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中考文言文实词复习上课用
文言文实词篇古今通假、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近几年中考对文言实词的考查有以下特点: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命题透视】一是古字通假现象。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现象就叫通假。表示了准确的意义,但未出现的字是本字,代替本字出现的即是通假字。①“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坐”通“座”;②“食之本能尽其材”,“材”通“才”;③“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適”通“谪”;④“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指”通“直”。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①寒暑易节,始一反焉②曾益其所不能③百废具兴④入则无法家拂士⑤玉盘珍羞直万钱⑥食之不能尽其材《愚公移山》《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岳阳楼记》《行路难》《马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反”通“返”,返回“曾”通“增”,增加“具”通“俱”,都“拂”通“弼”,辅佐、辅弼“羞”通“馐”,菜肴。“直”通“值”,价值“食”通“饲”,饲养。“材”通“才”,才能二是古今异义现象在文言文中,有些古今相同实词,由于演变的结果,词的含义表现出以下几种差异:①词义扩大。如“江”和“河”古时专指长江与黄河,现在泛指江河。②词义缩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指的是妻子和儿子,现在专指男子的配偶。③词义转移。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低微而鄙俗(即地位低见识浅),而现在是品德恶劣、不道德的意思。④词义交叉。如“怜”,古今意义都有怜悯的意思,但“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中的“怜”解释为爱怜比较适合文意。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古今词义①蒋氏大戚,汪然出涕曰。②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爷古义:父亲今义:爷爷牺牲古义: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尝古义:曾经今义:品尝三是一词多义现象。一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意义的词叫多义词。对于这些词的辨析首先要把握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本义,即最初的意义;引申义,包括比喻义、假借义等,指词语在一定的环境中,逐渐引申出一些新的意义。其次,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揣摩同一词语表示的不同意思。再次,还要结合古人的语言习惯分析词语的意义。①但坐观罗敷/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予观夫巴陵胜状②君之病在肌肤/则久已病矣③岁赋其二/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解释下面各组中划线词语:看景观观赏疾病困苦不堪征收、敛取赋税④若毒之乎/呼嘘毒疠/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⑤以为莫已若者/若毒之乎/貌若甚戚者痛恨、怨恨有毒的毒害比得上你好像四是词类活用现象文言文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某些实词临时改变它原来所属词类的意义和功能,当成另一类词使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名词活用为动词。一狼洞其中(打洞);妇抚儿乳(喂奶);名之者谁(命名);公将鼓之(击鼓)。③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此皆善良”中的“善良”指善良、诚良的人。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新的知识择其善者而从之优点长处④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中的“亲”“远”意为亲近,疏远。京中有善口技者擅长善于⑤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猛浪若奔奔跑的马屠惧,投以骨屠户⑥意动用法。某些名词语意含有“以……为……”,“认为……是……例:父利其然也。利:原为名词,现做意动动词,可译为“认为……有利可图的”⑦使动用法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动:使------惊动使------坚韧2、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痛苦使------劳累(8)被动用法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被任用被选拔相互讨论下面几道题中划线词语的解释,并说明其活用情况①公将鼓之②愿为市鞍马③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④朝服衣冠⑤军霸上⑥顺流而东行⑦传不习乎⑧怀金十斤以遗震鼓:名词作动词,“击鼓”市:名词作动词,“买”西: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服:名词作动词,“穿戴”军:名词作动词,“驻守”东:名词作状语,“向东面”传:动词作名词,“老师传授的知识”怀:名词作动词,“怀里揣着”[例1](2004年福州市)解释下面加点词的意思。①是马也()②食马者()③策之不以其道()④一食或尽粟一石()[剖析]题①中的“是”当“这”讲;题②中的“食”字是个通假字,同“饲”,是“喂养”的意思;题③中的“策”字属词类活用现象,“策”本为名词,在此用作动词,意为“鞭打(驱使)”题④中的“或”与今义有所不同,在句中当“有时”讲。[例2](2004年河池市)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一男附书至B.度已失期关山度若飞C.会天大雨,道不通会宾客大宴D.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又何间焉[剖析]A项中“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的“书”是“书写”的意思;“一男附书至”的“书”是“书信”的意思。B项中“度已失期”的“度”是“估计”的意思;“关山度若飞”中的“度”是“度越”的意思。D项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的“间”是“暗中”的意思;“又何间焉”的“间”是“参与”的意思。D项中中的两个“会”均为“恰逢”的意思,故答案为C。[例4](2002年四川广安)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是()A.不耻下问(以……为耻)B.尔安敢轻吾射(轻视)C.必先苦其心志(苦恼)D.春风又绿江南岸(使……变绿)[剖析]C项中的“苦”,将形容词活用作使动用法,解释为“使……感到苦恼”,故C句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例5](2004年河池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②(卒)固以怪之矣。译文:[剖析]①句应译为:“(公子)扶苏因为屡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去外面(边疆)带兵。”关键词语:以、数谏、上使、外将兵。②句应译为:“(士兵们)本来对这件事已经觉得很奇怪了。”关键词语:固,以,怪,之。[例5](2004年河池市)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②(卒)固以怪之矣。译文:[剖析]A项中的为通假用法,“没有”的意思。C项中“存亡”相对,可见是“灭亡”之意。惟有B项中的“亡”为“逃走”之意,因而选B。[例6](2000年兰州市)与“今亡亦死”中的“亡”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B.广故数言欲亡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例7](2002年海南省)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河曲智叟亡以应B.寒暑易节,始一反焉C.甚矣,汝之不惠D.帝感其诚[剖析]应为D。【拓展训练】2.解释下列加点词。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②属予作文以记之()③固以怪之矣()④一狼洞其中()3.解释下列加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①屋舍俨然()②阡陌交通()③寻向所志()④寻病终()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①气象万千()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③予尝求古仁人之心()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4.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兵革非不坚利也B.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C.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D.委而去之有孙母未去5.下列句子中横线上的词语含义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环而攻之而不胜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本文标题:中考文言文实词复习上课用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7230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