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医理论基础一、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脏象学说,经络学说。1、阴阳学说:(1)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阴阳者,有名而无形”――《灵枢·阴阳系日月》。“一阴一阳之谓道”――《易传·系辞》道:指“道理”、“规律”“阴阳者,天地之道,万物之纳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任何事物均可以阴阳来划分,凡是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我们把对于人体具有推进、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统归于阳,对于人体具有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归于阴。阴就是阳,阳就是阴。阴阳是一,不是二。(2)阴阳的关系?对立的关系:即相互制约,相互调节的关系。统一的关系:即相互依存,相互利用的关系。转化的关系:即阴极则阳,阳极则阴。包容的关系: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和谐的关系:是前四种关系所追求的目标,和谐是阴阳的最高境界。2、五行学说:中国古代哲学将世界分成五种不同的物质,分别是金,木,水,火,土,上述五种物质我们称之为五行。如此,世间万物都可以用五行划分,五行学说是为了用五行阐述五行所属的事物之间的关系,那么五行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总的来说五行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相乘,相悔,拒纳五种关系。(1)五行相生的关系是:是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如何来理解其中的关系呢?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我们的祖先在很早以前就发明了钻木取火的方法,所以木生火我们很容易理解。火燃烧,木头变成了灰烬,而灰烬在气的聚化作用下成为了泥土。泥土在气的进一步聚化作用下生成了金,我们在泥土中能挖掘煤矿,金矿,铜矿,就是由于土生金的原因。金在气的散化作用下散化成金水,所以你看那自然之中的水都带有很多的矿物成分,我们将这种水称为“矿泉水”。我们知道植物的生长靠阳光和水的光合作用,那么水生木就很容易理解了,水能滋养木的生长,不让木由于缺水而枯萎。(2)五行相克的关系是: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具体表现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如何来理解其中的关系呢?在我们的印象中,在河岸边种植树木能起到固土的作用,既然树木能固土,不使水土流失,为什么又说木克土呢?这里就引申出一个“太过”与“不及”的概念,我们将阴阳平衡是指阴与阳同时达到既不“太过”也不“不及”的状态。在五行中,如果木不及(不足)则难以固土,但如果木太过(太多)则过多的吸收泥土中的养分使得泥土缺少起码的养分,这便是“木克土”,所以五行相克关系的前提是“太过”。土克水是只如果泥土太多则水分进入泥土,导致缺水,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俗话说“兵来将挡,水来土淹”就是这个道理;水克火,是指如果水太过,则火很容易被水扑灭,这是生活常识,无须解释大家就理解;火克金,是指如果火太过,则金属很容易被融化,这一点,从事冶金炼钢的朋友就很容易理解,随着火的不断增加,温度不断增加,金属开始逐渐散化成金水;金克木,是指如果泥土中埋的金属太多,则树木难以获得充分的养分而枯萎;(3)五行相乘的关系:乘,即是以强凌弱的意思。五行中的相乘,是指被克者太弱或克者太强,出现克制太过的现象,从而引起一系列的过度克制反应。从而引起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异常。例如:木过于强盛,则克土太过,造成土的不足,即称为“木乘土”。或木本不过于强盛,其克制土的力量也仍在正常范围。但由于土本身的不足,因而形成了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即称为“土虚木乘”。(4)五行中的相侮的关系侮,在这里是指“反侮”。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反克的关系。所以反侮亦称反克。