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追求理性和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高考作文:追求理性和情感的个性化表达考场写作的限制与自由时间限制、篇幅限制、话题限制等不要自我设限考场写作的心态调整紧张、畏惧、敷衍放松的情绪、自信的心理、严肃的态度修辞立其诚修辞者持中正之心,怀敬畏之情,对自己的言辞切实承担责任,采用最好的方式予以表达,并预期达致成功。回归到正常的写作状态从猜想、推测材料的内涵和命题的用意到关注“我”的理解和思考,进而表达自己的经验、感悟、情感和思想。审题:多想一步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你参加数学竞赛,结果只得过一次三等奖;你最擅长的100米跑,也只拿了个第四名;你参加工作之后的业务考核,成绩只是偶尔挤进前三。而且所有这些成绩,可都是在你努力之后的结果啊。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不得抄袭,不得套作。大多数人的实际情况从求学到工作,相当长一段的人生经历和体验数学竞赛只得过一次三等奖100米跑只拿了第4名业务考核偶尔前三名成绩不佳:跟别人比算不得出类拔萃,与自己的期望也有不小的距离。比较表达不同带来的含意上的差别而且所有这些成绩,可都是在你努力之后的结果啊。可所有这些成绩,都是在你努力之后才取得的啊。(虽然成绩不彰,还不是轻易得到;看重结果并努力才取得的。)(虽然成绩不彰,可不能妄自菲薄,要珍惜努力的成果。)揭示出某种“人生的真相”:虽然努力了,但结果不尽如人意。作为“大多数人”之一,你是如何认识这样的“实际情况”的?成功的条件(原因)有很多,不是单凭努力和付出即可。努力还有没有用?它的价值和意义体现在哪儿?就算成果不显著,能不能因此就否认努力的价值?“成王败寇”,我们是不是太纠结于世俗成功学的标准而忽略了个体内心的体验和自我成长?审读材料时须用心揣摩句子的语气修饰语(附加成分)的意蕴内容上的前后联系(照应、对比中包含的暗示)材料中埋设的认知冲突中心句、关键词特别提醒看到关键词、中心句时不能不假思索地去比附陈句。熟路引诱性最大,人们对它的抵抗力最低。发现一点似曾相识的概念和判断便立刻联想起一些套话俗语,于是安于套话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这就叫“套板效应”。想一想:真的相同吗?确实是一回事吗?2013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对洞中环境不清楚,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了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但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的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细节决定成败?(中心句“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保护环境,爱护自然?(关键词“环境”)色彩斑斓的蝴蝶,美丽的精灵;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美(自然之美)是脆弱的,不要惊扰,须得用心呵护“材料”的两种类型生活故事类哲理思辨类集合几则内容有关联的名言警语依据名言警语改写哲理思辨类材料往往以精炼短小的语句提供一些理论观点,内容带有思辨色彩。围绕某个话题的两三句话语之间,各有偏重;有时看似相反,却又保持内在的统一。兼具哲思与诗情,富于启发与张力。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孟郊)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艾青)在这些神圣的心灵中,有一股清明的力和强烈的爱,像激流一般飞涌出来。甚至无须倾听他们的声音,就在他们的眼里,他们的事迹里,即可看到生命从没像处于忧患时那么伟大,那么丰满,那么幸福。(罗曼罗兰)2012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2014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青年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感觉其实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抱有一种像自然一样长存不朽的信念。2015年江苏卷作文题材料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智慧是一种经验,一种能力,一种境界……如同大自然一样,智慧也有其自身的景象。找寻作文的增长点力避语言表达的偏误用讲道理带动摆事实要真讲理不要讲真理材料确凿,详略得宜思路要体现逻辑联系顾炎武在著作《日知录·自序》中说:“自少读书,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据传说,他从小就如饥似渴地勤奋读书,没有多少年,昆山所能找到的书都被他读完了,至今还流传着“昆山无书”的美谈。正是这样苦心孤诣的准备,使其成为一代大儒。学生习作《成功与准备》《日知录》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大思想家顾炎武的代表作品,对后世影响巨大。该书是一经年累月、积金琢玉撰成的大型学术札记,是顾炎武“稽古有得,随时札记,久而类次成书”的著作。以明道、救世为宗旨,囊括了作者全部学术、政治思想,遍布经世、警世内涵。顾氏把写这部书比作“采铜于山”。他对此书的价值很是自信,自言“平生之志与业皆在其中”。该书影响深远,确如潘耒在《日知录序》中评价,“先生非一世之人,此书非一世之书”。摘自《百度百科》顾炎武撰《日知录》兴趣与坚持(三十年沉溺其中,孜孜不倦,没有兴趣,谈何容易)毅力与刻苦(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治学习惯与境界(“有所得,辄记之”“积三十余年,乃成一编”真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奉行裸捐的陈光标在一次地震后第一时间赶到灾区,大笔捐款后合影留念。