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电子/通信 > 数据通信与网络 >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校本教研结题报告胡萍香、李文、闫卫林、常青、何瑞霞第一部分:结题报告目录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二、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目标及研究条件:三、课题研究方式和步骤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五、课题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六、课题研究的难点与困惑分析第二部分:成果1、太原三十七中“13150”工程课题阶段成果及教师获奖情况目录表2、教师论文3、教学设计案例4、课件制作说明案例第三部分正文一、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新课程实践过程中,几乎所有的学校、所有的教师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如何理解、把握新课程的理念;如何面对全新的课程体系、内容、教学方法,以落实课程改革的各项目标;如何加强教师的学习培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新课程要求,适应时代对教师职业要求。我校在“十五”期间承担了教育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子课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校本教研》的研究。通过五年的实验研究,对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也从根本上促进了我校教师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转变、更新。同时也暴露出教师专业素养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主要表现一是新课程的理念还很薄弱,还2没有在全体教师中形成稳定自觉实践新课程理念的教学行为;二是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参差不齐。教育部王湛副部长在部署2003年课程改革工作中强调指出:“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有利于创设教师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互相切磋、互相交流的学校文化,使学校不仅成为学生成长的场所,同时也成为教师成就事业,不断学习和提高的学习型组织。”新课程校本教研,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是推进新课改向纵深发展的新的生长点,是创建学校特色的有效策略。开展校本教研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实践价值。因而,建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多元开放的教学研究机制,是当前我校发展和教师成长的现实要求和紧迫任务,是我校深化教学研究、教学改革的方向和重点。综上所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提出了《通过课题研究推进学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的课题实验方案,以达到⑴进一步提升教师教育理念水平,⑵探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研模式;⑶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双赢的教师队伍;⑷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实验论文、优质课例、教学设计等)。二、课题研究的重点、主要目标及研究条件:1、重点:⑴以课题为载体,促进教师专业成长;⑵用信息技术为校本教研搭建平台;⑶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型教师队伍;2、研究目标:⑴进一步提升教育理念,探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学模式;⑵通过课题实验研究培养一批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教学与科研双赢的教师队伍;⑶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和“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同时,进一步提高我校的办学质量;⑷开发研制适合于各学科教学的优秀教学软件,逐步形成与新课相辅相承的系列软件,达到资源共享,并形成一批研究成果,如:实验论文、优质课例、教学设计等;3、研究条件:⑴学校领导非常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建设,我校校园网基础建设已完工,实现班班多媒体教学,每个教师都配有微机,多媒体机房、电子备课室和全套课件制3作设备等配套的硬件设施,为实验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⑵我校是国家级“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校”,是国家教育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课题实验校之一,是省、市校本教研实验基地。经过近几年来的实验研究,在教育教学科研方面积累了一些课题研究的经验,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同时我校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校本教研”、“科研兴校”的浓厚氛围,为课题实验提供了优质的环境。三、课题研究方式和步骤:在两年来在课题研究中,我们逐渐形成了“以课程改革为宗旨,以质量为核心,以教师为主体”的教研工作机制;我们以教师“自主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为指针,以课题研究为载体推进校本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近年来我校承担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多种教育媒体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综合运用”、“转变教师行为”、“JIP实验”等多项课题的研究任务,这些课题的研究、交流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一)名师引路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教育理念科学的校本教研观,能使校本教研变成自觉行为,特别是在校本教研刚刚实施阶段,广大教师的思想认识还很不到位,为解决教师关于校本教研的思想认识问题。学校专门聘请了山西省教科所所长贺斌为全体教师做了“解读新课程”的专题报;聘请太原市教育局局长马兆兴做了“当代教师应具备的素质”的专题报告;聘请太原师范学院师训处常学勤教授做了“课堂教学的现状及思考”等一系列讲座,帮助广大教师树立正确的新课程理念。每学期我校还聘请太原市教育科研中心的各学科教研员到校进行校本教研指导,他们与各学科教师一起听课、评课、指导教学等活动,使我校教师的教研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对新课程有了更深的理解、教学方式也有较大的转变。(二)“导航工程”同伴互助促进了教师专业的发展新课程新理念,要求教师掌握的相关教育知识和技能不再是以知识形态呈现,而是以行为的方式呈现,这需要教师不断形成新的基本技能,以适应教与学方式的改变。我校的“导航工程”正是为了提高广大青年教师整体素质,使他们在学校浓厚的教学科研氛围中得到发展,尽快完成从新教师向合格教师进而向骨干教师的过渡,使我校教师队伍星火相传,形成梯队的举措。四年来,师徒共同协作,共同进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的合作氛围已经形成,达到了教学相长、师徒双赢的效果。