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造纸印刷 > 专题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课标要求1、了解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2、归纳王安石变法的的主要内容,评价其历史作用。专题四王安石变法材料一:财不足用于上而下已弊,兵不足威于外而敢骄于内,制度不可为万世法而日益丛杂,一切苟且,不异五代之时。——欧阳修材料一说明北宋中期面临怎么样的社会状况,导致这一状况的原因是什么?措施措施措施措施局面局面增设官僚机构扩充军队养兵养官交纳岁币扩充军队分散军权冗官冗兵冗费军队战斗力弱积贫积弱北宋中央集权的强化:最大限度地集中军权、政权、财权、司法权于中央北宋统治者不限制土地占有数量,史称“田制不立”。北宋初期,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已经相当严重,到北宋中期仁宗(1023—1063年在位)时,土地兼并现象更达到了“势官富姓,占田无限,兼并伪冒,习以成俗”的地步。宋神宗时,客户(佃户)约占总户数的1/3,四川东部和湖北西南部客户竟占总户数的70%。只有极少量土地的半自耕农占主户(包括地主和有土地的农民)数量的3/4,占总户数的1/2。如果再加上自耕农,整个农民阶级则占总户数的90%以上。地主不到总户数的10%,却霸占了70%一80%的土地。官僚、豪绅、吏胥、地主被称为“形势户”或“官户”,僧侣、道士地主被称为寺观户。他们拥有大量土地,享受免役特权,还大量隐田、漏税。该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此种现象的发展会导致什么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王小波、李顺起义北宋疆域图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中进士,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省南京市)钟山,谥文。“变革天下之弊法”——王安石《言事书》“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材料:今则西戎已叛,屡丧边兵;北虏愈强,且增岁币。国用殚竭,民力空虚,徭役日繁,率敛日重。官吏猥滥,不思澄汰;人民疾苦,未尝省察。百姓无告,朝廷不与为主,不使叛而为寇,复何为哉?……——枢密副使富弼的上书问:1、以上材料反映出北宋中期面临哪些社会危机?2、面临这些社会危机,北宋统治者有何反映?结果如何?答:1、少数民族政权威胁边境;国用大增,财政困难;官员冗多,吏治腐败;人民困苦,反抗不断。2、北宋统治者(宋仁宗)迫于形势,决心改革,任命范仲淹主持改革(庆历新政)。“庆历新政”推行仅一年左右就夭折,但它揭开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材料:(王安石对宋神宗说)今所以未举事者,凡以财不足故。故臣以理财为方今先急。未暇理财而先举事,则事难济。臣固尝论天下事如弈棋,以下子先后当否为胜负。又论理财以农事为先。农以去其疾苦,抑兼并,便趣农为急。此臣所以汲汲于差役之法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220王安石变法材料中王安石认为变法最重要的措施是什么?结合课本内容谈谈有哪些具体的做法?各有何作用?措施目的内容作用富国之法(理财)强兵之法取士之法王安石变法主要内容改变积贫的局面,调整封建国家、地主和农民的关系,发展生产、巩固统治均输法、市易法、募役法、青苗法、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有利于减轻人民的负担,发展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为了改变积弱的局面,巩固封建统治秩序和整顿加强军队将兵法、保甲法、保马法、设军器监节省了政府开支,提高了军队战斗力,增加了武器装备关注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使用,为变法造舆论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重视官员的选拔任用培养人才,发挥其才干,为变法起了舆论作用结合今天的教育改革,请你谈谈王安石变法的教育措施中有哪些值得肯定的地方?结果:失败及原因:(1)触犯大地主、大官僚利益,遭到激烈反对(2)执行过程中用人不当,引起民间不满(3)宋神宗变法态度的动摇(4)变法指导思想的偏差及执行中滋生的弊端且实行时显得过于急进。性质:在不触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局部调整的改革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辛苦。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老小相携来就南,南人丰年自无食,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变法前景象歌元丰(宋神宗后期的年号),十日、五日一雨风。麦行千里不见土,连山没云皆种黍,水秧绵绵复多徐,龙骨长乾挂梁梠。鲥鱼出网蔽洲渚,荻笋肥甘胜牛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吴儿踏歌女起舞。但道快乐无所苦,老翁堑水西南流,杨柳中间杙小舟,乘兴欹眠过白下,逢人欢笑得无愁。---变法后的农民生活根据以上材料及你所学的知识,我们应该怎样评价王安石变法呢?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两次重要的变法运动。请回答:(1)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相同点?(2)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有哪些不同点?(3)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两次改革成败的认识。议一议巩固练习1、北宋“积贫积弱”发展到比较严重的程度,北宋的统治将岌岌可危是在哪个皇帝时期A、宋太祖B、宋神宗C、宋仁宗D、宋高宗。