具体表现为木反克金,金反克火,火反克水,水反克土,土反克木;反悔关系也存在一个“太过”的前提,表现为如果树木太多,则必然导致埋在泥土中的金属矿物减少,原因是如果泥土中的树木太多,树木吸收泥土中的养分使泥土中的养分减少,从而导致泥土难以生化金属矿物;如果金太过,则火非但不能融化金反而由于燃烧过旺而飞灰烟灭;如果火太过,则水非但不能熄灭熊熊大火反而被大火蒸发干;如果水太多,则土非但不能抵挡住水,反而被水冲散;如果土太多,非但不能滋养树木,反而由于养分过多而溺死。(5)五行拒纳的关系:是指五行相互之间拒绝生化的关系,表现为木太过则拒绝水的滋养;水太过则拒绝金的生化;金太过则拒绝土的生化;土太过则拒绝火的生化;火太过则拒绝木的生化;这一点我们也比较好理解,譬如给婴儿喂奶,当婴儿喝的奶水太多,他们通常会将奶水吐出表示拒绝。3、脏象学说:脏象”二字首见于《素问·六节脏象论》。“脏”,即指藏之于体内的内脏;“象”,是指表现于外的生理、病理现象。二者组合,脏象即为机体内脏的生理活动和病理变化反映于外的征象。如张景岳在《类经》中说:“象,形象也,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1)什么是五脏六腑?五脏:心者:心脏、脑、神经系统、血液循环系统。为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为神之舍,血之主,脉之宗,阳中之阳,主汗,开窍于窍。主喜,色赤,五行对应火,对应的方位为南,四时主夏,对应的地方是人的脸颊和舌,平时人体是健康的时候,脸颊就是心火外散的象,就是红色的。色赤的食物入心,比如苹果。肺者:肺脏、气管、支气管、鼻、皮毛。为相傅之官,治节出焉。总摄一身元气。主闻,主哭,主皮毛。肺藏魄,主悲,色白,五行对应金,对应的方位为西,四时主秋,对应的地方鼻,鼻子是否通,与肺气的宣降有关。肝者:肝脏、胆。为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藏魂,主怒,色苍,五行对应木,对应的方位为东,四时主春,对应的地方为眼睛,眼睛的好坏可以直接看出肝气的虚弱与否。青色的食物入肝。脾者:脾脏、胃、大肠、小肠、膀胱。为食廪之官,五味出焉。脾藏营,主思,色黄,五行对应土,对应的方位为中,四时主长夏,对应的地方为唇,唇是否枯荣,当与脾脏有关。肾者:肾脏、髓、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为作强之官,技巧出焉。肾藏精,主志,色黑,五行对应水,对应的方位为北,四时主冬,对应的地方为耳,耳朵出现问题当与肾经有关。(2)三焦和心包三焦:上焦者:包括心、肺系统。心主血,主升。心将体内的气提升到上焦,肺主气,主降。肺将心所提升之气降下,输布到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含西医讲的静脉血和动脉血的转换)上焦如雾,雾者气也,说明体内之气是在上焦得到净化的。心肺在上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阴阳体系。(配太极图)中焦者:包括肝胆、脾胃系统。进入体内的物质在中焦的脾胃、肝胆共同协作之下,将其转化为精微。同时肝主升,将体内之气提升到上焦。脾主降,将精微物质运化到下焦。中焦如沤,沤者,文火长时间浸泡煲煮之意。强调了中焦的腐熟之功效。脾肝在中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阴阳体系。(配太极图)下焦者:包括肾、脾(大肠、小肠、膀胱)。肾主升,肾将脾胃运化的精微提炼为气(能量),并提升中焦。脾主降,将提炼之后的代谢物排出体外。下焦如渎,渎者,沟渠之意。强调了下焦分别清浊,并升清降浊之功效。肾脾在下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阴阳体系。(配太极图)总之,三焦实际上是五脏六腑的分工协作,通调顺达的功能总汇。三焦经对身体的脏腑调衡作用相当好,心包:心包者,应该是之心脏(西医所指的心)为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三焦功能中,心包起到提供动力的作用。是代皇帝行使权力的官员。所以当心系统出问题时,一般是心脏先出症状,代君受过。这样就可以缓冲对皇帝冲击,不至于国破家亡。(现代医学可以换心脏,但不能换脑,更不能换心系统)(2)五脏六腑的功能要讲五脏六腑的功能就要先讲讲:气血。要讲气血就要先讲讲:精、气、神。现代科学发展到今天,证明了宇宙是由三组成的:物质、能量、信息。人是小宇宙,人也是由物质、能量、信息组成的。我们的祖先早已提出了精气神的概念,精就是物质,气就是能量,神就是信息。精:是人体内所有的液体。包括血液、津液、水液等体液。气:是精的升华。包括元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神:是气的表现形式。包括神、魂、魄、意、志。在心表现为神,在肝表现为魂,在脾表现为意,在肺表现为魄,在肾表现为志。所以五脏六腑的功能就是生产精气,并运用精气进行各种生命活动,而各种生命活动的表现形式就是神。因此我们要明白五脏六腑是怎么样生产精气的?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化过程,我们用一种比喻来说明这个流程:首先,食物进入体内,要经过脾的消化吸收。