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其它文档 > 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
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组员:张琳靳攀高蓉蓉李杰罗晶晶张丽萍学习目标一、理解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二、理解青少年亲密感的发展特点三、了解青少年的主要情绪困扰及其应对方法四、理解情绪能力、情感素质及其培养方法一、情绪情感及其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个体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主体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情绪和情感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理活动,对于个体的生存适应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适应功能、动机功能和社会调节功能。第一节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主要特点二、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青少年身心发展尚不平衡,成人感与幼稚感并存,往往使之面临着更多的矛盾与冲突,因而在情绪情感的表现上也更为复杂多变。青少年的情绪情感一般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消极情绪体验增多,持续时间逐渐延长青少年尤其是青春期的到来,青少年的消极情绪体验增多,尽管主导情绪是积极的。但随着青春期的到来,烦恼、苦恼、郁闷、孤独也随之而来,快乐幸福感降低。他们会说“爸爸妈妈都很爱我,但我还是不快乐。”青少年的情绪持续时间延长。青少年与儿童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都不同。在儿童时期,情绪体验持续的时间短。随着年龄增长,青少年的情绪体验持续时间延长。他们像成人一样体验情绪,感受喜怒哀乐,感受到烦恼与幸喜。(二)情绪的表现方式由外在冲动性向内在掩饰性转变青少年初期,情绪的特征之一就是情绪容易冲动,爆发快,强度大,而且不稳定。这与此时青少年神经活动的不平衡性、体内生理激素水平的改变有关。这也与个体在青少年期社会需要增多、自我意识增强密切相关。遇到各种各样不可预期的事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随着阅历的增长和经验的丰富,青少年开始逐渐意识到,情绪冲动的任意发泄,对达到目的不利,会影响同他人的关系。另外,由于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增强,青少年会逐渐以更加符合社会要求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青少年中后期的学生情绪反应的强烈程度逐渐降低,情绪的波动性逐渐减少,情绪的稳定性也增强。青少年时期情绪表现的另一个特点是情绪表达的“掩饰性”,即情绪的表现与内心真实体验会是分离,有时候让家长与老师捉摸不透其内心的真实情绪情感。受了委屈,心里非常难过,但在众人场合却表现得若无其事;受了表扬,心里很高兴,但显得满不在乎;明明爱慕上了异性,但好像无动于衷,根本没有那回事儿。(三)社会性情绪占主导地位随着认知结构的完善,社会经验的丰富以及想象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情绪体验日益深刻,体验的内容日益广泛,道德感、理智感、美感等社会性情绪情感逐渐上升到主导地位,社会性情绪的水平也不断提高。随着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对具有社会性的、抽象性的内容更加关注,从而极大地丰富了情绪体验的内容。不仅如此,青少年的情感也变得更加细腻、敏感和微妙。另外,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青少年的想象力更加丰富,经常对未来充满憧憬,青少年期是一个多梦的时期。(四)情绪的结构更加复杂,情绪能力得到发展人类的情绪往往不是单一的,而是组合成一定的模式出现的。例如,焦虑情绪可含有恐惧、厌恶等。童年时期,在儿童情绪不断分化的基础上形成复杂情绪,但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复杂情绪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没有真正的结构化。青少年期,随着认识能力的发展,他们接触到抽象的社会性材料并进行抽象思维,从而在深刻认识的基础上把复杂的情绪联结在一起,形成稳定的情绪结构。(五)亲密感迅速增强,同时出现两性恋爱的萌芽亲密感的发展在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在与同伴的关系中,相对于儿童而言,青少年的友谊感大大增强,对友谊的理解和体验也更为深刻。