在这样的照片上,行善者是当之无愧的主角,满面灿烂笑容,然而接受者终于沦为背景,畏缩不前,惶然失措。在行善者面前,他们往往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卑微与彷徨,不知道何处安置尊严,这正是“被行善”者的悲哀。对于天灾人祸造成的弱势群体诸如上文的灾民,除去格格不入的轻视,更多的还是惋惜与同情。但是当面对那些行乞为生的人时,自高自大的行善者眼中的不屑与鄙夷更是暴露得毫无遮掩。对于在生存边缘挣扎的弱者,一些行善者心中总会不由自主地产生自豪感与优越感,在一种偏执的表现欲驱使下,不由分说地给予施舍。是的,施舍,即使贴上了慈善的标签,这样的行为也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慈善。关于“被行善”施舍不是慈善在给予被救助者物质金钱支援的时候不要给他们带来精神伤害如何评价高调行善(“施恩不图报”的传统观念;媒体为了鼓励,未必是投身慈善的人的本意;社会对富人有偏见;既是善行,高调何妨)司马迁说不。太史公虽因李陵事件而遭受宫刑,身处狱中,从达官沦为罪人,生活好像跟他开了个玩笑。有亲友劝他说:死吧。至少保住名节。太史公扪心自问,父辈的志向尚未实现,可死乎?太史公笑了,就这样死了,拿什么向祖上交代?他强忍痛楚,喝下生活奉上的这一樽苦酒。本想痛快无忧做一史官,著成《史记》,生活却赋予他不同的色彩。若太史公真的死以节操,那么《史记》从何而来。被生活挫折所扰就放弃,这不是勇者的选择。(选自学生习作《生活与画》)事实论据只有掌握得详细确凿运用时才能量体裁衣得心应手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是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记载史事,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二十岁开始他在父亲的指示下开始学游天下,遍访名山大川,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佚旧闻,考察各地文化。李陵奉命与匈奴交战,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投降匈奴。武帝愤怒,群臣皆声讨李陵的罪过。唯有司马迁凭李陵平时的为人替李陵辩护,说他并非真心降敌,是为了活下来寻找机会报效朝廷。因此获大不敬罪,按律当斩。面对大辟之刑,慕义而死,可保持住名节。然而想到父亲的遗命(继承祖先的事业,编纂历史)没有完成,书未成(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名未立(著书立说,藏之名山,以传后世,立言扬名),毅然选择以腐刑赎身死,在坚忍和屈辱中完成属于太史公的使命。李娜说不。去年9月李娜宣布退役了,这无非给体坛与无数球迷沉痛一击。李娜作为第一个赢得法网冠军与大满贯的第一个亚洲人,本应该坐在她冠军的宝座上享受人们的赞颂,这是多么绚丽的画面。但是李娜在受万人瞩目的同时,发现了遭受冷遇的家人。他们需要她,比起在任何时候。比起画中绚丽的色彩,生活与家人在一起被琐碎小事所耗时间是有很大差距的。画面太美,但李娜没有只顾一面,她返回了生活,返回了平凡,我认为这才是她想要的——最朴实的真。她很享受生活中的琐碎与挫折。一生追求“大智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自吹智商很高,很有智慧,他们甚至用所谓的“智慧”为自己牟取私利,这只是“小智”罢了。人的一生应该寻求“大智慧”,那么,这种智慧是什么呢?智慧是一种经验,“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人的智慧并非天生即来,需要不断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反复总结,智慧则应运而生,人们便能“知明而行无过矣”。智慧是一种能力。在世上不乏那些“学霸”“学神”,有些“学霸”靠日积月累不断刷题才获得优异的成绩,而有些“学霸”则是将智慧灵活使用,不断变通,这便是能力了。而前者靠刷题依赖的是经验,后者是能力,后者终究更胜一筹。智慧是一种境界,这种境界是用精神上的高度来评判的,我说的“大智慧”便处于这种精神上的境界中。何为“小智”之人,他们在经验和能力上拥有高的智慧,精神境界却空洞不已。中国有很多不法奸商,他们为了增加食品的产量,不惜采用有毒的化学物质来降低成本,牟取暴利,这样做的确可谓“聪明伶俐”,可是却在精神上泯灭了良心人性,何谈“大智”。所以,要达到真正的“大智慧”,要注重精神境界上的修养。陶渊明便是一个有大智的人,他鄙视那些每天俯仰低昂、折腰事权贵的官员,那些官员看似左右逢源,颇有智慧,处事圆滑,实则出卖了自己的精神原则,毫无尊严地苟活在体制之下,内心早已贫乏无力。而陶渊明不慕权贵,以心向往,只听从精神境界的需求,隐居山林,怡然自得,这便是“大智慧”。俗话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智慧也如同大自然一样,有其自身的景象。那些成日玩着小聪明、洋洋自得的人,智慧在他们心中终究是一片沙漠,只沉溺于海市蜃楼罢了。真正的“大智”之人,心中广阔无垠,又有万丈深渊,千仞绝壁,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大智”者能够容纳一切苦难,不为世俗所缚,不断追求内心精神世界的完美,以此包容万物。一生寻求“大智慧”,你的内心将不再是贫瘠的沙漠,追求精神上的完善,你内心的智慧一定是世外桃源,美不胜收!本文最大的亮点就是既将道理讲清了,更将道理讲透了!作者按照材料的提示语,对“智慧”分别进行了阐述,但大多数同学只能简单判断,将经验仍旧阐述为经验,而作者却能认识到经验、能力与智慧的相关性。提出只有积累经验反复总结才能生成智慧,能够灵活运用、不断变通的能力才是智慧。在此基础上,作者更是敏锐地指出“大智”之人与“小智”之人最大的区别就是道德的高下,并举陶渊明的例子加以论证,文章结尾虽然也是用了材料的关键词,但是“沙漠”及“千仞绝壁”的比喻使得智慧之人因境界高下所呈现的内心更直观可感。谢谢听讲敬请指正
本文标题:追求理性和情感的个性化表达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0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