2、庆历新政的核心内容是A、发展经济B、加强军事C、整顿吏治D、调整阶级关系3、王安石变法的措施中,兼有打击官僚贵族特权、增加收入和保障农民生产时间的是A、青苗法B、募役法C、市易法D、方田均税法、CCB4、王安石变法的第一要务是A、精简机构B、增加财政收入C、增强军队战斗力D、改革科举弊端5、北宋中期社会危机的关键问题是A、辽夏的威胁B、土地荒芜水利荒废C、国家财政入不敷出D、官僚地主隐匿田产逃税BC6、王安石变法中颁行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主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A、中央与地方的关系B、农业的发展问题C、大地主特权D、打击官僚地主和抑制兼并土地7、变法措施中,既可以限制高利贷盘剥,又能增加政府收入的是引起隐匿田亩逃避赋税之人最强烈反对的是有利于稳定市场物价促进商品交流的是青苗法方田均税法市易法B8、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王安石说)人之困乏,常在新陈不接之际,兼并之家乘其急以邀倍息,而贷者常苦于不得。……昔之者举息于豪民,今之贫者举息于官,官薄其息而民救其乏,则青苗之令行矣。材料二:(苏轼说)王介甫(安石)小丈夫也,不忍贫民而深嫉富民,志驾破富民以惠贫民,不知其不可也……及其得志,专以为此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主利……材料三:王安石说:“臣以为,苟能催制兼并、理财……不患无财。”――均转引自邓广铭《王安石》请回答:(1)材料一中的兼并之家,豪民主要指哪些人?(2)综合材料一、二,指出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的实质。(3)根据材料二,可见苏轼站在什么立场上评论王安石变法?(4)综上所述,可见王安石与苏轼的对立属于什么矛盾?谈谈你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参考答案:(1)大地主。(2)抑制大地主和高利贷者,增加政府财政收入。(3)站在地主阶级立场。(4)地主阶级内部矛盾。王安石通过抑制大地主的暂时利益,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封建国家政权。既有利于农民和发展生产,也有利于封建国家。1、假如你是当时的一位农民,王安石理财措施的哪些内容会受到你的欢迎?2、王安石理财措施的推行是否会遇到阻力?主要来自于哪里?为什么?问题探究?均输法熙宁二年七月,颁行淮、浙、江、湖六路均输法。主要内容有:要求发运使必须清楚东南六路的生产情况和北宋宫廷的需求情况,依照“徙贵就贱,用近易远”的原则,必须在路程较近的生产地采购,节省货款和转运费。另外,还赋予发运使一定的权力,使他们能够斟酌某时某地的具体情况适当地采取一些权宜措施。这就减轻了纳税户的额外负担,限制了富商大贾对市场的操纵和对民众的盘剥,便利了市民生活。市易法熙宁五年(1072年)三月,颁行市易法。由政府出资金一百万贯,在开封设“市易务”(市易司),在平价时收购商贩滞销的货物,等到市场缺货的时候再卖出去。同时向商贩发放贷款,以财产作抵押,五人以上互保,每年纳息二分。用以达到“通有无、权贵贱,以平物价,所以抑兼并也。”募役法(免役法)熙宁四年颁布实施。免役法规定:废除原来按户等轮流充当衙前等州、县差役的办法,改由州县官府出钱雇人应役,各州县预计每年雇役所需经费,由民户按户等高下分摊。上三等户分八等交纳役钱,随夏秋两税交纳,称免役钱。原不负担差役的官户、女户、寺观,要按同等户的半数交纳钱,称助役钱。此法的用意是要使原来轮充职役的农村居民回乡务农,原来享有免役特权的人户不得不交纳役钱,官府也因此增加了一宗收入。青苗法熙宁二年九月,颁布青苗法。规定以各路常平、广惠仓所积存的钱谷为本,其存粮遇粮价贵,即较市价降低出售,遇价贱,即较市价增贵收购。其所积现钱,每年分两期,即在需要播种和夏、秋未熟的正月和五月,按自愿原则,由农民向政府借贷钱物。收成后,随夏、秋两税,加息十分之二或十分之三归还谷物或现钱。青苗法使农民在新陈不接之际,不至受“兼并之家”高利贷的盘剥,使农民能够“赴时趋事”。方田均税法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王安石坚决推行此法。具体办法是以东西南北四边各千步为一方,丈量各州县已垦种土地,核定民户占田实数,按土地质量分五等定税,即将各县原税额按实际田亩数摊派,并制定田契及各项簿册单据。保甲法熙宁三年颁行。各地农村住户,不论主户或客户,每十家(后改为五家)组成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凡家有两丁以上的,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集合保丁,进行军训;夜间轮差巡查,维持治安。保甲法既可以使各地壮丁接受军训,与正规军相参为用,以节省国家的大量军费,又可以建立严密的治安网,把各地人民按照保甲编制起来,以便稳定封建秩序。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宋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澶渊之盟]北宋与辽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的一次盟约。澶州亦名澶渊,故史称“澶渊之盟”。北宋景德元年(1004),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发兵南下,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朝的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宋朝大臣王钦若等多主张迁都,惟有宰相寇准力请宋真宗赵恒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宋军在澶州射杀辽将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辽两军出现相峙局面。辽军因折将受挫,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不惜代价,只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宋、辽商定和议,约定宋朝每年给辽绢20万匹、银10万两(岁币),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又约定宋辽为兄弟之国。盟约缔结后,宋、辽形成长期并立的形势,两国之间不再有大的战事,为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木兰陂木兰陂位于福建莆田市,始建于北宋中期,是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不仅抵御海潮,同时又截住淡水河流灌溉了大片农田。
本文标题:专题四 北宋王安石变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705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