可以说,健康而真挚的友谊是青少年之间相互促进、相互帮助的动力。另外,青春发育期的生理变化引起了情感上的变化,骚动的情感需要得到适当的释放才能获得平静。但青少年往往不能表达内心冲动二压抑了自己的情感,长此以往会给其学习生活带来不良影响,甚至会引发心理障碍。第二节青少年亲密感的形成与发展(一)亲密感及其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意义1.什么是亲密感亲密感是指两个人之间情感上的依恋,特征是:(1)彼此关心对方的康健和幸福;(2)愿意同对方谈论私人的、敏感的话题;(3)拥有共同的兴趣,并参与共同的活动。2.亲密感对青少年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影响青少年时期,亲密感迅速增强。青少年同他人的关系变得更为紧密,更为私人化,青少年在这些关系中也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情感。在青春期之前,一般不会发展出真正的亲密关系。儿童也有朋友,但儿童间的友谊是以共同的活动为载体的。到了青春期阶段,才会以一种特定的方式彼此关心、了解、理解,从而建立亲密关系,产生了亲密感。青春期的亲密关系,无论是和同龄人之间,还是和成年人之间,无论是在家庭内部,还是在家庭以外,都对青少年整体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可以与好朋友一起探讨对于未来的思考。在各种选择的问题上,朋友都可以提供建议。青少年亲密感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他们的幸福感、社会交往与其它各种人格社会性发展。青春期是一个发展亲密关系尤为重要的时期,因为许多在成年期建立亲密关系所需要的能力,都是在青春期出现。(二)青少年亲密感形成的理论观点1.沙利文的人际关系发展理论沙利文强调社会文化和人际关系对亲密感的影响,认为亲密感的形成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沙利文认为随着儿童的成长,人际关系方面的需求越来越显得重要,如果这些需要得到满足的话,就会带来安全感,而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的话,就会带来焦虑感。沙利文认为,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儿童有不同的人际交往需要。青少年期的主要人际需求就是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需求。青少年的亲密关系首先是在同性同伴关系中发展起来,后来才发展到异性之间的亲密关系。在青春期前阶段,青少年对父母的依恋开始降低,把注意力转向同性同伴,通过交往与少数同伴建立了亲密关系。成为好朋友的青少年变得无话不谈,甚至也开始谈论个人的秘密,逐渐建立起一种诚实与信任的友谊。这种同性同伴亲密关系的形成对异性亲密关系建立非常重要。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异性亲密关系也开始变得重要起来,两性的恋情开始出现。2.埃里克森的亲密感观点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认为,在每一发展阶段都有特定的、普遍性的心理社会性任务需要完成,如果完成,就顺利进入下一阶段,如果没有完成,就会产生心理社会性危机。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时期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发展同一性,避免同一性混乱,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亲密感,克服孤独感。埃里克森认为,青少年只有建立了自我同一感才能获得真正的亲密感,没有形成安全的自我同一感的青少年往往害怕与人交往,害怕在这种亲密关系中失去自我。另外,他还指出在真正的亲密关系中,两个人的同一性会发生融合,但任何一方都不会失去各自的同一性。因此,埃里克森认为形成安全的自我同一感是青少年建立真正亲密关系的必要条件。3.青春期的依恋理论依恋是指一种强烈而持久的心理联结与情感纽带。心理学家鲍尔贝认为在早期亲子互动中,婴幼儿形成了有关自我和他人的内在心理表征,即内部工作模型。这种心理表征会对个体在依恋关系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产生重要的影响,成为个体理解并预测环境、做出生存适应反应、建立并保持心理安全感的基础。内部工作模型是一种关于自我与他人的心理表征模型,包括两种成分:自我意象与他人意象。自我意象即有关“自己是否是一个能够引起依恋对象做出有效反应的人”的心理表征。他人意象即关于“依恋的对象在自己需要支持和保护时是否会是一个能够及时做出反应的人”的心理表征。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理论认为婴幼儿时期,儿童与父母的依恋关系是随后亲密关系甚至恋爱关系的原型。根据“内部工作模型”的观点,在婴儿期具有安全依恋的儿童在青少年期会形成一个更积极健康的亲密关系,获得亲密感。在婴儿期不安全依恋的儿童,青少年时期对他人的拒绝非常敏感,对于亲密关系的形成会带来负面的影响。