似,曹操内迁五部落匈奴时,羯族人随匈奴迁入山西,集中于上党地区,被称为“匈奴别部”。羯族石勒建立的后赵,本来很有机会结束这场空前的混乱。可惜其继承者石虎是一位十足的坏蛋(他竟让人把他最漂亮的妃子烤熟,端上餐桌。)但由于在初次与巨大的文明接触而受到感化下的蛮族所产生的普遍的反常情况,石虎却是五胡的众多君主中最热心的佛教保卫者之一。石虎的暴戾统治,间接导致了人口稀少的羯族人民的可怕命运,350年冉闵杀尽后赵贵族后,由于实在不放心胡人,亲手策划了襄国大屠杀,看到不像汉人的格杀勿论,羯族在这场屠杀中受创最深,几乎被杀光了,以至于幸存者已经无法维持自己的民族特性,羯族在这个星球上的历史,突然消失。在这第二次大规模民族迁徙中,给中国带来最深远影响的是鲜卑人。上节讲过,公元48年,东匈奴分裂成南北两部,南匈奴内附东汉,北匈奴则继续于东汉为敌。公元49年,东汉王朝为了削弱北匈奴,辽东太守祭彤支助并怂恿靠近北匈奴的两个满洲部落反对他们,这两个部落分别是在满洲辽河上游流域的乌桓部落和在大兴安岭(当时称鲜卑山,鲜卑部落由此得名)和嫩江河畔过着游牧生活鲜卑人部落,这两个部落基本上应该是蒙古人种,鲜卑人从此在历史上出现。鲜卑人在此战中得祭彤支持,击败北匈奴,斩首两千,初露锋芒。公元91年,大将军窦宪遣右校尉耿夔大破北匈奴,北单于逃走,鲜卑因此转徙据其地。匈奴余部尚有十余万人,皆自号鲜卑,鲜卑由此渐盛。此后,鲜卑东抗东汉辽东,南击南匈奴,西逐北匈奴,对中国北部边境造成了新的威胁。桓帝时(公元2世纪中叶),鲜卑首领檀石槐在历史上首次统一鲜卑各部。大约155年,檀石槐征服了北匈奴,悉据匈奴故地,并向西蒙古进军,远至伊犁河畔的乌孙人,他打败了这些乌孙人。据《后汉书》记载,当时他的统治从满洲到乌孙国,远至巴尔喀什湖,“东西万四千余里,南北七千余里。”随后,鲜卑首领开始重蹈前辈匈奴的覆辙,贪婪地把目标对准中国。他们连续进攻中国辽东,辽西,但屡遭挫败,随后,鲜卑人进攻南匈奴,并胁迫南匈奴各部共同进犯陕西和甘肃,但均被严阵以待的东汉军队击败。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在辽东消灭了鲜卑最亲密的盟友乌桓部落,一战而彻底解除了鲜卑和南匈奴对中国北方的威胁。(在坚决消灭乌桓这件事上,看得出曹操比他最著名的谋士郭嘉,还是要高出了一筹。)随后100年间,鲜卑对中国北方几乎不能形成威胁,虽然为了生存,游牧的鲜卑部落依然不断袭击中国偏远的甘肃陕西边境,但无一例外地被曹魏王朝和西晋王朝所击溃。事实上,曹魏王朝确确实实是解决中国北方边患最为成功的一个朝代,它对于西域地区的控制,也似乎要强于两汉和盛唐。但正如上一节所提到的,由于西晋王室令人难以理解的弱智,使这段本可以延续的蜜月期突然终止。南匈奴的对西晋王朝的侵袭,引发了鲜卑民族大规模的民族迁徙。由于鲜卑部落众多,人口也大大超过了以前的匈奴(估计五胡乱华时,迁入中华腹地的鲜卑各部人数超过200万人)。在这次大迁徙中,鲜卑人主要分为了以下各支。东部鲜卑经过檀石槐、轲比能等部落联盟时期,后来发展成为慕容氏、段氏、宇文氏;期间在辽东和中原分别建立了前燕、后燕、西燕、南燕等国,宇文氏则在百年后建立北周。北部鲜卑主要是指拓跋鲜卑。拓跋氏建立代国,后又建立北魏,并统一北方,兼并其它鲜卑诸部。(关于拓跋部落,西方许多史家认为是源于阿尔泰山的突厥人种,笔者认为这个看法是有一点道理的,笔者后面会提一下。)西部鲜卑主要由河西秃发氏、陇右乞伏氏(都是汉魏时期,在甘肃陕西被击溃或投降的鲜卑部落后裔)以及青海和甘肃的吐谷浑组成。秃发氏、乞伏氏建立了西秦、南凉国家,吐谷浑在今甘南、四川西北及青海等地区建立国家,一直延续到隋
本文标题:世界民族迁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6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