将粗物转化为能够生产气的精微原料,从这个意义上讲,脾是生产气血的原料供应商。所以“脾为后天之本”“生血之源”。然后是生产气血,气血是在肾和心的共同作用下生产出来的,肾为锅,心为炉,心肾是气血的加工厂。在这个加工厂里,提炼出精华就是血、津液。精华的升华是气,提炼剩下的废料(即代谢物)就排出体外。气血上行运至中焦的肝,进行存储和进一步的解毒,所以肝为仓库和质检员。最后,肝将气血向上运行交给心肺,由心肺根据身体各个部位的需求,进行分发。所以心肺为发货员。上述概括言之:脾是生产气血的原料供应商,心肾是气血的加工厂,肝为仓库和质检员,心肺为发货员。五脏六腑的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了气血的生产和运转。(3)脏腑调理和养生的原则和方法总原则:“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是脏腑调理和养生的总原则。说明养生的次第原则:养生就是养精气神。精气神只要足了,五脏不坏,百病不起。1、养精:就是怎么吃。(饮食营养)2、养气:就是怎么睡。(生活起居)3、养神:就是怎么行。(品德行为)(配五脏对应关系图表)总之,精为气母,气为精帅,气化神,神现气,故精气神三者不能割裂开来,独立存在,是相互作用,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所以三即是一,一即是三。总方法:“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脏腑调理和养生的总方法。(讲四季养生)4、经络学说(1)什么是经络?经络就是能量(气)在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内外上下运行的通道。(2)什么是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二正经:手足三阳,手足三阴。奇经八脉: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手太阴肺经:路线:起自中焦(腹部),向下联络大肠,回过来沿着胃的上口贯穿膈肌,入属肺脏,从肺系(气管、喉咙)横行出胸壁外上方,走向腋下,沿上臂前外侧,至肘中后再沿前臂桡侧下行至寸口(桡动脉搏动处),又沿手掌大鱼际外缘出拇指桡侧端。其支脉从腕后桡骨茎突上方分出,经手背虎口部至食指桡侧端。脉气由此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主要腧穴介绍:尺泽[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桡侧凹陷处。手太阴经所入为“合”。孔最[定位]在前臂掌面桡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处。手太阴经郄穴列缺[定位]在前臂桡侧缘,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桡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简便取穴法]两手虎口自然乎直交叉,一手食指按在另一手桡骨茎突上,指尖下凹陷中是穴。手太阴经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任脉。少商[定位]在手拇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主治]咽喉肿痛,咳嗽,鼻衄,发热,昏迷,癫狂。三棱针点刺出血,配合谷治咽喉肿痛;配中冲治昏迷,发热。手阳明大肠经本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患手阳明大肠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耳、鼻、喉及热病,有下列病候:口干,鼻塞,衄血,齿痛,颈肿,喉痹,面痒、面瘫、眼珠发黄,肩前、臂及食指痛,经脉所过处热肿或寒冷或发寒颤抖,肠绞痛,肠鸣、泄泻。大肠经可以有效地防治皮肤病,肺主皮毛,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的浊气不能及时排出会直接通过大肠排泄,肺功能弱了,体内毒素便会在大肠经淤积,所以脸上起痘身上起湿疹这些问题,可以用刮痧法把里面积攒的淤毒刮出去。商阳【定位】:在食指末节桡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主治】:①咽喉肿痛,牙痛。②热病昏迷。③食指端麻木。④耳聋。合谷:位于第一二掌骨之间,又名虎口,二骨相合,形如峡谷,又似虎口,故而得名。是手阳明经的原穴,为回阳九针穴之一,本穴治病甚广:肺经,大肠经上诸病证;口面头部诸病证;诸痛症:如牙痛,头痛,关节痛;气虚诸症:本穴有补气(宗气)的作用
本文标题:中医理论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687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