(三)青少年亲密感的发展历程1.“友谊”含义的变化。进入青少年期,由于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青少年的社会判断能力也更准确,社会判断更多的以人的内在心理特征进行。在理解友谊的时候将亲密和忠诚看得更重。青少年之间的朋友关系越来越亲密,越来越重视朋友之间的忠诚和相互接受。2.亲密性表现的变化。青少年和儿童相比,除了在理解友谊的时候将亲密和忠诚看得更重以外,他们对于朋友的了解,对于朋友的反应,感同身受的程度,以及化解矛盾的方式都表现出更多的亲密性。主要表现在:(1)在个体进入青春期后,他们对于朋友生活中更为隐秘、更为私人化的一面也开始有所了解。(2)在青春期的青少年对于好朋友也会做出更为积极的回应,而且也更能容忍对方的个性甚至缺点。(3)青春期的青少年,当他们在帮助别人或者安慰别人的时候,变得对他人的内心世界更为敏感,对他人的理解更为深刻。(4)青春期的青少年,好朋友解决彼此矛盾的方式也发生转变,越来越能以协商的方式化解矛盾。3.亲密对象的变化。在整个青少年期,青少年与同伴之间的亲密行为急剧增多,而与父母的亲密关系相对有所下降。青少年时期,与同性朋友的亲密关系迅速发展,与异性的亲密交往也开始出现。4.从同性交往向异性交往转变。小学阶段的友谊关系有明显的性别分离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逐渐由与同性交往向与异性交往过渡。在青少年时期,男女混合的群体交往或活动成为过渡的中间状态。以后交友的范围越来越广,社会交往越来越频繁。第三节青少年的情绪困扰及其应对方法一、青少年的情绪困扰青少年时期,由于烦恼、郁闷、孤独等消极情绪体验的增加,学业压力与人际压力加大,遇到的生活事件与挫折也会增多。各种因素会导致青少年学生产生许多情绪上的困扰,会影响青少年学生的正常生活与学习。(一)自卑感1.什么是自卑感自卑感是指个体觉得自己低人一等的惭愧、羞怯、畏缩甚至灰心的复杂情感,是自我评价低的体现。自卑的人往往表现为对自己能力或品质评价过低,对自己存在的价值感到怀疑,对自己想做的事不敢肯定等。2.青少年自卑感的表现(1)自我评价过低。表现在对自己的身体条件以及学习、交往等各方面评价过低。(2)概括化、泛化的特点。即由于某一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自卑情绪极容易泛化到其它方面。(3)敏感性和掩饰性。具有自卑感的青少年往往对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评价都很敏感,同时,由于担心自己的缺陷被人知道,因而常加以掩饰和否认,有时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3.青少年自卑感形成的原因自卑感的形成是各种主客观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自我评价与自我意识发展是自卑感形成的关键性原因。青少年时期,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学业压力的增加等会导致自我评价会降低。如果对自己的主客观条件认识与评价不当,就会形成自卑感。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由于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青少年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差距较大,现实自我达不到理想自我的标准,因此会失去追求理想自我的信心,从而产生自卑感。另外,学业成绩落后、身体上的小缺陷也是青少年产生自卑感的重要原因。4.青少年自卑感的克服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扬长避短,树立自信。其次,放弃过高的奢望,缩小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减低完美主义倾向,克服自卑感。最后,通过“代偿法”,即要能够发现自己的优点,以优点来弥补缺点。(二)焦虑1.什么是焦虑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消极情绪,是面临威胁危险自感无力应对、担心预期的目标或结果达不到时而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2.青少年的焦虑表现(1)适应焦虑。进入青春期带来的变化,进入新的学习环境带来的变化。(2)考试焦虑。渴望获得更好的分数而过分担心考试失败而产生的一种紧张的心理状态。(3)健康焦虑。由于学习紧张,用脑过度,体力透支,会出现健康水平下降,如失眠、疲倦等。担心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则会引起健康焦虑。3.青少年焦虑的克服适应焦虑:青春期教育,新生学校适应辅导等途径予以克服。考试焦虑:提高专业学习能力,提高对自己的评价,或者调整不适当的学业期望。健康焦虑:要让学生合理安排
本文标题:青少年情绪情感发展与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384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