具体做法有:通过课堂教学常规方面的跟踪指导,如多次的课堂教学汇报课,各位导师听课、评课,对徒弟在教材处理、重点难点把握、教法探究、教学手段的合理应用、学生主动学习和合作能力的培养、教学设计、作业批改要求等方面给予指导和把关;平时徒弟听导师的课,徒弟则在导师的引领下每学期进行一次“同题对比课”的课例研究。“同题对比课”流程如下:教师先独立备课,然后在集体备课会上说课(一课);同组教师提出改进意见后,备课教师进行反思,二次备课(一反思);二次4备课后,教师上课(两课),课后由听课教师提出意见,教师进行第二次反思(两反思),再备课;经过两课两反思之后,教师在异班(带单班的教师可两两结合)上同节内容的课(三课)。这样通过对比、反思进行分析,寻找问题与差距,徒弟们无论是教育教学理论,业务知识水平,还是驾驭课堂的能力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⑶通过课题研究,探究新课程标准下有效教研模式(三)实施主题研究,教科研一体化为了将日常教学与教学研究、教师专业成长融为一体,形成在研究状态下工作方式,我校把课题作为学校教研工作的研究主线。围绕课题把教学、教研、科研三者整合起来,把校本教研活动变为课题研究的过程,使学生和教师自然地归属到课题研究实践中,确保研究的步步落实到位。以“课例研究”为载体,通过开展专题教研,内化教师新课程理念,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对录像课例的研究和分析,使讲课教师看到了自己的教学过程;看到自己各个环节的实施效果;看到自己教学设计的落实情况;为教师课后反思提供了客观的依据;同时在讨论中更多的教师获得了好的经验和方法,大家共得到同提高。近两年来我校已积累了20多个这样的教学课例。(四)开发校本课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诞生,使教师获得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权利,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我校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找准科研与教研、科研与学校发展的结合点,积极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践与研究,现已开发研制出综合实践活动校本教材——《综合实践活动方案》语文教研组在开展以“创新作文”课题研究时,从解决现今学生写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入手,力求在师生共同合作探究中,使双方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均得到发展。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集体备课制作电子教学设计,分发给每个任课教师课堂实践进行反思小结,最后反馈总结形成校本课程。(五)建学科网站,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摇篮教师必须保持开放的心态,树立“自我学习”、“终身学习”的态度和意识,,才能有长足的进步和快速发展。我校生物教研组在开展“多种教育媒体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的课题研究中创建了《生物学科网站》,开有“备课资源”、“课件”、“教案”、“试题”、“奥赛辅导”、“教研动态”、“生物百科”、“答疑解惑”等栏目。每位教师将自己制作或收集的课件、教学设计、等资源都存放在网站上,每当教研活动时,对网站上的资源进行研讨、筛选互通有无;每位教师的典型案例、优秀课例、教学反思等教学资料也放在网站里,实现组内的资源共享,每个组员都是网站的建设者、维护者,同时又都是网站的受益者。在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过程中,我校有一大批实验教师通过加入学科会员网站,取得大量优秀教学课件、教学案例、试题等资源借鉴,同时也将自己的优秀资源与全国各地的同行进行交流,我校还有批实验教师在太原市教师研修网站上申请了工作室,进行同等交流。四、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第一阶段:5五个实验小组分别制作其学科网站或网页,然后在其网页中添加素材(包括教学设计、教学论文、教学案例、反思、课件以及实验课题、各年级各章节的专题训练、试题等),初步形成资源库。在第一阶段研究过程中,又是以生物、综合实践组结合学科基地校的建设为契机进行资源库建设的初探,为下一步五个实验小组的资源库的建设积累了实践经验。第二阶段:从资源库的资源对课堂教学的最大实效性入手,进行实效性研究,使网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例如我校地理组本阶段又分为三个研究方向:1.网络环境下教学过程中师生中心点转换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应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如何建立一个好的学习情景是教学设计的关键所在,一切都应以如何好学作为出发点,而不是如何使课上得生动形象。教师的作用应着重放在如何制作所需要的多媒体课件、网页,以及把它们组成一个系统。并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它。2.多媒体课件的作用和性质的转换研究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应从以往的教师演示工具转变成学生的学习工具。目前教学中的多媒体还是传统教学模式的工具,是教师的工具,是粉笔、语言工具的延伸。而不是学生的工具。而用超文本方式加以组织和处理的图形、动画、图象、声音、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已经转变为超媒体。这时不仅可以获取文本信息,还可以通过计算机处理、管理、组织具有逻辑关系的大量信息。3.教学过程转变的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过程不一定遵循整个知识体系的前后逻辑关系,而是以组团形式将相关知识制成文本之间的超级链接再整合多媒体课件,构成这部分知识的概念框架,让学生随机进入学习,学生的思维可在各个结点进行发散式的跳转。第三阶段:1.对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创新,探讨模式中的变式;2.检测和分析新型教学模式下的教学效果。3.研究网络环境下的课堂教学的评价,制定评价量表。4.研究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学科教学改革及创新精神的培养整合的策略。第四阶段:(1)收集整理实验过程中所获得的各种信息和资料,并分类装订成册。6(2)组织实验人员进行成果总结,并撰写实验研究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3)编辑教学设计、课件、素材等内容,并刻录成光盘。(4)评选优秀研究成果,结集出版优秀报告及论文。(5)召开课题研究成果总结表彰大会,推广应用优秀研究成果。五、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经过近几年的课题实验研究,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获得了国家课题组一等奖、“多种教育媒体手段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综合运用”的课题研究获中央电教馆三等奖“JIP实验”获山西省示范学校称号等多个奖项。学校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好评。参加新课改课题实验的实验教师更是收获丰盈,60多人次获得省、市各级荣誉证书。李星在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中获国家级优秀实验教师称号。代振东、刘莉分别获得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优质课一、二等奖王强等五人获得山西省教学能手称号;乔健、李萍、何瑞霞、闫卫林获得太原市教学标兵称号;王宏丽获得太原市教学能手称号;张
本文标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促进校本教研结题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3241469 .html